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衔接复习(教师版)

2021-09-22 来源:步旅网
初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衔接复习

亲爱的高一新生,你们知道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吗?你们做好高中学习的准备了吗?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中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感觉内容很多很难,无从下手。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只是“读读背背,不作具体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

多读、多背、多练。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同时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作者的语气、轻重和感情,要流利通畅、声情并茂。 第三,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抱着参考书不放,就像落水的人抱着一根救命的稻草,视若宝贝,敬若神明,一切唯参考书是听!殊不知,这些人误把拐杖当双腿,丢了拐杖则寸步难行!他们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哪知长此以往,对参考书形成的依赖就像一颗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学习的生命!──他们一翻开参考书,就什么都懂,可谓一目了然;但是,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因为,它至多是一根备用的拐杖,千万别把它当成“双脚”,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 第四,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

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〇”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你持之以恒,我深信,三年下来,你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那么,学习文言文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呢?

1、语感:读音、句读(反复诵读);

2、重要的文学知识:作家、作品、文体、流派、文学成就、文化运动等;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常见实词120个、常见虚词18个)、特殊文言句式、文句翻译; 4、章法:文章的写作技巧;

5、古人的思想、智慧和精神。

那么,每课要整理到积累本上掌握的文言知识有哪些呢?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异读音、意义)

2、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3、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4、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5、特殊文言句式。

第 1 页 共 5 页

接下来我们就以初中学过的文言知识为例,复习一下这些用法。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强” 通“僵” (jiāng)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同“汝” (rǔ)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反” 通“返” (fǎn)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pī)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 通“嘱” (zh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yao)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pàn) 公输盘不说 《公输》 “说” 通“悦”(yuè)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xiàng)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与” 通“举” (jǔ) 二、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当堂检测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布衣 古义:平民。 4.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5.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6.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池 古义:护城河。 7.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 古义:热水。

第 2 页 共 5 页

8.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9.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所以 古义: 用来……的

10.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 古义:只,只不过。 三、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作状语4、意动用法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三)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向、在、往……”等。 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 东西:向东、向西。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用……”等。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像……一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在……”等。

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检测

1.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名为动。 2. 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 形为动。 3.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名为状。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动

6.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形为名 四、一词多义

(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

要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的含义。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 ②长烟一空《岳阳楼记》(全部)

第 3 页 共 5 页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检测 许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①(答应)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赞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表约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拟声词) (二)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例如: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或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三)动词。译作“去、往、到”。 检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6、何陋之有?(《陋室铭》)

7、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五、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第 4 页 共 5 页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主要有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忌不自信。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又称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注意: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当堂检测: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 2、 苟全性命于乱世 状语后置 3、 君与俱来 省略句 4、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5、 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被动句 6、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状语后置 7、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8、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跟……比较,哪个更……”。 其如土石何?“把……怎么样” 以虫草为林。把……当作……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该不会……吧”“莫非……吧

注意: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具体用法如何。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