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②显然,打造“诚信政府”和发展“电商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③所谓一叶知秋,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
④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⑤老人在谈及自己一生与朋友交往的经历后总结说,世人的交往大抵是白首如新,而倾....盖如旧则需要极大的机缘和运气。
⑥冯祖荀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为中国大学数学系的创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冯先生道德文章,高山景行,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
A.①③⑤ C.①②④
B.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C ①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是一个谦辞,只用于自己,不用于别人。②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对象是人。③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④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适用对象是人。⑤白首如新: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相识一样。使用正确。⑥高山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日前在达夫故里杭州市富阳区颁奖,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享誉文坛的阿来,此次以中篇小说《蘑菇圈》荣登中篇小说奖桂冠。
B.《故都的秋》对秋天这“清”“静”“悲凉”特点的描绘,不像某些咏秋之作那样铺陈许多古刹胜迹,而是通过平凡的词句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与秋味。
C.《故都的秋》一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既是它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对作者当时心情的反映,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D.她本科毕业时被保送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并成为学校第一批联合培养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师从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姜文汉院士。
解析:选B A项,搭配不当,“荣登”改为“摘得”;C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既是”应放到“它”之后;D项,结构混乱,把“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改为“进入中国科学院深造”。
3.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A.⑤④①③⑥② C.②④①③⑥⑤
B.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②④①⑤③
解析:选A 六句话因中间的句号可分为前四句和后两句两部分,六句话中只有第②句描写的不是春景,第⑥句不是描写景物。这样可以基本确定①③④⑤为前四句,②⑥为后两句。通过排除法,即可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语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柳影下的钓鱼台,西山的虫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答: 参考答案: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5.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答: 参考答案: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6.用下面三个物象,扩写一段话,要求:①认真揣摩三个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②以“落叶”为题。③不少于60字的描述性文字。
秋风 泥土 春芽
答: 参考答案:秋风阵阵,片片落叶纷纷离开母亲的怀抱,飞向大地,为大地盖上了一层暖被。在风霜雨露过后,落叶又偎依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化为泥土,为明年的春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碧云寺的秋色
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秘,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更美丽可爱了。
⑤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⑥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⑦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⑧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⑨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7.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为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
解析:选B B项,没流露不满与批评。
8.第⑧段写夏天叶子绿油油的特点对写深秋时节的叶子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这是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夏天叶子单调的色彩来反衬,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参考答案: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凸显了文章主旨。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丽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