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商品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时数:总学时72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
实践学时36学时
教学模式:“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对象——商品的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实物商品所具有的普遍共性及商品学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主要从事商品经营活动及其管理的职业岗位群体。能较好地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如商品质量认证制、商品检验原理与方法,并能将各种商品学知识用于营销实践。能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商品学的运用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商品的性质和作用.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商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对象,熟悉商品的性质和作用,明确学习商品学的目的和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教学难点:商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二)第二章 商 品 质 量(4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质量观的内涵;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商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商品品种的分类、类别和结构。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商品质量观的内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了解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商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熟悉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商品品种的分类、类别和结构的内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质量的定义和基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商品品种的定义 教学难点:商品质量的特性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三)第三章 商 品 分 类(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商品分类的方法;商品分类标志;商品代码的种类,一维条形码。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商品分类的内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了解商品分类的基本要求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标志;商品代码的种类,一维条形码。 教学难点:商品分类的方法;商品分类的标志。 (四)第四章 食品商品的特性(4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食品商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的特性;分析和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 乳及乳制品、酒、茶叶、饮料等食品的分类及特性。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食品商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的特性及生理功能;了解影响食品卫生的各种因素和防范措施;学会分析和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熟悉并了解乳及乳制品、酒、茶叶、饮料等食品的分类及特性,增强感官认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食品商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的特性;分析和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 乳及乳制品、酒、茶叶、饮料等食品的分类及特性.
教学难点:食品商品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物质的特性;乳及乳制品、酒、茶叶、饮料等食品的分类及特性。
(五)第五章 工业品商品的特性(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工业品商品的性质与其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工业品商品的化学组成;工业品商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质。掌塑料的分类以及各类塑料的性能与用途;塑料的鉴别方法。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工业品商品的性质与其成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工业品商品的化学组成;掌握工业品商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质。掌握塑料的分类以及各类塑料的性能与用途,了解塑料的鉴别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工业品商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质;塑料的分类,性能与用途。 教学难点:工业品商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机械性质 (六)第六章 纺织品商品的特性(4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纺织品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织物的物理、机械、化学性质对服装品质的影响;纺织纤维的种类和性能;纺织品形成的生产过程。 2、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纺织品商品特性有较全面的理解;了解纺织纤维的种类和性能;了解纺织品形成的生产过程;掌握纺织品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重点理解织物的物理、机械、化学性质对服装品质的影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纺织品的分类方法及其内容;织物的物理、机械、化学性质对服装品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纺织纤维的种类和性能;纺织品形成的生产过程。 (七)第七章家用电器商品的特性4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家用电器的主要特点和分类;主要家用电器商品的质量要求;商品质量的检查方法以及包装和销售要求;家用电器商品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安全使用方法以及保养方法。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家用电器的主要特点和分类;掌握主要家用电器商品的质量要求,和商品质
量的检查方法以及它们的包装和销售要求;熟悉家用电器商品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安全使用方法以及保养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家用电器商品的质量要求;
教学难点:家用电器商品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安全使用方法以及保养方法。 (八)第八章 商品标准(4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标准的概念及作用;商品质量监督的概念及类型;商品质量认证的概念及重要性;商品标准的级别及内容;商品标准的制定及如何使用标准去判断商品质量、商品质量体系的认证。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标准的概念及作用,商品质量监督的概念及类型,商品质量认证的概念及重要性;熟悉商品标准的级别及内容;重点掌握商品标准的制定及如何使用标准去判断商品质量、商品质量体系的认证。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标准的概念;商品标准的级别及内容;商品质量及商品质量体系的认证。 教学难点:商品质量及商品质量体系的认证。 (九)第九章 商品检验(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检验工作对保证商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商品检验的内容;商品检验中的商品抽样方法和商品质量的检验方法;商品品级的分级方法。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检验工作对保证商品质量的重要意义;熟悉商品检验的内容,掌握商品检验中的商品抽样方法和商品质量的检验方法;了解 商品品级的分级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检验中的商品抽样方法和商品质量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商品质量的检验方法 (十)第十章商品包装与商标(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包装的概念及作用;商品包装的要求;;商品包装的分类;各种运输包装标
志;商标的分类和设计的基本要求。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商品包装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商品包装的要求,了解商品包装的分类。能识别各种运输包装标志,掌握商标的分类和设计的基本要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包装的概念,包装技法,各种运输包装标志,商标的分类。 教学难点:识别各种运输包装标志,商标的分类和设计。 (十一)第十一章 商品的储运与养护(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再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有那些质量变化形式;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熟悉食品和工业品商品的养护技术;商品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商品的储运管理。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再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有那些质量变化形式,并能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熟悉食品和工业品商品的养护技术,重点掌握如何根据商品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加强商品的储运管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商品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要求;商品的储运管理。 教学难点: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食品和工业品商品的养护技术。 (十二)第十二章 商品与环境(2学时) 1、教学内容提要
商品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商品生产对资源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了新商品开发的意义,任务和方式;新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新商品开发的步骤。
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商品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了解商品生产对资源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深刻理解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境意识;了解新商品开发的意义,任务和方式,熟悉新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新商品开发的步骤。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绿色产品的概念,绿色标志的识别及新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绿色标志的识别,新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其 中 序号 纲目标题 学时 讲授 讨论 实验 上机 习题 其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四、教学建议
绪论 商 品 质 量 商 品 分 类 食品商品的特性 工业品商品的特性 纺织品商品的特性 家用电器商品的特性 商品标准 商品检验 商品包装与商标 商品的储运与养护 商品与环境 4 2 2 6 4 2 4 2 2 6 4 6 2 2 8 8 6 2 6 4 2 6 4 2 4 4 2 2 4 4 4 4 4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对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正确掌握,并初步具备商品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商品学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原理,解释和探索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问题,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作业与考核方式
1、课程作业
作业主要有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作业内容主要以课本习题为主、补充习题为主课外小制作为辅。
作业布置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公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 2、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知识点;
3、课程中与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3、成绩构成:(按百分制计分,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计算。)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商品学》唐淑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5 2、参考书:《商品学》 作者 谈留芳 科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