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即七弦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照传说,“伏羲作琴,神农作瑟”,那就更早,可以说是中国弹拨音乐的“鼻祖”了。古琴音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素以题材广泛、曲目丰富而著称。古琴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倾注心血,谱曲填词,著述琴论,从而推动古琴艺术发展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涌现了许多琴家大师,许多名曲经典流传至今。近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比较辉煌,只是在近百年当中有所冷落,而且日趋凋寒。近年来古琴音乐开始复苏,一些海内外有识之士通过交流研讨,正掀起一股“古琴热”,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振兴古琴音乐大有希望,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国古琴音乐,一定会在新的艺术天地里,重放异彩。
关键词:古琴 古琴曲 中国文化 文人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我们国家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乐器,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考证的历史是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在我们不可以确定的,就是说它可能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没有实物遗存,但事实存在的,比文献记载的历史可能会更长,可以上溯到5000年这么长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但是古琴其实一直是一种封闭的情况。不但现在知道古琴的人也不多,会弹古琴、能欣赏古琴的人不多,即使是在古代,一些有修养的人,如诗人,他们虽然很喜欢古琴,但是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喜欢弹、善于弹、或者说能弹,甚至说爱听古琴的人也不是很多的。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刘禹锡“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仅限于士大夫这个层面,以及文人,古琴历来以文人乐器来自居的,甚至在古琴界现在有一种说法,他们就不把古琴当做音乐,他们认为古琴是一种道,而不是一种
术。中国古代有很多的讲法,把古琴看得比较深奥,认为古琴是一种琴道,古琴是用来宣扬一种理想,宣扬道的一种道器,而不是一种乐器,到现在仍然有这样的观点。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它的古老以及它的魅力,我个人认为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有多悠久,它这个乐器产生多少年,这个不是关键,它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什么呢?在于古琴的音乐,现在保留下来大量的一些古老的古琴传谱,这个是别的乐器没有的。春秋时期孔子学《文王操》,作《幽兰》,伯牙作《高山》、《流水》,师旷作《阳春》、《白雪》;公元140年战国时期的《关山乐》;魏晋时期的《广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南北朝刘义庆的《乌夜啼》;唐代王维的《阳关三迭》、潘庭坚的《捣衣》;宋代郭沔的《潇湘水云》;元代毛逊的《渔歌》、《樵歌》、《山居吟》;明代朱权的《平沙落雁》,李水南的《普庵咒》以及清代的《鸥鹭忘机》等等,曾给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关于古筝,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传说,脍炙人口。最有名的莫过于“俞伯牙遇知音”及嵇康遭司马氏杀害,临刑弹奏《广陵散》。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楚人俞伯牙为官晋国,某年公私兼顾回到故里,行舟汉江,有感于水远山高,不禁抚琴抒怀。不意被樵夫钟子期悟明曲意:一曰高山,二谓流水。伯牙惊异不已,遂引子期为知己,拜为金兰。几年后伯牙再省家园,闻子期已故,嚎啕悲惜。叹世无知音,乃断弦摔琴,从此不为琴乐。只留下千古名曲《高山》、《流水》。至今武汉市还有“琴台”名胜,就是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的纪念。
这个故事说明,琴是士大夫即兴抒怀的重要工具,琴曲因为这种即兴而带有强烈的个性。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俞伯牙都是抚琴的顶尖高手。荀子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所以先秦的文士要在琴棋书画各方面都有修为,而琴为首要。
此外,古琴保留下来的比较早的一个曲目《广陵散》,就是嵇康弹的曲子,叫做《广陵散》,这个曲子据考证它原名不叫《广陵散》,而叫《聂政刺韩王曲》,它记叙了一个故事,讲聂政怎么去为父报仇刺杀韩王这么一个历史故事,是一个叙事题材的琴曲。在汉代,《聂政刺韩王曲》就已经是非常古老,在他们看来已经没有办法来查证它的作者以及详尽的曲子的创作年代,以及创作的背景,它都考证不到,只知道是古人所作。但是这个曲子由于不符合封建道德,内容是以臣弑君,所以被统治者禁止,这个曲子不允许弹,但是这个曲子实在太好了,大家还是想弹。古人有办法,给它改一个名字,由于它最先在广陵一带,就是今天的江浙,广陵一带流传,大家就管它叫《广陵散》。“散”有两重含义,一种说法说它是一个体裁,跟曲、操并列的一个体裁;然后又一种说法“散”是散布的意思,就是在广陵一带流传的一首琴曲,叫《广陵散》,它的原型是《聂政刺韩王曲》,有很多证据足以证明就是这个曲子。历代文人将琴奉为神物。即使到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不事神明,也寄望抚琴感应天地,呼号心声。
古琴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这一点与萧很相似。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和古琴却是韵,需要更大的耐性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棵两棵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象和它进行一种合作。听箫曲和古琴曲要闭上眼睛,要让自己暂时离开柴米油盐的现实,饿着肚子和有着强烈的肉欲是无法欣赏箫和古琴的。古琴对于今人,已经不再是演绎心境的乐器,而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一种怀古幽思的寄托。
古琴音乐已是中国精致文化的另一种“语言”,懂此语言的人能够领略到琴音的真情真意,仿佛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古琴艺术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使得古琴的独特文化价值为世人瞩目。随着国人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欲望的增加,古琴和其他古代艺术品一样,越来越为人稀罕,越来越千金难求。但吾人切莫忘了,古物是财富的体现,更是精神的寄托。古琴是投资的又一个好媒介,她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我们无需辨悟高山流水,却需敬畏先贤精灵!正是:吾曹殊非子期命,勿使伯牙再断琴!
参考文献:
《中国古琴文化赏析》—彭建军
《关于古琴的鉴赏与收藏》-甘学军,《人民日报》,2011年04月1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