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40分钟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昔日光 夏 笳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80周年、最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蔓延,无边无际。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她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高楼、高铁、无人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
总分:39分
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 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 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上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 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这样一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不知为什么这幅画面竟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上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稀疏的白发露出头皮。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 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30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出生入死,成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了“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爷爷关于奶奶的讲述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光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2. 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C “作者内心很失落”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引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没有表现出内心的失落。
2.答案 ①开头的照片是老人脸部形态的客观呈现,结尾的微笑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幸福满足的表现,以及因为“我”理解她而感到欣慰。②开头“我”对奶奶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有了深刻认识后,才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从情节角度考虑,小说开篇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这张照片是老人脸部的真实客观呈现;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幸福满足的表现,以及因为“我”理解她而感到欣慰。从人物形象刻画角度考虑,小说开篇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比较肤浅
的认识,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则表明“我”对奶奶有了深刻认识后,才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3.答案 ①突破时空局限,多方位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②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穿插,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解析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从人物形象方面来说,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连接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突破了时空局限,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从主题塑造角度来说,将历史与未来交织穿插,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 ①海涨: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②字人:抚养人民。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宰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中诗人指出,抚养人民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历史上那些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而是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5.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②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 C “祝福友人像历史上那些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希望友人保持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物之心,做一名清廉爱民的好官。
5.答案 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任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布衣和绫梭等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渡黄河范 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注]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占领整个黄河流域。此诗作于公元492年,诗人以南朝使者的身份出使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须渡河北上。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B.桧和松都是坚硬的木材,以桧为楫无法渡河,以松为舟才能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
C.“空庭”以下四句是诗人于岸畔所见,庭户空空,旧木横躺,田地荒芜,不睹人迹,极写村庄破败荒凉却不失静谧安适。
D.诗人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前面有了对渡河情况和社会凋残情况的描写,这两句诗不仅不显生硬而且更具感情和力量。
7.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 C “不失静谧安适”错,从全诗格调来看,诗人所要表现的只是“破败荒凉”,没有“静谧安适”。
7.答案 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渡河的危险与艰难喻国家之动荡与世事的艰难,以环境的荒凉萧条喻国家民族的衰落,以一句询问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以及渡河的危险、困难。第五至八句写岸畔所见,庭户空落,旧木倒塌,田地荒芜,了无行人,村庄完全破败,这是诗人眼中所见异族政权统治下的情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实际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的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灵涂炭的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氓》中,以桑树起兴,借桑树的茂盛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之士,而在文章结尾处,也规劝刘禅应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的句子是“ , ”。 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3)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