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滇(dian)西。全州面积为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全州主要有白、汉、回、等25个民族,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大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人口49万人,其中白族占65%。
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居住着白族先民。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延续了五百多年,一度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大理就是滇西之通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沟通云南丽江等8个地州的昆畹(wan)公路、滇藏公路的交汇点和物资集散地,又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现今已经成为连接滇西八地、州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文化中心。
大理地处金沙江、澜(lan)沧(cang)江、怒江、红河四大江河流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被誉为“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州内苍山、洱海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剑川石宝山的唐代石窟被誉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鸡足山与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巍宝山是南诏发祥地,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观宇建筑群为人称道。大理的自然风光有“东方日内瓦”之美称。
白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但语言、服饰、民族、饮食、婚俗、宗教信仰富有特色,民间节日也很有趣味、多姿多彩。始于唐代的传统盛会三月街、白族本主崇拜、白族三道茶等民俗蕴含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理的“苍山雪”,“洱海月”,“下关风”,“上关花”是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自然风光独甲天下,不可以不游。
大理特产有:海东雪梨;漾(yang)濞(bi)核桃;雕梅;炖梅;高河菜;洱海海菜,刺菱角,乳扇;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下关羽毛画 ,大理石,大理民族扎染,过桥米线等等。
2003年9月省政府在大理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上,明确提出了“把大理建设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世界上特别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的重要决策。
自从2003年九月以来,大理州紧紧围绕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以规划为龙头,加大建设力度,增强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形成了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功能日渐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滇西中心城市中心地位不断凸现。
2003年是千年古城终于等来了千年机遇。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大理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特色浓郁的现代城市;世界上特别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科学定位,不仅提出了滇西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建设目标,还有十分明确的生态环保要求,在《纲要》上,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要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大城市,营造风花雪月大花园,精心打造城市“名片”,做亮城市品牌。这既是文化牌、旅游牌,更是生态牌、环保牌。
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理有一个绕不开的前提。大理,苍洱毓秀,风光绝美。苍山洱海既赋予了大理世界级的美丽,也给大理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生态脆弱、环境
容量有限,经济大理、旅游大理、文化大理、生态大理是第一前提。打造滇西中心城市,无论是社会生产要素的聚集也好,城市支撑体系的建立也罢,大理每走出的一步,都不可能跨过这一前提。特殊的苍洱生态环境,注定了大理在从县域经济强县向滇西中心城市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寻找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打造山水园林大城市如同在大理街头随处可见的一条公益广告一样,今天的
随着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大理对洱海的保护与治理的力度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建设山水园林大城市,洱海是关键。洱海保护不好,山水园林就无从谈起。在洱海风景最为秀美的东岸,我们见到了一个静悄悄的渔港。400多条渔船面对着波澜不兴的洱海静静地躺在双廊镇的渔港中。渔船归港是大理为保护洱海生态、减少人为污染采取的一项措施,而近年来,大理这样的保护治理措施频频出台。为了早日还一个水清鱼肥的洱海,大理针对洱海保护治理实施了洱海生态建设项目、环洱海截污治污项目、洱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等6大工程。随着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大理对洱海的保护与治理的力度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
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城市发展依靠着大理市资源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气候优势、风光优势、特色文化优势一应俱全,但是,真正让大理市成为滇西城市化发展的中心,承担滇西经济发展新引擎历史使命的,还是她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大理地处滇西要冲,是滇西八地州市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曾经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近几年来,大理基本形成了与中等规模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成为滇西城市化中心和经济中心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