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部编版语文六上《穷人》精品教案

2021-08-31 来源:步旅网
13.穷 人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5.通过学习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抽查生字,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5.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按事情开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局部〔第3~11自然段〕: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 便把西蒙的两

个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局部〔第12~27自然段〕: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三、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第1~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表达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忐忑不安〕

2.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学生自由交流〕

四、归纳小结

教师: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桑娜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宁愿自己承当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下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渔夫一家,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感受人物形象。

二、研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1.课件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屋外寒风吼叫……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些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衬托桑娜虽然贫穷,但她十分勤劳,而且她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2.课件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分男女读〕

〔1〕“这样做〞是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为什么桑娜会这样做?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要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了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品质。〕

3.师:桑娜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想都没有想就把他们抱回家,她有担忧吗?

课件出示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冲动。她忐忑不安地……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教师指导读这段话,抓住“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来理解,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师: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此时桑娜的内心活动。〔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紧张、担忧,甚至懊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侧面衬托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了桑娜善良而崇高的品德。

三、研读渔夫的高尚品德

1.师:桑娜是善良的,那么,渔夫听到邻居去世的噩耗,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了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3.教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也是渔夫心理活动的写照。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课堂总结

《穷人》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列夫·托尔斯泰抓住环境、人物内心活动进行描写,反衬出穷人高贵的品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同学们只要用心去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学板书】

13.穷人

桑娜:朴实善良渔夫:朴实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再带着学生走近人物,最后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渔夫一家的善良,到达陶冶情感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感受,说出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20.*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表达。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根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珍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

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似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表达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例如: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方案,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

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比照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根底,诗

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比照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因此,在上课之前,

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