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20-03-11 来源:步旅网
《小学数学课堂结构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12.2——2012.8)

问题分析:

1: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长缺乏系统化思考,心中设计“总谱”的能力还待提高

2:第一学期,向老师们推荐了书籍,如何了解老师们对理论内化的广度?深度?

在后期如何操作能更扎实有效?作为学科组长,不仅仅是推荐书籍,如何为学科组老师的学习搭建学习的平台?

3:借助大市“新基础教育”数学研究以及外聘专家的指导,数学学科组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提升了教师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能力。但是,我们忽视了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题式研究,如四年级在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未能及时由点及面拓展至五六年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的的序列性、结构性研究未能及时推进。

4: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满足于表层的知识结构,弱化学生方法结构的研究,缺少全面的系统地进行研究与规划。缺乏针对性的行动策略和具体方法,难以提高教师个体的行为水平。 课题推进:

(一):完善教研活动机制 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1:强化“我是管理者、策划者”的责任意识

建立教研组长负责制,下放管理权限,让教研组长自主规划教研组工作,策划教研组工作,策划教研组内的师生发展,工作考核等工作,管理教研组的日常教学,开展专题研究。要求教研组长列出并细化活动安排表,各教研组形成系列化,个性化,整体化的教研活动安排表,定时间,定专题,对教研活动内容安排“一步到位”。把新基础课型研究活动作为教研组校本培训内容,使组内的教师既能在校内的课堂实践中审视自我,又能在校外的培训中现场感受课堂教学的高端要求,寻找自身差距。 2:关注团队的日常化研究

关注团队的“日常化实践,主题性推进,个性化发展”以团队发展拉动中间层次教师的发展。推广他校的成功经验,遵循日常研究的基本路线:学习研究(转变原我认识)——策划设计——实践反思——重建创生,通过扎扎实实地抓好日常研究路线,实现真实的进步与成长。努力构建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新形态。开展有效,有质量,有助于个体提高的日常实践研修活动,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以源自教师自发,内部,小型群体式的互助研究方式来提升个体的实践活力与发展力。关注教师参与

状态,促使教师成长为具有生命自觉。制定梯队教师分层目标和任务,自上而下提要求,自下而上主动申报。要求第一梯队教师积极日常研究实践,善思考肯钻研。第二梯队的教师实践跟进,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学习和研究活动。第三梯队教师主动参与。

每位教师对照学校的梯队序列,认真定位,寻找发展目标。主动学习市级层面研讨活动成果,梳理教研组课型研究现状,做好课堂调研与情况分析,努力实现成熟课型普及化。

附录:

专 题 研 究

时间 二月份 三月份 专题研讨内容 数运算“除法”结构研究 数运算“减法”结构研究 数量关系结构研究 责任人 第三备课组 第一备课组 第二备课组 开放范围 学科组开放 学科组开放 四月份 形概念结构研究 五月份 六月份 数运算“分数加法”结构研究 “规律探究”结构研究 第六备课组 第五备课组 第四备课组 学科组开放 学科组开放 学科组开放

(二):关注教师个体成长,动态调整教师梯队

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懂得所从事的职业,更是以清醒的姿态活着,思考着! 身为教师,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追随。 1:搭建学习平台

为了教师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借助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更新知识结构,我们鼓励教师广泛阅读好书,在校园网上开设读书论坛,在“好书推荐“专栏中相互推荐近期阅读的好书,提升教师品味。 2:精选学习内容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如:倡导自主学习,博览群书;(本学期,将向教师推荐由中国教师报推荐的《“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入选书目》) 提升学历,增加学识;读书交流,丰富认识;跟帖交流,智慧碰撞。 3:完善学习反馈

观察课堂教学,老师是否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课堂实践行为?网络学习,作为学科组长,自己先要认真品读推荐的书籍,把好的章节利用网络与老师们一起分享,老

师们可以利用跟帖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重视教师实践反思 提升教师反思效度

“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只知道争取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即使反思,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点,而忽视了点、线、面的结合。

因此,要引导教师把日常的随机性反思变为有项性反思,把散点化反思变为结构化反思,提高日常学习反思的力度和效度,要求教师日常实践中及时记录一闪而逝的点滴思考,并及时推进,也许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最终实现教师群体底线的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