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批评的现实性特点
2021-01-13
来源:步旅网
鲁迅文学批评的现实性特点 t-召林 史德超(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 6,5) 摘 要:文学和社会永远有着母子般的血缘关系,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文艺的阐 释、评价,必须紧紧结合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现实。评价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应立足于社会现实, 这是鲁迅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文学批评不仅应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应联系批评家 所在社会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趋势。鲁迅把他那支文学批评的笔立在现实社会和时代的高 度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褒贬臧否、评价衡量。 关键词:鲁迅;文学批评: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1210.96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0)02—0059—05 收稿日期:2009一lO一3O 作者简介: 召林(195l一),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史 德超(1986一),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3-代文学研究。 西方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等都存在 生的时代、社会环境来进行评判。他们都要求 着突出的弊病.就是忽视或者回避社会实践和 9 渤海大学擎强二OJ墨 。年孽霸 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梅林在描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 述马克思的文学兴趣时指出:“马克思喜欢的是 系。在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他们把文学仅仅当成 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在近代作家 话语、信息符号,更多地注重语言学因素,忽视 中是巴尔扎克……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把整个 了文学形象的特征和生命,排斥言语的社会性 一个时代的形象这样客观地收容在自己的作品 和历史性因素。文学批评虽然是一种理性思维, 之中,以致任何主观残余都或多或少地消灭 但它也需要以形象思维来体昧被评客体,来把 了。”( 握批评对象。文学批评理所当然地要考虑文学 马克思也曾经坦率地承认自己偏爱法国、 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 英国和俄国的优秀小说家。他把狄更斯、萨克 中形成的。所以,文学批评就是要在不断形成 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姊妹誉为英国杰出的 的文学环境的统一体中去研究文学作品.研究 小说家。恩格斯早年在读了歌德《给青年人》的 文学家在进行创作时是否真正地反映了社会环 两篇文章之后,断然否定了自己富于激情幻想 境、把握住了时代精神。 的诗作,认为它们对于艺术没有任何价值。恩格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在涉及到大量的文 斯在晚年卧病时期,除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其他 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总是结合着文学作品产 的几乎都不读。他之所以完全陶醉于巴尔扎克 060 的艺术世界中,就是因为其中反映了1915 ̄U 渤 1948年法国社会的历史。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 斯所喜爱的是反映出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这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欣赏、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 当 皙 文学和社会永远有着母子般的血缘关系, 评价,必须紧紧结合着它所产生的社会现实。鲁 不明白‘其意何居’。批评文艺,万不能以眼泪 的多少来定是非。文艺界可以收到创作家的眼 泪.而沾了批评家的眼泪却是污点, 胡君的眼 泪的确洒的非其地,非其时,未免万分可惜 了”。(3](404-405)鲁迅在评论五四时期的爱情题材 那些向往自由爱情的作品,总是给以热情的评 一报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文学的阐释、 作品时,始终把握住反封建这一时代特点。他对 社 迅对那些脱离社会现实、胡编乱造的“消遣”型 价。当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发表以后, 科 作品是一贯排斥的,不论是对外国的文学作品, 鲁迅指出:“罗家伦之作则在诉说婚姻不自由的 还是中国的文学作品。鲁迅曾经指 :“18世纪 苦痛,虽然稍显浅陋,但正是当时许多智识青年 的英国小说,它的目的就在供给太太小姐们消 遣,所讲的都是愉快风趣的话。”[2]从鲁迅这段 述评的口气上,也可以看出他对这类作品的反 感心理和反感情绪。他对曾在英国、法国、意大 利等国风靡一时的所谓“玫瑰小说”和流行于我 国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鸳鸯蝴蝶派”言情小 说,也同样鄙视。他指出:这些小说“好像写别一 个社会”,对我们来说“如隔岸观火,没有什么切 身关系”。[2](118) 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风沙扑面、狼虎成 群的年代,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地进行反帝反封 建斗争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鲁迅把他那支文 学批评的笔,立在现实社会和时代的高度上,对 文学作品进行褒贬臧否、评价衡量。 在鲁迅的文学批评中,涉及较多的是五四 时期的作家作品。鲁迅在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 批评时,总是紧紧贴近五四时期的特点。 就中国来说,五四时期是“人之子醒了”的 时期。在封建制度长期统治和封建思想、封建文 化的长期桎梏下,中国人向来缺乏“人”应该拥 有的自由民主权利。五四时期是人觉醒的时期. 人们觉悟到,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个人 的意愿与情感。所以,当时鲁迅就指出:“人之子 醒了”,而且发出了“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3] 对爱情的要求——人的“真声音”的一个重 要方面,也随之在文学作品中源源不断地出现 但是,当青年作家汪静之表现爱情的新诗集《蕙 的风》出版以后,一个青年学生却充当封建卫道 者,攻击这些诗作是“堕落轻薄”之作,“有不道 德的嫌疑”, 并且还写道:“我对于悲哀的青年 底不可思议的泪已盈眶了”。[5]鲁迅对此非常鄙 视,当即给予批驳。他指出,对“这一类话,实在 的公意。”[63 文学作品往往有着对社会、人生、伦理、道 德的表现,文学批评尤其是对叙事文学的批评 难以离开这些内容.因此,它往往是文学这个领 域里政治色彩最强的一个部门。所以,文学批评 往往有着思想批评的内容。从鲁迅对假道学思 想的批驳、为汪静之爱情诗的辩护以及对罗家 伦爱情小说的肯定性评论.可以看m他的批评 是立足于五四时期的社会特点的。作为一个现 实主义文学家,他的批评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 他对五四时期出现的那些反映社会现实、描写 人生悲苦、暴露社会黑暗的作品.总是给以充分 的肯定。如杨振声在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渔 家》描写了渔民在渔霸剥削、警察勒索下的悲惨 生活,鲁迅对此称赞道:“杨振声是极要描写民 间疾苦的”,㈣( )他还称赞汪敬熙“揭露了好学 生的秘密和苦人的灾难”,f6)( )还高度评价了王 鲁彦的小说,说《柚子》这篇小说“在玩世的衣裳 下,还闪露着地上的愤懑,在王鲁彦的作品里, 我以为倒是最为热烈的了”。[63(249)他赞扬《新潮》 作家们“有一种前进的趋向”,“没有一个以为小 说是脱俗的文学”,“他们每作一篇,都是‘有所 为’而发,是在用改革社会的器械——虽然也 没有设定终极的目标”。[ ](瑚)马克思主义文艺批 评一经诞生.现实主义美学便体现出浓厚的政 治色彩。鲁迅在评论五四时期这些青年作家的 作品时,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鲁迅在谈自己的创作时,也是依据文学对 社会生活是否有深刻的反映、是否表现了时代 的特点这一批评原则的。鲁迅认为,他的《狂人 13记》、《孑L乙己》、《药》等小说表现“深切而格式 特别”。[6](瑚)所谓表现深切,当然是指表现生活 的深刻。如《狂人日记》暴露旧社会就比果戈理 的同名小说“忧愤深广”。鲁迅认为《肥皂》和《离 婚》等小说虽然“技巧稍加深切”,但也“不为读 者们注意了”,这是因为鲁迅曾说过:他创办《语 在这里,鲁迅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061 丝》周刊,其目的就是“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 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7]他创办 的《莽原》周刊,是作为青年的“发言之地”,希 望青年对旧社会、旧文明“毫无忌惮地加以批 评”。㈣ 体情况出发。精辟地论述了北京、上海分别在 渤 官、商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不同特点,最后才点出 了“京派”和“海派”的本质。言简意赅,有很强的 说服力。早在l9世纪40年代,恩格斯就曾对现实 坐 主义文学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要求“歌颂倔强 1| 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晚年更明确 地要求:“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环境所进行的 三 二 由此可见,鲁迅的文学批评总是从社会斗 争的需要来要求、评价作品的。其实,不仅是文 学批评,就是在文学创作方面,鲁迅也是特别重 视社会责任感的。因此,他大声疾呼:“世界日日 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做 的强烈的努力……应当在现实主义的领域内占 军 三 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 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 到了……” 24” 鲁迅30年代的文学批评虽然还是没有忘记 社会现实和社会斗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 思想的提高,他的文学批评又显露出新的特色。 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 跃。这时期,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社会斗争、时代思潮, 对文学的批评也是如此。例如,他对当时轰轰烈 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原因作了这 样的分析:“革命文学之所以旺盛起来,自然是 因为由于社会的背景,一般群众,青年有了这样 的要求。当从广东开始北伐的时候,一般积极的 青年都跑到实际工作中去了:那时还没有什么 显著的革命文学运动,到了政治环境突然改变. 革命遭到了挫折,阶级的分化非常显明,国民党 以‘清党’之名,大戮共产党及革命群众,而死剩 的青年们再入于被迫压的境遇.于是革命文学 在上海这才有了强烈的活动。”{4}(296- ̄y7) 在考察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动因时.鲁迅 还是着眼于“社会的背景”、“政治环境”等方面。 文学批评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文学作品和作家 的批评,也应该就文学倾向、文学现象、文学思 潮、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他方面给以 观照。鲁迅对3O年代“京派”和“海派”这两大创 作群体产生原因的分析是这样的:“北京是明清 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 商,所以文人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 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 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 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 有自己的地位。”[1o3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就是这 样。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 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而斗争的历史。中国现代 新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 鲁迅的文学批评更是这样。他在评价徐懋庸的 杂文时说:实乃出于“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 样写.因为他只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 益”。( )这里说的“有益”,主要不是指艺术方 面(当然也不能分离),而是指社会意义方面。因 为鲁迅的意思比较明显:“对于中国,现在也还 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 ”( ](19) 鲁迅在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在 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色, 这就是他在评论叶紫的《丰收》时提出来的“文 学是战斗的”这一思想。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社 会进入到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阶级斗争尖 锐激烈.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白色恐怖笼罩全 国,抗日救亡逼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表现 人们的抗日救亡斗争,反映民族矛盾、宣传鼓动 抗战,成了文学迫切的任务。在文学批评中,对 这一新的现实特点给以观照、重视的首先是鲁 迅。是他,最早高度地评价了萧军的反映抗日斗 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还热情地为这部 作品写了序言。鲁迅指出,这部小说虽然还有一 些缺点,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凡有人心的 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因为它“显 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 路”。[63(287)鲁迅把这部小说提到中国人的生与死 的高度来看.主要也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份”或 “全部”的社会生活。 社会现实使鲁迅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 时代的使命意识。因此.他特别赞许那些紧跟时 代的车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家和作品。 鲁迅之所以高度评价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也 062 是因为它表现了东北人民“生的坚强”和“死的 总之,鲁迅赞扬的是贴近社会现实、顺应时 渤 挣扎”的生活情景,并且认为这部小说能给读者 代发展的文学,反对的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瞒和 海 大 以“挣扎的力气”。[ ](僻彻 骗”的文艺以及违背历史潮流,宣扬复古倒退的 学 作家作品。这几乎是鲁迅文学批评的规律。 庄子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无疑也是黑暗的. 人与人之间互相倾轧,人们的生活痛苦不堪。对 折 学 在鲁迅的文学批评中,发表意见、谈看法较 此,庄子也是激愤的。但是,他对那个丑恶的社 社 多的还是古代文学。由于鲁迅20年代曾在几处 会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之,而是消极地逃避。 科 大学讲中国古代小说课,所以他的古代文学批 庄子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 学 版 评中谈论最多的还是古代小说。他著有《中国小 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 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等小说批评 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著作。对中国的古代小说,鲁迅评价最高的是 来。若此之时,则至治矣。”¨2]对庄子这种“僵尸 《红楼梦》。他在《且介亭杂文》集中的《(草鞋脚) 的乐观”和复古思想,鲁迅也给以有力的批 小引》中说:“在中国……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 评:“若诚能渐致人间,使归于禽虫卉木原生 梦》以后.实在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为 物,复由渐即于无情,则宇宙自大,有情已去,一 什么鲁迅如此高度评价《红楼梦》?主要原因有 切虚无,宁非至净。而不幸进化如飞矢,非堕落 二:一是这部小说的“写实”。鲁迅不止一次地肯 /f 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 定《红楼梦》的“写实”价值。1924年他曾经这样 有。”[3](67-68) 说:“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经历.正因为写 鲁迅从来就反对那些“活人的颓唐与厌 实,转成新鲜。”…]他还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 世”。他认为“僵尸的乐观”是可笑可厌的,是想 迁》中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 使历史的车轮倒退。当然,对于这种类型的文 国底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 字,鲁迅也是不赞同的。 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 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 四 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在鲁迅看来,我国古 代文学大都是“瞒和骗”、不敢反映社会矛盾。而 文学批评不仅应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 《红楼梦》则敢于对封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如实 景.也应观照批评家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社 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二是所叙的 会发展趋势。评价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应立足于 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曹雪芹遵循现实主义创 社会现实,这是鲁迅文学批评的基本主张。任何 作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塑造了一系列真实、 一个阶级、流派的文学批评家都有自己一定的 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显然获得了鲁迅的肯 文学批评主张。鲁迅认为:“创作是有社会性 定。 的”,( )“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鲁迅除了对《红楼梦》 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 推崇以外,评价较高的还有《儒林外史》。鲁迅首 革”。(133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既然是不能分离的, 先注意的是这部小说的讽刺内涵。这部作品讽 所以鲁迅又指出:“我以为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 刺了当时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取士制 兼想到周围的情形。”[ ](矧埘)他还说:文学批评 度,并通过“儒林”这人生社会的一角.无情地揭 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撷取具体作品思想内容的 开了雍、乾“盛世”的面纱。揭露了它的腐朽、崩 “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有意义格外分明, 溃的历史趋势。鲁迅说:“敬梓之所描写者…… 扩大”。U3(368)这“有意义之点”.即对时代、对人生 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灯幽索 有意义。 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 从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寻出 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 他这一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轨迹。从五四前后, 在眼前。”【n]( )可见凡是受到鲁迅推崇的古代 他立志以文艺改造人们的精神.变革社会,推动 文学作品,大都与真实性有关,与攻击、暴露腐 社会文明的发展起. ̄lJ20年代他“遵命”而从事 败的社会有关。 文学创作,再N3o年代他又自觉地用文学去配 合革命斗争,这是鲁迅文学活动的一条清晰的 线索。 信中就这样期望:“先生做小说,极好。其实只要063 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 渤 鲁迅的文学使命意识是极其强烈的 1935 年他在谈到关于刊物的编辑原则时,也是将紧 揭其蔽障,便是公道耳。”,I3](s磐 J鲁迅的文学批 登 评不像某些教条主义者和庸俗的社会学者那 样,津津乐道地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表象做 坐 密配合现实斗争视为重点。一次,《文学》杂志的 编者向他征求“关于文学遗产的意见”,鲁迅认 为在《文学》上要这样津津乐道地谈论文学遗产 的问题,就犹如“丢开了当面的紧要的敌人,却 简单的印证和对照。他往往是从生活本质去评价作品,而不是以那些琐碎的、浮泛的生活现象 去衡量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当然.鲁迅也 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对那些艺术性 很强,“为未来的文化设想”的“鸿篇巨制”.鲁迅 一I爱 二 二 兰 专一要讨论枪的亮不亮……我觉得实在可以说 是打岔。”面对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作为文学 刊物,应该“以袭击敌人为第一火”.即使登载与 斗争无关的文学遗产一类文章.也应是“附带” 的。 ̄133( ∞ 在鲁迅的思想发生激变的过程中.为了适 应30年代文学领域中的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他曾经努力研究无产阶级文学问题,亲 手翻译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普列汉诺夫 的一部分论著。也翻译了许多代表苏联当时不 同倾向的文学作品。在所有这些进步活动中,鲁 迅的着眼点都是为了当时的文艺斗争。也是为 了现实的社会斗争。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对封建 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剖析,促使鲁迅的社会责任 感不断增强。1933年他这样说过:“说到‘为什 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 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 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 )(s 鲁迅在文学批评中也是这样,是否与 “人生”有关,是他审视作品的一个标准,并且把 文学中的“为人生”放到美学范畴中去认识。他 十分精辟地说道:“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 并不想到功用”,但“美底愉悦的根柢里,倘不伏 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那么,“美”是 什么呢?鲁迅又这样解释:“为了生存而和自然 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有着意义的东西。” ㈤’鲁迅不但要求已经出现在文坛上的作品首 先要注重社会效果,就是对那些正准备创作的 人也这样要求。1934年1月25日鲁迅在给姚克的 认为也是“很好”的,|6]( )表现出对作品的艺术价 值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445. [2]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118. [3]鲁迅.鲁迅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322. (4]胡梦华.读了《蕙的风》以后(N].时事新报,1922 (10). [5]胡梦华.悲哀的青年——答章鸿熙君(N].民国 时报,1923(11). [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239. [7]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981:167. [8]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4. [9]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43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462. [1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231. [121孙海通.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8. [133鲁迅.鲁迅全集:第l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1:302。 (责任编辑石杰) 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