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会:孙中山、陈天华、杨衢云、杨鹤龄、陈少白、尤 列、陆皓东
华兴会:黄 兴、宋教仁、章士钊、刘揆一
光复会: 蔡元培、陶成章、秋 瑾、徐锡麟、龚宝铨、章炳麟、熊成基、陈 魏
共进会:张振武、焦达峰、孙武、熊秉坤、伍廷芳
文学社:蒋翊武、刘复基、张廷辅、胡瑛
革命军:黎元洪、吴兆麟、何贯中、李济深
其他成员:邹 容、陈其美、徐宗汉、林觉民、廖仲恺、谭人凤、林 森、唐绍仪 荷马李、阎锡山、胡汉民、赵 声、陈炯明、郑祖荫、蔡 锷、汪兆铭
简介附后
1
兴中会
孙中山(1866—1925)
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陈天华 (1875—1905)
原名显宿,汉族,汉民族英雄。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清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人。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
杨衢云(1861-1901)
名飞鸿,字肇春,别号衢云,福建海澄(今厦门)人。在广东东莞出生,中国近代革命家,1890年于香港创立最早的革命组织辅仁文社,并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负责策划广州起义。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杀。
杨鹤龄(1868-1934)
字礼遐,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与孙中山同村,自幼相识。1886年入广州算学馆,与尤列同窗,又与孙重逢相聚。1888年毕业后到香港,住在父亲开设的杨耀记商店里,与志同道合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昕夕往还,“高谈造反覆满”。1895年加入兴中会,在港澳一带协助筹募起义经费和开展反清宣传。辛亥革命后在澳门过着平民的生活,孙常寄钱接济。1919年5月16日杨鹤龄致函孙求职。孙批答他日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1921年9月14日被孙聘为总统府顾问。1923年4月4日任港澳特务调查员。1934年8月29日在澳门病逝。
2
陈少白(1869—1934)
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陈少白天资聪敏,勤啻好学,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尤列(1866—1939)
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9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陆皓东(1868—1895)
近代民主革命者,为人聪明沉勇、真挚、诚恳、能书善画。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1883年秋,在香港与孙中山一起加入了基督教。他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还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广州起义时陆皓东被捕。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起被绑赴刑场,在敌人屠刀下毫无惧色,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
华兴会
黄兴(1874-1916)
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3
宋教仁(1882-1913)
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
章士钊(1881—1973)
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1973年去世。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刘揆一(1878-1950)
字霖生,湖南衡山县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杨柳冲。幼年入私塾,光绪二十九年春,自费留学日本与黄兴结识,民国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刘揆一一度担任国会议员,直到国会解散。五四运动,赋闲家中,民国22年,刘揆一被蒋介石聘为行政院顾问。因刘揆一所呈的联共的言论遭到蒋的嫌悪,遂于翌年被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揆一留在大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1950年11月1日,他在故乡湘潭病逝。享年73岁(满71岁)。
光复会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陶成章(1878-1912)
汉族,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会稽陶堰(今绍兴县陶堰)人,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之一。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已任,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未果,
4
后只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翌年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杭州而不归”,奔走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民国创立后,他力辞接任浙督,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
秋瑾(1875-1907)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徐锡麟(1873—1907)
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873年生。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龚宝铨 (1886—1922)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原名国元,字未生,号薇生、味荪、味生,别号独念和尚,出生于浙江秀水(今嘉兴)马厍汇。祖籍上海南汇,清乾隆时(一说太平天国后),其祖辈九牧迁居嘉兴,世居马厍汇。龚氏世以中医中药为业,传有秘方,所制药酒,名闻江浙。宝铨父龚寿人,继祖业为医;母吴氏出自文学绘画世家,宝铨自幼承母教,喜爱文史。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肄业于秀水学堂(今秀洲中学),因反对美国传教士而罢课退学。
5
章炳麟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熊成基(1887—1910)
清末民主革命者。字味根,江苏甘泉(今江都)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在哈尔滨谋刺载询被捕遇害。
陈 魏 (1885—1971)
名德毅、德谷,字俶南,号显升,绍兴东浦镇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姨父马幼渔携至苏州抚养,授其书画技艺与武术,自幼精通书法、拳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任绍兴大通学堂监督兼体操教员。次年,东渡日本国,学习陆军骑兵科,便于起兵反清。后受清廷留日学生监督王克敏怀疑,被迫改学警务。徐锡麟、秋瑾事发,清政府通缉革命党人,奉命赴日入东京医科大学攻读医科。宣统三年(1911)毕业,获外科医学博士学位。辛亥革命成功,参加讨袁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加入国民党,任黄埔军校少将军医处处长。1927年脱离军界,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青岛市卫生科科长、上海市传染病院院长。1947年7月回绍兴,任浙江省立绍兴医院院长,往返奔波沪杭各地,向亲朋故友、旅沪杭同乡先后募款法币3亿元,建成粗具规模的院楼,门诊病人由日均100人次增至350人次。1948年,辞去院长职务,在新建南路挂牌行医,创办益民诊所。绍兴解放后,先后任府山联合诊所所长、稽山中学校医、绍兴市卫校解剖教师、第二医院气功疗法顾问、绍兴市红十字会医师、干事。曾当选为绍兴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晚年钻研气功,著有《气功机理》、《长寿要诀》、《气功与健身》等书。
6
共进会
张振武(1877—1912)
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更名竹山。汉族,湖北罗田人,寄居竹山。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入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回国,于武昌黄鹤楼街小学任教,其间因宣传反清革命几乎被捕。1909年又参加共进会并负责财务。1911年成为武昌起义首义者之一,被尊为共和元勋,和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
焦达峰(1886-1911)
辛亥革命烈士。字鞠荪,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浏阳高等小学/长沙高等普通学堂预备科学习。后加入哥老会,参加1906年萍、浏、醴起义,任起义军将领李金奇的参谋。失败后逃亡日本,入东斌学校学军事。不久加入同盟会,任调查部长,专事联络会党。1907年8月,与邓文翚、刘公等组织共进会,为同盟会外围组织,改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为“平均人权”,以便联络会党。1909年先后在武汉、长沙设立共进会机关部,开展革命活动。
孙武(1879-1939)
湖北夏口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4年考入日本成城学校。1908年又考入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后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返回湖北策划革命。梧州起义失败后,逃往香港,并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5年任参政院参政。北伐军抵达武汉后,退居北平。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
熊秉坤(1885-1969)
字载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200余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誉。武昌起义后,任第五协统领,参加武汉保卫战。1913年“二次革
7
命”时,在南京参加讨袁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伍廷芳(1842~1922)
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改名廷芳。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文学社
蒋翊武(1884—1913)
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刘复基(1884-1911)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尧徵,汉族,湖南常德人。1904年加入华兴会,旋发动长沙起义,未成,次年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运销《民报》,1909年赴上海创《竞业旬报》,后至武汉主办《商务报》,宣传革命思想不遗余力。为加强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遂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 1911年夏,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准备发动起义,他任临时总司令部参议。由于孙武试制炸药失慎爆炸,起义机关暴露,他亦被捕就义。临刑时犹呼 “同胞速起,还我河山”等口号。
张廷辅(1883--1912)
字清澄,河北省邯郸县裴家堡村人。父张金华,是清光绪二十九年邯郸县最后一个贡生。金华曾佐助县令筹办官车局,并在其中供职,还懂些医道,是地方知名绅士。廷辅幼年由父指导,接受启蒙教育,稍长,入广平府莲亭书院读书。对所学
8
课业,不屑一顾,但对军事学问有浓厚兴趣,常购买兵书阅读。性格刚强,豪爽大方,胸有大志,卓尔不群。1902年以后,入保定武备学堂。1903年又投考姚村陆军小学。廷辅系独子,按当时规定不允许从军及投考军事学堂,因兴趣所系,执意投考,终被录取。在军校期间,感于清廷腐败,国事日非,尤受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影响,遂多方联系革命党人,并加入了河北同盟会。毕业后,于1908年底,分配到湖北省鄂军为见习士官。期满,任排长,从此踏上了军人生活的道路。
胡瑛(1886-1931)
黄兴的弟子,兴中会,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武昌临时政府外交部长,南京临时政府山东都督,与宋教仁、覃振并称桃源三杰。民国后任参议员,二次革命后参加欧事研究会,21条事件后主张一致对外,奉黄兴命回北京联络袁世凯,后列名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护法战争时在湘西起兵,为靖国军第三军军长,失败后去广州。奉命入北方活动军阀,联络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担任国民军第二军总参议,北伐军驻晋总代表,中原大战的时候为阎锡山第十路军总指挥,失败后被通缉,九一八事变后病死。
革命军
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黎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现华中师范大学东南门附近)
吴兆麟(1882—1942)
字畏三。湖北鄂城人。十六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辛亥武昌起义之夜,正当值楚望台军械库,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即部署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督署,占领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在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南北议和时,出
9
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陆军中将,成为湖北将军团首要,并任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不久退出政治,致力于社会事业,曾督修樊口大堤等水利工程,捐资修建武昌首义公园。晚年潜心佛法。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诱以高位,不为所动。病逝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吴兆麟是黎元洪的学生,所以在起义群龙无首之际,他力主不要杀清军的协统黎元洪,反而动员参与起义的下级军官公推黎元洪为首任湖北大都督。
何贯中(1888—1920)
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同盟会员;广东梅州--兴宁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1920年秋,何贯中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他是安葬广州在“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济深(1885—1959)
原名济琛,字任潮,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其他成员
邹 容 (1885—1905)
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写下篇章的重庆人。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
陈其美(1878-1916)
汉族,字英士,浙江湖州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弟陈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果
10
夫、陈立夫的父亲)。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于日本人上田纯三郞寓所中将陈其美当场枪杀。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徐宗汉(1877-1944)
女,原名佩萱,拱北北岭村人。徐受民主思想影响,提倡女权,倡办女学。1907年赴南洋,在槟榔屿加入同盟会,回广州与高剑父等设立同盟会秘密机关,参与发动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逃香港。1911年返广州参加起义,负责制造和运送军火。黄兴在起义中负伤,徐悉心照料并护送往香港就医,后结成夫妻。辛亥革命后,随黄兴回武汉、南京,从事女界运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随黄兴逃亡日本、欧美,继续进行反袁活动。1916年返国,从事贫儿教育,1944年3月病逝于重庆。
林觉民(1887-1911)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廖仲恺(1877-1925)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为客家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近代民主革命家。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谭人凤(1860—1920)
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
11
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林森(1868-1943)
字子超,号长仁。福建林森县(闽侯县)人。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32年起接替蒋中正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
唐绍仪(1862-1938)
汉族,又名绍怡,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珠海唐家镇唐家村,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自幼到上海读书,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881年归国。曾任驻朝鲜汉城领事、驻朝鲜总领事、清末南北议和北方代表、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等,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孙中山政见分歧后,政治消沉,后任中山县长。上海沦陷后,与各方暧昧不明,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盛传日敌拟利用绍仪等组织华中伪政府,蒋介石下令戴笠派特务赵理君于1938年9月30日将其杀害于家中。
荷马李(Homer Lea)
生于1876年,美国人。是一个身高不满五英尺、体重不过百磅、视力不佳的驼背。自小便醉心军事,曾申请到西点军校就读,因为体格不符合标准,不被接受。但他并不气馁,又要求到美国陆军入伍,也被拒绝了。最后他进斯坦福大学读书,研究军事史和政治,并开始对中国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好友)、军事顾问。
阎锡山(1883—1960)
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
12
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病逝台北,葬于七星区阳明山。奉行“中的哲学”的阎锡山,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胡汉民(1879—1936)
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族客家人,广东番禺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
赵声(1881—1911)
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革命党人。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1905年秋后,任江阴新军教官。不久辞职,随郭人璋到广西,任广西巡防营管带。后回南京任33标2营管带,后升为标统。他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外联同志,积极策动反清武装斗争。 陈炯明(1878—1933)
字竞存,广东海丰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领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的政治主张,致力于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统一中国,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中国的政治纲领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为国共两党均不受欢迎的争议人物。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后病卒于香港,翌年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颇有建树。主张“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因广东现实的困难,反对孙中山不切实际的北伐革命。
13
郑祖荫(1872—1944)
字兰荪,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曾和黄乃裳创办《福报》,鼓吹革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林森等在上海创立“旅沪福建学生会”,祖荫为主要骨干。后在福州与林泽人、郑权、蔡毅等设“益闻社”、“藤山文明社”,创“桥南公益社”,作为联络革命志士和各山堂首领的场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秘密组织“汉族独立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夏,同盟会福建支会成立,祖荫任会长,同林泽人又创立“丙午俱乐部”、“闽南救火会”等革命组织。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李恢先后奉同盟会命令回闽召集同志赴粤发难,祖荫在闽筹划响应。起义失败后,祖荫做分化、瓦解清军工作,争取新军标统许崇智、统制孙道仁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全国响应。
蔡锷(1882-1916)
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蔡锷曾经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汪兆铭(1883—1944)
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华侨陈璧君。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