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微

2023-04-21 来源:步旅网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探微

摘要】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证,经古今医家发挥,成为临床治疗血瘀气滞证的基本方,应用于各种疑难杂症。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 血瘀证 医案医话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 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二钱、桔梗一线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等11味药物组成。笔者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学习《医林改错》,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诸疑难杂症,疗效颇著,兹举验案数则。 1 郁证(心里热)

1.1原文:“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三两付血活热退。”

1.2病案 林某,女,51岁。2009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半年余,加重20余日。患者述停经半年,易生气紧张,渐感心中烦热、心烦失眠,阵发性汗出,曾多处就诊效不显,近20余日胸中阵发性烘热,夜间为重,入睡困难,不能盖衣被,口干但不欲饮,舌质紫暗,舌下脉络迂曲,舌苔薄少,脉弦数。心电图及血生化均正常。诊断郁证;辨证肝郁化热,胸府血瘀,瘀热扰心。治以疏肝解郁,化瘀清热。方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6g,牛膝10g,珍珠母30g(先煎),生地10g,丹皮10g,白术10g。6剂后二诊,患者述病情大减,胸中热每日发作2~3次,时间缩短,汗出减少,睡眠仍不欲覆衣被,舌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去珍珠母,加栀子10g以清胸中烦热。6剂后三诊病情已明显改善,继守方服用6剂,后患者来访诉病情痊愈。

1.3按:本例病起于情志不舒,初则肝郁气滞,久而血行不畅,血瘀胸府,瘀久化热,瘀热内扰而见五心烦热,烘热汗出,入夜阴气盛不能透达故加重,治之法当疏肝解郁,化瘀清热,取血府逐瘀汤再加清解郁热之品获效。 2 不寐

2.1原文:“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又:“夜睡梦多,是血瘀,……外无良方。”又:“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

2.2病案 孙某,女,44岁。2010年9月3日初诊。主诉失眠3年余。自述3年前突受惊吓,精神极度紧张,不能入眠,每睡1~2h即醒,辗转于省市医院,阅前医处方西药皆安定、佐匹克隆等,中药多为酸枣仁汤、重镇安神类,近来服用氯硝西泮方能入睡。症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烦躁不安,言口苦,晨起尤甚,绝经二年,舌质暗,边有瘀斑,舌苔薄黄而燥,脉弦数。血压、心电图、血生化均正常。诊断:不寐;辨证瘀血扰心。予活血化瘀, 镇静安神。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5g,柴胡6g,牛膝15g,枳壳12g,珍珠母30g,丹参30g,龙齿15g。6剂后二诊,患者述夜间能睡3~4小时,仍多梦口干,原方去枳壳,加百合15g,合欢皮15g,继服6剂。三诊述睡眠约5~6小时,后守方守法调治1月余,失眠渐愈未再复发。

2.3讨论: 不寐一证,病因繁杂而多。阴阳不交,阳不入阴是其主要病机。本例因突受惊吓,导致神不守舍而失眠。经曰:惊则气乱。气乱则血行瘀阻,心血逆乱,扰及心神。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暗,边有瘀斑,脉弦,均为血瘀脉络之象。病初气机郁结,乃伤及气分,久则血行不畅,夜卧血不归肝,伤及

血分而入络,瘀血内阻,心神失养,神不归舍。故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镇静安神,方证相符,应手而效。 3 汗证

3.1原文:“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盗汗,盗散人之气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3.2病案 王某某,男,59岁。2010年8月17日初诊,主诉汗出过多1年余。自述有中风史2年,近1年来阵发性自汗出,以头及上半身为多,发作时头部汗出如流水,持续1小时许,每天发作多次,多处延医疗效不佳,伴周身怕冷畏寒,夏季也着长衣长裤,颈裹围巾,心烦失眠,易紧张,周身酸痛,查其面色晦滞无泽,舌质青紫,舌苔白,脉象沉弦。心电图、血生化均正常。诊断:汗证(自

汗)。辨证血瘀脉络,阳气不行。治以活血化瘀,温阳通络。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10g,川芎12g,牛膝10g,熟地18g,柴胡6g,白术18g,桂枝6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分三次饭前服。6剂后二诊汗出

减少,畏寒也减轻甚多,仍心烦失眠,原方加炒栀子10g,继续调服10余剂而愈。 3.3按语:汗出一证,诚如王清任所言,诸医家多认为白昼自汗属于气虚不固,夜间盗汗属于阴虚火旺,治疗多宗补气固表、滋阴泻火之法,临床也多有良效。然有患者取上法治之罔效,当思辩治是否得法,本例以其面色晦滞,舌质青紫辨之属血瘀不行,脉络瘀阻,阳气不得畅行,表失卫固,汗液自出。宗王氏“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调治而获效。 4 疑难杂症

4.1苏××,男,58岁。2011年4月21日初诊,诉不能坐4月余,坐则肛周疼痛、欲便,片刻难耐,平卧或站立则症状消失,看电视也取站位,痛苦异常,因久站乏力,每日间需抱杖而行,扶杖而立,在数家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未获效。询问病史,半年前患中风,医告之难治易反复,此后即寝食难安,多思多虑。来诊时诊脉后即刻站起,查其面色泛青,舌质紫暗,舌苔白厚,脉象沉弦。思之良久,考虑当属疑难杂症,因疑病重,气结不畅,久病入络,导致络气郁滞,络血瘀阻。取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2g、牛膝15g、柴胡6g、枳壳10g、桔梗6g、郁金10g、薄荷6g、桂枝10g。服药6剂后二诊述有效,症状较前略减,看电视能坐1小时左右,守原方继服6剂,病愈大半,继调方又服10余剂霍然而愈,随访未再复发。

4.2按语: 《医林改错》中有“瞥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本例病症特殊,不能耐坐,坐则周身不适,初始无方可用,后据面色泛青,舌质紫暗,脉弦之象辨为血瘀之证,另患者发病乃思虑过度,久之气结于内,血瘀脉络,正所谓“久病入络”,投以血府逐瘀汤效如浮鼓。亦如王清任所言: “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结语:血府逐瘀汤原方治疗“头痛、胸病、胸不任物、胸任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后下、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称打咯)、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诸19病证。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甘草缓急止痛。气行则血行,配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诸药相合,共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其配伍特点:一是气血兼顾,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二是活血理气寓养血滋阴,使瘀去正不伤,理气不耗阴。三是升降同用,

使气血升降和调。笔者学习体会,血府逐瘀汤是治疗一切血瘀诸证的基本方,中医之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原方证虽19,然变化无端,临床当在撷取主证,辨证准确,正如王清任所言,凡“胸中血府血瘀之症”,当灵活运用,必获良效。

参 考 文 献 [1]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