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浔历史文化参考摘选

2021-03-23 来源:步旅网


关于南浔历史,

摘选1: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溇港,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 (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 653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 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摘选2:

自宋高宗时(1127-1162)浔溪南岸出现村落,因溪得名,称浔溪。1225-1264年间文献记载浔溪之南正是商贾云集,屋宇林立,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称南浔,至今已有750年的历史。

南浔自宋以来经济繁荣,盛产鱼、米、蚕桑,至南宋理宗时,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丝贸业尤为发达。明万历年间,浔溪之畔尽桑麻,更是盛况可观。至明末,南浔已有“江浙雄镇”之称。至清末南浔辑里丝已名闻中外,出口量居中华之最,南浔被誉为“江南名镇”

关于南浔的建筑,

南浔属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与苏南吴江紧邻。一条市河穿镇而过,古老拱桥,整齐的驳岸,绿柳迎风,夹河小街,粉墙黛瓦,傍水居……。同大多数的吴越古镇一样,南浔的造化更是地设天成,透出江南水乡独有的灵气与娇态。这自然之美与其别具风格的建筑格局交相辉映,衬托出一令人惊叹而又无法“克隆”的江南水乡古镇来。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使南浔留下了许多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其他古镇所不能比拟的。这其中包括河埠、小莲庄、百间楼、园林、会馆等人文景观。更有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殷实的富商构筑了精美极致的私家花园和宠大而又富丽典雅、中西合壁的私宅,“江南第一宅”张石铭旧宅就是其代表之一。该宅占地5135平方米,有五落五进,现仍存有各式楼房241余间,其气势之雄伟为世所罕见。更为称奇的是张宅的建筑居然用有中西合壁之艺术,用有早期的欧式流行风格,罗马柱、法国地砖及西洋楼……在古建筑中独领风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亚太地区副主任明佳·杨曾点评道:张石铭旧居拥有如此丰富而

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玻璃雕(法国进口蓝晶刻花玻璃)可称为“四绝”。

现该镇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二个,三处,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及张氏旧宅,还有九处市级文保单位为建于民清的黄氏“世德堂”、“寿俊堂”,建于清末民初的适园石塔、颖园、张静江故居、丝业会馆、商会旧址以及通津桥及广惠桥。另还有列入文保点数十处。……这些人文景观及建筑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个江南名镇上,他们无一不实实在在地证明着南浔作为古镇的实力与格局。

浙江省旅游集团顾问冷晓站在南浔红房子廊下感叹:“走遍天下,不知南浔廊下。”南浔这沉甸甸的古建筑画卷,是翻不完的古迹旧梦。实在令人无法细说,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费了多年心血,着笔著有《南浔》一书,图文并茂,将南浔要景收编一册,共计168页。并注明:江南水乡古镇。

关于南浔的经济,

摘选1:

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

‘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 “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摘选2:

南浔以丝起源而著称。出现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浙江湖州的水乡古镇南浔出现了一个因经营丝业发家的,为世人瞩目的豪富阶层,时人以动物形体的大小来表明他们财产的多少,逐渐形成了“四象八牛七二金黄狗”的谚语。“象”指百万以上的豪富,五十万至百万称为“牛”,三十万至五十万称为“狗”。被称为四“象”为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仅“四象八牛”的总财产约计在七千万至八千万之间。相当于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而1894年前,本国产业资本投

资总额仅有六千万两。无疑,他们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所以时人有所谓的“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夸张比喻。

南浔的丝商发家后,经营领域大为拓展,除土丝业以外,他们迈向缫丝等近代工业,盐业、房地产、金融业等方面发展,形成跨行业的集团。在商界地位进一步提高,使南浔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故浙江省旅游集团顾问冷晓还说:“可以打开上海商埠的发展史、其中的丝行、钱庄、银行、码头、房地产、证券交易,很多都是由南浔人在上海启动创业的。”而尤为可贵的是,南浔人没有“为富不仁”,而是克勤节俭,“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南浔的“四象八牛”都有这些事迹,很值后人推崇。他们也曾开了私熟,育子弟,培养人才,故出现了这么多历史文化名人,如今成为南浔一道漫长的风景。

关于南浔的文化,

历代来,南浔物富民殷,风谷阜安,地杰人灵,文化昌盛,由于辑里丝的闻名带动了南浔的经济及地域文化,并且出现了大批名人。其丝文化、书文化、园林文化、人文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无不各有特色。南浔的辑里丝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已驰名中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美,曾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传记清代两位最有建树的皇帝康熙、乾隆身上的龙袍就是辑里丝做成的,这成为南浔辑里丝的一大殊荣。南浔历代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不少学者收藏古籍、碑刻、文物、字画。清末明初吴兴一地有四大藏书楼,其中有三大藏书楼都在南浔。即蒋汝藻的“岙韵楼”、张均衡的“元宜阁”,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另外还有宠元济的“半画阁”。

南浔的园林是久负盛名的。《江南园林志》一书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荟萃于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而且其中五园被行家称为“巨构”,这在国内实属罕见。其大都园林均不设围墙,

形成了“暖暖远人村,依之虚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情景,组成了一幅有静有动的江南水乡的绿树掩映特色,这与光秃秃的古建筑和小桥流水的普通古镇迥然不同。

南浔名园多,名人多,有“古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四十一进士,今有四中委八院士,高级职称七百三十八人”之说。称“中国名人第一镇”。南浔“文园”内收有近百名南浔名人字像,建有“南浔名人走廊”,现由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管理。称游南浔的第一序言。从刚刚辞世不久的国家宏观经济学家桂世镛到《水浒后传》作者陈忱无不一一收进。其文化之厚重令人不忍释卷,无从一一细读,成为南浔可贵的历史遗产。其中也蕴含了古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