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到“生成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展的回归之路
2023-06-27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 育 评 论・ 从“扩 张优质教育资源"到 “生成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发展的回归之路 程红艳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 【摘 要]基础教育在经过若干年规模扩大和经费短缺之后,终于迎来了注重质量提高和增加教 育投入的历史机遇。然而,在浮躁心理和经济利益推动下的“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虽然能暂时缓解供 需矛盾,但是没有促进学校质量的整体提高,反而带来诸多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认为, “生成 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各种条件让学校成为改革的主体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之路。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 “普九” 和普及,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 任务基本完成,地方教育局开始转变思路,由关注薄 求变为满足人们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这带来了教育政 弱学校变为力捧优质学校,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策的变化——从注重“双基”到注重“优质教育资 集中力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无疑,在教育需求发生 源”。基础教育在经过若干年规模扩大和经费短缺之 根本变化的转折时期,地方教育局敏锐地把握了这一 后,终于迎来了注重提高质量和增加教育投入的历史 时机,纷纷选择了一条困难更少、阻力更小、成绩更 机遇。然而,基础教育似乎正处于历史的岔路口,是 突出的道路——扶持窗口学校,扩张优质学校。有论 “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以现有学校为基础在扎扎 者尖锐地指出: “现在大城市中那些热门学校,哪一 实实的工作中生成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张优质 个不是我们人为的‘窗口’学校?11I“窗口”学校成 教育资源”可以带来一派繁荣发展的气象,但是不是 为政绩的象征,作为回报,“窗口”学校也不得不为 表面的繁荣?“生成优质教育资源”平实艰难,是否 “条子生”、“关系生”打开大门,成为“少数人谋利 有太多的困难让人望而止步?基础教育似乎步入了一 的平台”。这种急于求成地扩张优秀教育资源,对教育 个充满歧路的花园。 问题缺乏耐心与深入研究,终将损害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 “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繁荣后的冷思考 2.推动力之二:利益诉求 , “扩张优质教育资源”促使重点中学和基础较好 市场运作的规则是只有不均衡才有需求,才有利 的中学获得了规模经济发展的生机,暂时缓解了教育 可图。维持学校非均衡发展状态才能引起市场需要和 供需矛盾,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然而,优质教育资源 市场选择;引入市场机制也再度扩大了学校的非均衡 能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吗?能促进教育事业整 发展状态。利用市场原则,吸纳家长的钱来贴补学校 体的健康发展吗?在高中教育学龄期人口的入学高峰 发展,填补教育投入不足的空缺,既满足一部分学生 期过后,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和闲置?笔者 上好学校的愿望,又给学校带来了实惠,地方教育局 认为, “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它 因此也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减轻负担,这俨然是一 并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没有解决长期困扰基础教 个有规则、有秩序的教育市场。其中,追求地方教育 育的基本问题,也偏离了公共教育担负的社会责任。 局部门利益最大化是教育市场化的强劲推动力。 它背后有强劲的推动力:一是来自于地方教育局需求 当学校成为赚钱工具时,它就越来越偏离了教书 政绩的浮躁心理,一是来自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利益的 育人的基本职责;当公立基础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市场 经济驱动。 的时候,它就放弃了保障平等受教育权的社会责任。 I.推动力之一:浮躁心理 3.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越扩张,越分化 1986年仪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在20世纪末基 当前, “优质教育资源”多表现为两点:办学条 本实现义务教育成为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20世纪80 件好与升学率高。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所 年代末以来,为了普及义务教育,一方面抓重点,另 培养出来的学生很不错,但不能代表学校的办学效率。 一方面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标准,着重改造薄弱学校。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价,必须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综 这一时期对薄弱学校的改进基本上是扎实的,促进了 合评估。只顾终点,不看起点;只顾结果,不看过程 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哆‘ 豇 纠 ・ ●2008年第4期● 的评价是不科学的。另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膨胀,并 被撤销,其重要目的是节约办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不能带来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引起更多管理问题和纪 律问题,以及沉重的债务。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靠的是吸引更多的教育投 输血疗法和手术疗法多运用在以政府为主体整 体、区域性推进改造薄弱学校中。输血疗法的重点在 教育政策的倾斜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短期效果不错, 但在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二元发展格局下,已脱贫 入、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优秀教师纷纷从普通学校 流动到优质学校,生源也纷纷流入优质学校。这种流 动,抽空了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发展的资本,使它们 更趋薄弱。“扩大优质资源”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其 过程的人为性,最终加重增加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和 一的学校缺乏造血能力,可能会再度沦为薄弱学校,手 术疗法的落脚点在于根据需求调整学校布局,改变公 众对薄弱学校的刻板印象。但调整学校格局、取消一 些办学点会带来如:增加学生上学的困难和成本、教 些民办学校改革的成本。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的旗号下,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公平缺失越来越严重。 拥有社会资本者进入优质学校,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而缺乏社会资本的贫民子女处于薄弱学校,逐渐落入 社会底层。教育复制和扩大社会差距,让阶层代代相 承。 急功近利、只顾满足当前的需求,不考虑学校长 远发展;只满足于量的扩大,不考虑质是否改善;贪 多求大、拔苗助长,对学校发展施加太多行政干预。 从长期来看,这些行为只能对学校产生损害。因此, 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是不可持续发展之路,它会带来诸 多社会后果和教育问题。 二、探究学校发展的模式 如何寻求一条缓解社会供求矛盾、促进学校健康 发展、整体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检索了20 多种刊物的150多篇关于薄弱学校成功改造的文章, 试图从中探究学校发展的一般模式。从改造薄弱学校 的主体来看,有的是以政府为主体整体性、区域性推 进的;有的是以学校个体为主体,个别提高的。从改 造薄弱学校的方法来看,大体有六种:输血疗法、手 术疗法、心理疗法、特色疗法、基础疗法和魅力疗法。 1.输血疗法和手术疗法 毋庸置疑,薄弱学校的存在有一些政策上的原因, 如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班子配备不好。输 血疗法主要是指在改造薄弱学校的过程中,从资金、 政策、领导、师资和生源等各个方面对薄弱学校进行 倾斜,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薄弱学校的 造血能力。资金上,向薄弱学校增加投入,改善办学 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政策上,选拔有开拓精神和组 织能力的人担任薄弱学校校长,选派优秀毕业生到薄 弱学校任教;改革招生制度,取消初中入学考试,高 中阶段采取分配名额,使生源更加均衡地分布;加强 对薄弱学校的督导评估,全面而科学地对薄弱学校进 行综合评估,突破仅仅以升学率来衡量的误区。12f 手术疗法主要是指指调整学校布局,使布局更趋 于合理;在数量上消灭薄弱学校,从空间上消化薄弱 学校,对薄弱学校实行类似企业改造式的“关、停、 并、转”,或者让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办,来消化 薄弱学校,或者让薄弱学校改制重组。手术疗法在许 多地区学校的发展中都会被运用,地方政府一轮又一 轮地调整学校布局,学校不停地合并,较小规模学校 师的工作负担,学校规模扩大而减少了师生交往沟通 等问题。 2.心理疗法、特色疗法、基础疗法和魅力疗法 薄弱学校的存在必有其内部原因,心理疗法、特 色疗法、基础疗法和魅力疗法主要是通过改进学校内 部因素来促进学校发展。 薄弱学校由于长期薄弱的现状,教师和校长士气 低落,对学校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没有开拓创新的精 神。心理疗法即在学校层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士气, 使学校形成良好向上、生动活泼的精神面貌。 薄弱学校的形成固然都有一些共同因素,但是每 一个学校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疗法是指明确认识 薄弱学校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 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例如一些学校的“两条腿走路” 策略,既搞成教也搞普教,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为社 会培养人才,同时也为学校发展积累财富。t31 薄弱学校大多表现为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是一次极其艰巨的任务。基础疗法是在改 进管理、增加投入的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改进教师的 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参加科研,通过教学和科研来提 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学生学得轻松。 魅力疗法主要是通过校长人格魅力和能力,理顺 学校的内部关系,形成公平、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 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长的个人魅力非常重要,表现 为对学校工作非常投入,对学校的未来和发展具有强 烈的责任感;对教师和学生加以关心和帮助,创造 “以人为本”的学校氛围。校长的精神感召所产生的人 格力量,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成为推进学校发 展的动力。f f 心理疗法、特色疗法、基础疗法和魅力疗法多应 用在以个体学校为单位来改造薄弱学校,以学校某一 方面的集中矛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以获得改变的 契机,通过提高学生质量来赢得较好的社会声誉,从 而使学校发生彻底的变化。 三、推进学校“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思考 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更多依靠人的素质,而非仅 仅物的投入;不是仅仅靠政策支持、经济投入和壮大 学校规模就能实现的。真正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是一 个长期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 不断革除教育中的沉疴宿弊,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 育 评 论・ 逐渐生成的。 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 得到确实的成果。”【7 3.面向大众的民主态度和充分调研的科学态度 民主态度的原则是,能由学校决定的就不应由上 级教育管理部门决定,能由教师集体决定的就不应由 领导者个人决定。学校应有一定的管理自主权,自由 1.学校改革的主体 从薄弱学校改进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学校改进 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尝试比“自上而下”的推进更 有力量。 “自上而下”的推进,主要是资源重组,短 期效果突出; “自下而上”的尝试,步子小、难度大, 却持久,能凝聚人心。后者即是生成优质教育资源的 内涵式学校发展之路。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根植 于学校内部,发展的过程是深刻、渐变、方式多样的。 地选择教材、教法,自由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等。 一项有争议的教育决策应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包括 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实施。将主张 它虽然不易被社会认可, “但是此种发展模式在教育 发展的大背景下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盘活现有 的教育资源,而是从根本上使每一所学校更具生命的 活力,使管理和教师队伍得以迅速成长,使优质教育 资源在教育系统内不断得以扩大。”[5】内涵式的优质 教育生成之路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道路。它以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和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不断尝试和努力, 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 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 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 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6l 因此,政府所做的不是要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 而是要让教师和学校成为改革的主体,鼓励各个学校 的尝试,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当今国外学校教育改 革的一个趋势,就是赋权给教师和学校、家长,以教 师和学校的积极性来突破科层管理的僵硬性。 政府需要承担的任务不能缺位,要增加教育投入 和教师培训经费,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多、更 好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为学校发展服务,创造宽松而有支持力的政策空间; 改进对学校的督导方式。变划分等级的评价为促进学 校标准化发展,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同一个起跑线 上竞争;要促进中小学之间、中小学校与大学、科研 机构和家长、社会的互动,使学校由垂直的科层管理 系统变为水平组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稳健的保守态度 一项影响巨大、牵涉教师和学生人数甚多的教育 改革如果没有被确实证明有效,没有长期的实验做支 持,就不要急于采纳和推进。任何一项实质性教育改 革都与儿童的未来紧密相连,因此必须谨慎,不能让 他们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任何教育改革 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充分准备,没有 对改革可能产生后果的充分预见,改了还不如不改。 教育改革必须要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充分的准备, 否则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增加了 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 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教育自然不能拒绝变化, 但是变化不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教育革命”,也不是将 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拿来即用的。教育改革应是各个 学校内部一步一步、逐渐改良的过程. “是零售的, 而非批发的”;是缓慢的,而不是匆忙上马的。“因为 改革的人士看作是“学术精英”、 “政治精英”,将大 众看作是“庸众”,看作是需要教育和需要提高思想认 识的人,是不正确的。大众的态度代表着常识,缺乏 民意支持的改革也会行之不远的。因此,不但要完善 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还要有民主监督。 另外,必须将改革建立在充分调研的科学态度上。 在教育领域,理论上行得通和现实做得好是两码事。 只有以充分的调研、科学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获得明确 的证据,才能决定是否采纳某种新制度和新做法,以 “改革是新事物,新事物总是不完美,总是会出错的” 为借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总之,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尊重教师和学校的主 体地位,给教师和校长“松绑”,是“生成式学校发展 之路”的必要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在为教育发展创造 良好而稳定的条件,在科学而有效地监控教育质量体 系的同时,尽可能地“无为”。将教育改革的权利还给 学校,鼓励学校“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多方面发展” 为本,不以升学率为唯一评价标准,促进学校与大学、 科研院所的合作,这样,超越“优质教育扩张”模式 走上内涵式发展的“优质教育生成”模式,才能成为 水到渠成之事。 参考文献: 【1]贾聚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J1.人民教育, 2002. (6). 【2]翟福,田菊影.治理薄弱校 造福海河人——记天津市 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J].人民教育,1997, (5). 【3]彭中华.改革出活力——怀化五中甩掉薄弱学校帽子记实『J】. 湖南教育,2000, (19). 【4]刘培旺,贺秀珍.一所薄弱学校和一个校长的故事【J]. 内蒙古教育,2000, (6). 【5]兰维,张号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模式的 选择….教育研究,2002, (2). 【6] 【7]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 2005. (2). (责任煽辑:曹庆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