陈海莲
傅老师点评:
设计思路清晰,她利用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思考如何去判断来引入。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到酸碱中和反应很多没有现象,从而引出指示剂,利用酸碱指示剂的使用设计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利用指示剂,可以很好的判断反应的进程,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指示剂是加在酸性溶液中还是碱性溶液中这个问题,而设计不同的实验步骤来探究。选用无色酚酞或紫色石蕊,自己自主的选择实验步骤,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让学生了解到哪一种指示剂更适合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指示剂。对于指示剂的用量,反应到什么程度是恰好,反应现象的判断,使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展示,更进一步讨论,更好的了解了酸碱反应中PH的变化,溶液中离子种类的变化,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展示多个复分解反应,让学生全面了解酸碱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酸碱反应,有水生成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复分解反应。最后,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堂主要以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变化中,亲身体验到知识获取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缺点:这节课在讲解过程中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是语言的表达不够科学严谨。例如无色水溶液,紫色水溶液,酸碱曲线图都存在一定问题。
吴老师的点评
优点
第一:教学设计问题线索清晰,从问题的引入,到老师的演示实验,再到提出问题,酸碱之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反应,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显示这个反应的发生呢?再到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之后,再到小组之间讨论分享,展示成果,得到结论,最后巩固应用,。整个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点: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中陈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课堂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热情度非常高,表现得非常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种做实验的体验。
第三:本节课,陈老师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或是后面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反应,陈老师都不时的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学以致用。陈老师通过PPT列举几个生产生活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第一个酸性··的问题,第二工业废水的处理。第三胃酸过多的治疗,利用本节课所学的中和反应去解决这几个问题,这种设计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帮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乐趣。
缺点: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反观陈老师的课堂,发现老师还是讲述过多,频繁的提醒,这样有可能会打扰学生这节课所需要思考问题的整体构架。
在交流分享阶段,老师有点着急,评价过多,而没有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而进行后评。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关于PH和PH值的问题,过去老式叫法是PH值,现在统一称之为PH,教师应与时俱进。第二点是关于酸碱溶液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问题,在32分钟时,老师问酸和碱反应生成水,还具有酸的性质吗?学生齐答:没有。这是老师又问:这时候溶液显什么性呢?学生齐答:显中性。关于酸碱中和之后,溶液到底显中性还是酸性或碱性,这个问题有多种情况。第三点是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PH变化曲线图的问题,我们知道酸碱溶液中和时,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但是溶液的PH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在26分钟中可以看到陈老师给出的PH图不严谨,酸碱中和曲线图一开始变化应该很缓慢,接着出现急剧突变的,曲线很陡,最后再是缓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