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知识失业”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扩张引起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等是导致“知识失业”的原因。国家应加速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把“知识失业”的负效应降至最低。
关键词:知识失业;原因分析;教育扩张;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引言
根据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报也越高,劳动力市场的回报会鼓励人们去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其回报并不是成严格的正相关关系。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2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左右,80年代多达150多万人。韩国197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57%~58%,1985年下降为41%,同期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率由95%下降为75%。泰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在1980年代初,因专业不同,分别达24%~70%(李家才,2001)。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一种国家模式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包分配,基本上不存在“知识失业”的忧患。但从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加大,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大幅度上升,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为34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为52万人,2004年则达到了69万人。虽然高校扩招了,而就业市场的容量并未因此而水涨船高,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上升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将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对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一)对当前我国“知识失业”的界定
“知识失业”一般叫做“知识性劳动力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它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没有工作机会;也可以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消费等。
“知识失业”在我国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失业,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目前我国的失业是总量结构供过于求,知识失业者的数量增大;(2)知识失业的程度加深,表现为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3)这种失业不是局部的和个人性的,而是普遍的和结构性的。
(二)对引起我国“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教育扩张引起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而导致“知识失业”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扩张,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更多的高学历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将对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产生明显影响。我们假定把对高学历者工作的吸引力概括为一个单一的变量,即“工资”,用W来表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高学历劳动者的供应S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正比,而高学历者的需求D与高学历者工资W成反比。当高学历者的供应总量和高学历者的需求总量相等时,确定的工资称为“市场出清工资”,用W*表示。如图1所示。
图1市场出清工资但是,按通常的说法,高学历者的工作岗位的工资要高于市场出清工资,即W=W′>W
。在这种情况下,高学历者的劳动力市场如图
2所示。
图2那么高于市场出清工资造成的失业就是在工资W°时劳动力供给总数S°和劳动力需求总数D°之间的差异。然而,在我国,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是大幅度增加的,那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会很多,表现在图2中就是供给曲线从S移动到S′,但对高学历者的需求并没有增加(或者增加的很少),这是因为工资并没有降低,所以企业不想雇佣过多的高学历者。那么现在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高学历者变成了知识失业者。这同时提醒我们教育的扩张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保持和谐的速度。
2.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引起的“知识失业”
我国不仅在城乡之间而且在城市地区之间也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被分割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所谓正规部门是指那些只要能够去、几乎所有的人都乐于去工作的部门。它包括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人们都渴望进入这些部门工作,因为它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和稳定的就业机会,作为高学历者当然也不例外。据一项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单位,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由于正规部门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大的选择空间,激励着其原有的雇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使得其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所以,总是有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等待着城市正规部门的雇主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图中的E
F
L
F)。通常,一份知名企业的招聘广告,
竟能吸引数百甚至数千个高学历者去申请。非正规部门指工作没有保障、报酬低下且不稳定的一些个体企业和做一些临时性工作的打工者。由于进入容易,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往往处于均衡状态(如图4所示)。但是,知识劳动者一般是不考虑在这些部门就业的,一方面因为工资低,另一方面工作不稳定。
图3图4在图3中,正规的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W
F过高,以至于
没有人能够找到工作,而与此同时,申请找工作的人却排成了长队(EF)。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W
F-L
1能够提供就业岗位,但是又低于正规部
门的工资水平WF,而知识劳动力又不愿到那里去就业。
3.知识劳动力把失业当做对获得好工作的一项“投资”导致“知识失业”
费尔浦斯等经济学家于1970年提出了“工作寻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1)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2)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的工作报酬就越高,但是随着他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间的延长,未来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的提高幅度递减。(3)劳动者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需要花费成本。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职业搜寻成本也随之增加,并且,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4)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当职业搜寻收益大于搜寻成本时,进行职业搜寻就是有利的,而最优的职业搜寻时间为多久,则取决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时间成本。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劳动者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有兴趣进行这种“失业投资”,原因在于:(1)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投资”有较高的预期回报,即找到好工作而且被好工作接受的概率比低学历劳动力的要大得多;(2)高学历劳动力通常比低学历劳动力具有更好的经济背景,他们比低学历劳动力更能够承受长期失业的损失;(3)高学历劳动力为其人力资本所做的投入远比低学历劳动力的要大,如果随便接受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既不能达到回收其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目标,同时身处不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一状态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因而高学历劳动力通常会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接受某份工作,这也导致他们经常处于较长时间的等待性失业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