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鸿渐的性格看“围城”
作者简介:汪涛,男,34岁,广水市育才高中中学一级教师,团委书记。
【摘要】方鸿渐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所接受的历史传统和所受的教育多样,实践活动丰富,就决定了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鸿渐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诗词;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18-02
杨义先生评论《阿q正传》时说,阿q的身上“存在一种内在的膨胀力,它能够将个人性格膨胀成为时代性格,将个人命运膨胀成民族命运”。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身上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内在的膨胀力,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方鸿渐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所接受的历史传统和所受的教育多样,实践活动丰富,就决定了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
首先,他生性怯懦,缺乏勇气。在上大学时,他“看到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壮着胆写信给家里,对包办的婚姻“要求解约”,信中写到:“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者相。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他父亲来信骂他:“汝非妇人女子,何需置镜”,并以“停止寄款”,命他“休学回家”,与弟弟同时结婚时。方鸿渐“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解释:“镜子是同室学生的”,“这
几天吃美国鱼肝油丸,德国维他命片,身体精神好转,脸也丰满了起来”。从此方鸿渐死心踏地,不敢妄想。留学归来后,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可是他“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他每到苏家一次,出来就懊悔这次多去了,话又多说了”。他渐渐明白自己是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当苏文纨说,“我也不让你和元朗见面,免得冲突”,方鸿渐本想说,“其实全没关系”,可是在苏文纨抚爱的目光下,他的话却不能出口。方鸿渐到湖南任教,又接连受到老奸巨滑的校长的欺骗,卑劣无聊的同事的暗算。他在恶势力面前,没有丝毫的反抗,只得接受停聘的事实。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与太太孙柔嘉打骂吵闹之后,他“情思弥漫纷乱”地盲目乱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回到家中后,太太已出走,去了他最反感的姑母家。面对此情此景,他软弱得要傻哭个不停,忍着难挨的饥饿躺下,他无力挣扎又无所作为,在人生的围城中几乎要窒息。方鸿渐缺乏那种抛弃怯懦的勇气,于是他就只好在“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的游移中过那种不死不活的生活,他虽生犹死,完全失掉了自我和精神。
其次,他寂寞无聊,爱慕虚荣。他并不爱苏文纨,回国后,第一次去看望她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得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社会造就了方鸿渐这样无聊的知识分子,他怀着无聊的心态,用无聊的举动打发着无聊的日
子,厮混那无聊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一个留过洋的博士,身边应该莺歌燕舞,否则就有失体面,但“女朋友太缺乏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图眼前的舒服”,便有了他与苏小姐之间的纠缠不休。小说的第二章写方鸿渐回家乡,家人和亲友到车站迎接,两个地方小报的记者拍照,并预约采访,闹得好不红火。方鸿渐起初听人家喊他“方博士”,感到“刺耳得很”,但看到这样郑重地把自己当作一尊人物,便觉得“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并且“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没拿手杖,手里又挥着大折扇,满脸的汗,照相怕不会好”。这种神态和心态,表现了他病态的虚荣和人格的虚弱。
再次,方鸿渐还具有“迂” 的个性,经常使自己处于两难的境地,他明知与爱他的苏文纨结合可以平步青云,但是他却最终拒绝了苏文纨;他明知假博士头衔可以轻而易举换取教授的高位,却自己吐露了真相,他在揭露韩学愈假文凭的同时,也封堵了自己的高升之路;他不爱孙柔嘉,但还是和孙柔嘉结婚了。
当然,对于方鸿渐,作者还是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刻画的,表现了他的“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人性。也就是说,作者在揭示他人性弱点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人格的闪光点。一般的读者容易从道德立场上去评判方鸿渐,比如他曾与鲍小姐鬼混,花钱买“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因而就贬斥他。方鸿渐在人生道路上处处受苦,并不是由于他不道德的行为。虽然他在某些方面也在游戏那个社会,但更多的是被那个社会所戏弄,所折磨。他的失败
是由于他并不坏或未能修炼得不惮于坏——为什么同是“克莱登”出身,韩学愈生活得那样遂心顺意,稳坐了“教授”和“系主任”两把交椅呢?可贵的是他没有同韩学愈一样一骗到底,这虽然使他在事业上不能青云直上,不能适应那个人骗人、人吃人的社会。但也正因为如此,方鸿渐才多少保留了做人的廉耻。方鸿渐并不坏,甚至还是个正人君子,为了正义和义气辞去华美新闻社的职务,极富同情心地将自己仅有的两张钞票送给一个穷困的老人,而自己宁愿挨饿,正是他人格的闪光点。在那样畸形的社会中,正是这些闪光点,往往使他陷入围城困境:辞去华美通讯社的职务,送钞票给穷困老人,使他经济生活愈加困顿,为了生活他只得另觅工作,于是他又陷入了围城。方鸿渐在自己的生存体验中,充满了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当爱情梦想破灭之后,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命运的盲目与偶然:“他的心理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探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随早离得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方鸿渐的这种体验不仅说出了人生遇合的偶然性,而且也道出了命运本身的偶然性。的确,在一个已失去理性和信仰的社会中,命运对人生来说,就完全成了不可把握的、盲目而黑暗的力量。作为一个现代人,方鸿渐对人的命运持这样一种阴暗的看法,这当然并非一时的失意之谈,而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贬值和被遗弃这一普遍的存在状况的真实反映。在围城般的现代社会中,方
鸿渐痛切地感到走投无路。这就是他的现实命运:“(方鸿渐)忽然想到自己正像他篮里的玩具,这个年头没人过问,所以找职业这样困难”。显然,正是有感于现代人的这种生存危机,方鸿渐才对命运产生了根本的怀疑和焦虑:“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黑夜似乎够深了,光明依然看不见。”在这里,人的命运完全失去了意义,死和活都无根据,都无意义。现实的不如意,引起了他对人生的思考:“……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尽管他对人生的认识是消极的, 但是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深刻的反思,这显然是很可贵的。然而正是这种可贵,却导致了他不断陷入围城:在反思中,他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焦虑,并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调整,但在那个时代,这种调整只能使他逃出了一座围城,又进入了另一座围城。 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决定了他性格的矛盾性。方鸿渐性格有着几组矛盾着的侧面:他不愿像韩学愈那样盗世欺名,而又不得不弄虚作假;他不想要阔小姐苏文纨,而又不得不与之周旋;他不爱孙柔嘉,却因一念温柔,不知不觉落入并非自愿的爱情陷阱;他追逐名利又没有勾心斗角,纵横捭阖的手段;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本领没有,脾气倒不小;他空虚软弱而又还算正直,不致堕落;他虽然逢场作戏,却又不乏对爱情的真诚;他在事业上无所建树,禄禄无为,但在情场上谈情说爱,口若悬河;他为人木纳,但却极会讨情人们的欢心;他没有真才实学,有时却很有见解;既得过且过,又孤独悲哀;他浮浅而不流俗,混世而不麻木……。
性格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注定了方鸿渐的一生像他家里老钟的钟摆一样不会平衡,只能在平衡位置的左右摇摆不定,这就是方鸿渐真实的围城人生。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既是外部世界在他心灵上的投影,又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射,是对象的自我化与自我的对象化的辩证统一。是当时的社会造就了方鸿渐,他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方鸿渐要逃出围城,知识分子要摆脱困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必须推翻旧的意识形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