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9-28 来源:步旅网
2005年第8期黑龙江高教研究No.82005

                    

总第136期HeilongjiangResearchesonHigherEducationserial.No.136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付永昌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南阳 473061)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要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5)08-0129-04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而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期,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社会因素分析

11大学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不平衡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总量在不断增加,而社会经济发展又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相对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使过去作为接受大学毕业生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精简分流,更使大学毕业生通常选择的就业主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而且门槛越来越高。特别是“九一一”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制约了全社会吸纳就业的岗位数量。这些问题就使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压力。

21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经济存量需求不足而且存在一定的通货紧缩,大学毕业生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毕业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专业学习成绩要好,而且还要求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要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求其要踏实肯干,诚实可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也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驾照等已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聘用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整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结构和思想品质等。

31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

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进行重组,传统产业比重逐年下降,高科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而高等教育从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难以跟上这种变化,致使培养的毕业生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结构之间出现了结构性不适应。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毕业生需求的数量和层次存在着地区和产业等方面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仍然不足。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求稍有回升,但吸纳能力有限,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需求数量大大增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本科院校与专科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社会需求情况差异较大。在人才市场上,名牌大学常常是门庭若市,用人单位接踵而至,而一般大学则往往是门前冷落,毕业生就业关卡重重。从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仍然是供大于求。

41用人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收稿日期:2005-06-21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五’期间(某校或某地区)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研究与对策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付永昌,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30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毕业生有户口、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传统的出地区、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限制等。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够成熟,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运用。甚至一些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组织者以赢利为目的,发布虚假广告,对招聘单位审查不严,学生交费买票参会等,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不畅,形式单一,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高等教育自身因素分析

11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一个培养周期后是否仍然需要,只能是一种预测,这就形成了高校开设专业及招生“超前”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滞后”的不适应性。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府批专业设置,定招生计划,高校按照政府的要求培养学生,毕业生由政府包揽、分配工作,高校基本上不用关心用人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高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生毕业等方面又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在高校内部诸多管理领域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未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运行机制,比如,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专业改造与整合力度不够,传统专业比重过大,这就使高校的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结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不适应性。

21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日益高涨,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仍然是“卖方市场”。几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人数是成倍增长,教师紧缺,教学任务繁重,高校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基础课程多,新兴学科与应用学科课程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从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来说,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高校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结构和标准知之甚少,甚至不去关注,关起门来自我办学,与用人单位缺乏必要的联系。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从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这些都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1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薄弱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也纷纷成立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洽谈会,提供需求信息,积极推荐毕业生等,但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整体情况看,高校的投入明显不足,整个工作还很薄弱。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政干部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从占有信息和知识储备等方面难以达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要求;二是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就业形势报告会,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调整择业心理、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仅仅是在指导毕业生如何去找工作,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的指导,缺乏对大学生专业化的就业咨询服务;三是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必需的市场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许多高校每年都举办规模不一的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着手建立自己的毕业生市场机制和网络,但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就业信息少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三)学生个人自身因素分析

1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大多数毕业生期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等大单位就业,期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条件好、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而目前需要人才的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但是大学毕业生没有多少人愿意到这些地方去,有些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单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工作环境等而申请“不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21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在大学生就业中,研究生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为明显地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率偏低,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企业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研究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要研究生或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地方院校的专科生就业受到社会的冷落。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能力,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等,与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31

此同时,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知识面不够宽广,功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等与社会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1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定位不够准确

大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才发现自己尚未做好就业准备。面对纷杂的社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求学到工作的角色转变,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大学毕业生为了求职,有的推荐表、求职信遍地撒网,有的在选择什么样职业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反复签约,有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人云亦云,大部分毕业生求职时处于焦虑、失落、困惑之中,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还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过分看重地域、行业和报酬,忽视了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状况,自我择业定位不准确,结果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又有很多工作岗位又没有人愿意去的不正常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人才市场规范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

目前,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尚处于继续深化阶段,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机制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够规范,社会上通过关系找工作等还较为普遍,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和就业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再加上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信息渠道不畅,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用人单位对人员需求信息状况不能及时反馈给大学生,存在就业信息缺乏、信息滞后、信息不准确等现象,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我们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专业化、法制化建设的轨道。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和职务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创建公平合理的人员上岗与就业机会,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激活大学生就业市场。政府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证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行业、地域等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政府还应加快就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网络

化建设,完善就业信息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二)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广泛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和标准的要求,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作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就业部门提供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社会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工作后的适应情况等,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只有真正做到“按需培养”,大学毕业生才能“适销对路”。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在本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进而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可吸引更加优秀的生源,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推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学年制和对学生所选专业限制过死的教学管理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出发,推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取消对学生选择专业的限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攻读第二学士学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我们要克服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象,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使高校师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从而推动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也使高校的学术思想、服务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直接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的种类和规格,不断改进教学。同时要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学分和投入,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快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进程,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大学生获得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高校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内容已不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咨询与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能再局限于政策、程序和择业技巧等层面,要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3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扩展到个性测定、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决策、择业心理辅导、形象设计等领域。高校首先要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不仅要求他们熟悉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而且还要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方向的有关知识,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其次,要鼓励大学生就业工作人员加强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提倡兼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家等,进一步了解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为大学生提供更切实际的就业咨询和服务。第三,要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开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化辅导课程,建立大学生就业专业化咨询机构,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中心等,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化指导与服务工作,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面对人才市场,积极迎接挑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相当丰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将处于“买方市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大学生要适时调整就业期望,面对社会现实,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明显不足,这对于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而言,就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走上基层工作岗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社会职位的要求,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其次,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的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

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要提高职业心理准备水平,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生要打破“一次就业定终身”、“吃稳定饭”的传统观念,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调整之中,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是可能的,但终身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上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初次就业不要过多地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地域、行业、待遇等因素的限制而裹足不前或犹豫不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要认识到先就业是后择业的前提和基础,先有生存然后才会有发展。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就业上岗和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人才市场,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大学生就业创设更为规范、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昌建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1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7~1291

〔2〕王保义1论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1辽宁教育研究,2004,(5):40~421

〔3〕陈淑英,马德荣1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1山东经济,2004,(7):42~441

〔4〕梁方正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1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931

〔5〕徐天舒,等1加入世贸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71~

721

AnalysisontheElementsandStudyabouttheCountermeasuresofInfluence

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

FUYong-chang

(EducationandScienceDepartment,NanyangTeachers’CollegeNanyang,Nanyang473061,China)

Abstract:Collegestudentsarethevaluabletalentresourcesforthecountry.Theiremploymentisinfluencedbythesociety,highereducationandthemselvesandsoon.Weshouldstrengthenthetalentmarket’constructionandstandardizeit,deepenthereformofhighereducation,providethespecializeddirectionsandserviceforthestudents’employment.Keywords: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element;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洪军〕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