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 》
【基础再现】 一、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chǔ chǔ jiāng liàn yàn xī hú Bú duàn gū fān yín pán zhì yú 二、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抹布(mǒ mā) 磨难(mó mò) 磨盘(mó mò) ...古诗(shī sī) 潋艳(liǎn liàn) 空蒙(méng něng) ...抹掉(mǒ mò) 碧绿(bǐ bì) 化妆(zhāng zhuāng) ...三、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选填序号) 1.碧水东流至此回( ) .A.到这里回旋 B.回到这里来
2.山色空蒙雨亦奇( ) ..A.云雾迷茫的样子 B.空的,没有东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 ) ..A.非常美丽 B.波光闪动的样子 4.山色空蒙雨亦奇( ) .A.奇怪 B.奇妙
四、比一比,组词语.
断( ) 至( ) 孤( ) 饮( ) 未( )
继( ) 到( ) 抓( ) 吹( ) 末( ) 五、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六.《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C.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可以说这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八、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1.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文直通车.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楚江”指的是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________朝大诗人________.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________.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________潋滟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3)《望洞庭》的作者________有“诗豪”之称.诗中用了很多比喻,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山的名称)比作青螺. 十、连线.
《望天门山》 陈子昂 《望洞庭》 孟浩然 《登幽州台歌》 李白 《宿建德江》 刘禹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张继 《枫桥夜泊》 苏轼 【能力提升】
十一、阅读诗句,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 , 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描绘了 壮阔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 的喜爱之情.
3、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诗句是 ,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炼的诗句是
.
4、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_____江______,东流水______,青山______迎出,孤帆日边______,景色由______及______再及______地展开.( ) A.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 B. 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C. 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5、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_____和江水_____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____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_____:“楚江
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 A.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 B. 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 C. 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
6、“碧”字明写江水之______,暗写江水之_____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_____.( ) A. 深、色、流向 B. 色、深、起伏 C. 色、深、走向 十二、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A. 湖;山;春天;夏天 B. 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 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A. 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 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 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A.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参考答案
一、清楚 楚江 潋滟 西湖 不断 孤帆 银盘 至于 二、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抹布(mǒ mā√) 磨难(mó√ mò) 磨盘(mó mò√) ...古诗(shī√ sī) 潋艳(liǎn liàn√) 空蒙(méng √ něng) ...抹掉(mǒ√ mò) 碧绿(bǐ bì√) 化妆(zhāng zhuāng√) ...三、1.A 2.A 3.B 4.B
四、断开,继续,至此,到来,孤山,抓好,饮水,吹气,未来,末尾 五、(1)厂;4;Y;yàn;厌烦 (2)虫;11;L;luó;海螺
分析:此题不仅考察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同时对汉语拼音、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考察.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六. A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望洞庭》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七. A,B,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及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A B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八、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九、(1)唐;李白;长江;宋;苏轼;西施
(2)水光;晴方好;山色;雨亦奇;西湖比西子 (3)刘禹锡;白银盘;君山 十、连线.
《望天门山》 陈子昂 《望洞庭》 孟浩然 《登幽州台歌》 李白 《宿建德江》 刘禹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张继 《枫桥夜泊》 苏轼 十一、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2、唐 ,李白,天门山和长江,祖国山河, 3、两岸青山相对出,碧水东流自此回 4、B 5、A 6、C 十二、1、B 2、A 3、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