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41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练习

2023-12-14 来源:步旅网
第41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 1.先秦诗歌 (1)《诗经》

①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丰富。

③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 ②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③地位:开创古代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 2.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的促进。 (2)主要成就(代表)

①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 4.宋词

(1)繁荣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队伍扩大。

(2)分类:按照创作风格分为婉约派(柳永、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与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5.元曲

(1)特点: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2)代表作: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6.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

①文学基础:唐朝传奇和宋元时期的话本。 ②社会背景:工商业城镇兴盛和市民阶层扩大。 (2)代表作品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历史小说)、《水浒传》(农民起义为题材)、《西游记》(神话小说)和《红楼梦》(成就最高)。

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揭露科举制度腐败)。

《中国小说史略》曾评价:“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

1

新鲜。”这是对哪部小说的评价?该小说的风格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化?

提示:小说:《红楼梦》。风格:现实主义。历史变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演变

(1)基本脉络:甲骨文(文字成熟标志)、金文、小篆(秦朝全国通用)、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2)演变趋势:简化(由繁到简)、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时期:唐朝的张旭、怀素的草书;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③宋代:出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2)字体特征

①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②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③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特色。 3.绘画

(1)起源与成熟: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成熟。 (2)发展

①魏晋时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绘画理论,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②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等是代表画作。 ③宋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体现市井生活的风俗画代表作;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④元明清时期: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

(3)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1.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主张书法“入神”,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据史料指出宋代书法有何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宋朝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形成原因:统治者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2.郑板桥曾赋诗:“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郑板桥在诗中赞美的是什么风格的画?诗中所言该画的特征是什么?这类画在外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提示:风格:文人画。特征:注意写意,借物抒情。外在形式: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为一体。

三、戏曲

1.起源:起源于原始宗教歌舞。

2.发展:宋代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瓦舍)。 3.成熟:元杂剧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国粹”京剧

2

(1)形成条件

①北京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②乾隆年间徽班进京演出的推动。 (2)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出现。 ②成熟:同光年间;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元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

提示:关系:元代科举制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特点:散曲和元杂剧(元曲)繁盛;文人画(写意画)成就突出。

1.(2015·重庆卷)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作,符合杜甫诗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5·广东卷)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更便于书写,故选B项。

答案:B

3.(经典再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故选B项。

答案:B

3

4.(经典再现)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甲骨文 执 王 臣 劓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故A、C与史实不符,楷书工整规范,故B项错误。

答案:D

5.(2015·四川卷)“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①正确;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②错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③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经典再现)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并依据材料信息“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可知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选择C项。

答案:C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