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典戏剧:牡丹亭赏析

2021-05-19 来源:步旅网


《牡丹亭》赏析

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

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

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

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这些需要你细细体会。

尽管人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哲人胸中,智慧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宁静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