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五单元教案

2021-08-13 来源:步旅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 比 第1课时

课题: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个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使学生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理解比和分数。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 汽车2小时行了160k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3.张老师买10kg苹果花了70元钱,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么样?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这面国旗,长15cm,宽10cm,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

3、导入新知,揭示课题。 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那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三、自学质疑

1、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顺序不能随便调换。2、教学不同类量相除也可以用比来表示。3、引导归纳比的意义。

师:比较一下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让学生把课前练习的几个算式变成“比”的形式。

5.自学材料,掌握比的相关知识。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材料教科书第44页内容,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反馈交流。

四、自学检测

1、5÷9=( ):( ) a÷b=( ):( ) 2、讨论题

小杰爸爸的身高师175cm,他的身高是1m,小杰说他和他爸爸和他爸爸的身高是1:175对不对?如果不对、你认为是多少呢?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2 课时

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商不变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知识类比迁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性质上,尝试化简比,并掌握化简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新知识和能力 4、在化简比的过程中体会、掌握转化的思想过程

教学重点:联系商不变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知识类比迁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比?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除法和分数)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板书其中一个。如:6:8=6÷8= -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1.回忆旧知

师:在进行分数运算时,我们长进行约分、通分,这是运用了分数的什么性质?这一性质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建立联系

师: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想象一下,会不会存在像商不变的这样规律呢? 以小组的形式,用刚才小组的例子讨论:比前项后项及比值会有什么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观察。 6÷8=(6×2)÷(8×2)= -

被除数 除数 同时乘二、商不变 6:8=(6×2):(8×2)=12:18

前项 后项 同时乘二、商不变 6÷8=(6÷2)÷(8÷2)=3÷4

被除数 除数 同时乘二、商不变 6:8=(6÷2):(8÷2)=3:4

前项 后项 同时乘二、商不变

师: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了比的性质 让学生验证一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解决例1第(1)题。

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 2.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3.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那杯水更酸?

男:我调制一杯柠檬水,柠檬用了30ml,水用了240ml。 女:我调制的柠檬水,用了2杯柠檬和16杯水.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哪杯水更酸,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调动学生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 kg的 1/4是多少千克?[200×1/4=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二、 设问导学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 三、探索新知。

1、如果将100g改写成分数1/10kg,那么这3个问题相对应的算式会是怎样的呢?

出示算式:1/10×3=3/10(kg) 3/10÷3=1/10(kg) 3/10÷1/10=3(盒)

学生不难看出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 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重点是把几个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读题、释疑、讨论等帮助学生弄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教材55页1、2题。

2.教材56页11题。(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教材55页3、4、5、6题。 2.教材56页7题。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分数除法。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 5/9÷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5/9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13/24 ÷13 /3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2) 以“3∶2”为例,让学生分别说出“比号”“前项”和“后项”。 3∶2 =1.5

┇ ┇ ┇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值

(3)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还是整数。而比所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如3∶2,虽然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但仍读作3比2。特别强调比的后项不能为0)

(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2、比的基本性质

(1)复习概念及化简方法 ①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对整数比进行化简? ③不是整数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1、2、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判断正误的理由)

2、做练习十二的第5、6题.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圆 第1 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

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圆形实物、硬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剪刀、圆规等理。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第57页主题图,谈话:

(1)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画面情境,你能找出圆形的物体吗?

2、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

二、 设问导学 1、画圆

(1)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2)学生利用生活的物品或工具来画圆 (3)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要求:①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a、学生沿折痕画一画,发现这条线段通过圆心。

b、讲解:通过画一画,我们找到了圆内一条通过圆心的线段,它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c、学生再连一连圆心到圆上某一点得到另外一条线段。

d、讲解:圆心到圆上某一点得到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e、学生在圆上标出d和r。

f、交流:尝试给直径和半径下定义。 ②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操作:让学生把在纸上画好的圆剪下来,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几次后,你发现了什么?、探究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A:小组操作讨论: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吗?

3、提出问题:圆的中心位置是由什么决定?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找圆心的方法,然后画一画找到圆心和直径。 2、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利用圆设计图案,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1、在前面所学得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利用圆设计图案。 2、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教学重点:利用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观察以前认识的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如:蝴蝶 、飞机、门窗、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观察、概括。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直线叫做对称轴。

二、设计图案

1、观察: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征?

说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一条直径所在的位置都是它的对称轴。 学生用圆规和直尺按步骤画图案

3、试着用圆规和直尺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4. 学生尝试设计图案。 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61页第6题:复习轴对称图形

2、61页第7题:对称轴两侧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61页第8题: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要注意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 3课时

课题: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62—6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 设问导学 (一)认识周长

1.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 (三)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初步认识圆周率

①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②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四)认识圆周率,总结公式。

1、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课件) 3、理解误差: 4、总结公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64页做一做1、2题 2.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 ) (3)π=3.14 ( )

3.李伯伯菜园里有一个半径为3.5米的圆形水池。绕这个水池走一周,要走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圆的周长练习,教材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圆的直径或半径,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圆的周长求出圆的直径或半径,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 一、导入明标

1.同学们,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周长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自学质疑 1.计算下图的周长

4厘米

2厘米 0

0

2.一辆自行车,车轮直径约是66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圈,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2000米,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让学生讲解题过程,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1题。独立完成。

4.练习十四第2题。需要根据步长×步数求出直径,然后再计算圆的周长。 5.练习十四第3题。已知周长求直径,让学生先把周长公式变形,再求直径。

6.练习十四第10题。让学生发现大圆的半径恰好是小圆的直径,整个图形周长是大的半圆长度与两个小的半圆长度之和。

三、小组交流 四、展示点拨

讨论解决各组出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五、训练拓展 1.判断。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2.选择: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3.练习十四7题:看图填空。 4.练习十四5、6、8、9题。

第9题是组合图形,半圆的直径即是正方形的边长。 六、小结反思

①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②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课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集(上)

第一单元:时、分、秒 课题一: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一、阅读感悟

1、看教材2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 )时( )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 、( )、8 、( )、( )、5、( )( )( )( )( )

2 、(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 )。

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 ( )、( )、( )。

4、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 )、( )、( ) 。

5、 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个小格。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一圈是( )分。

二、设问导读(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 )格,秒针走( ) 。秒针走( )圈,分针走 ( ) 。

2、秒针走 ( )圈是( ) 秒,分针正好走( )小格,由此得出1分=( ) 秒。

3、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4、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1分钟我们能画 ( )、 能写 ( )、 能算( )。(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5、尽管( )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三、自学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

2、人1分钟脉搏跳( )下,1分钟做( )道题,1分钟写( )个字。

3、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从1数到30用了( )秒。*1分=( )秒,120秒=( )分 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练习一1、2、3、4、5题 六、拓展延伸: 课题二:时间的计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求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一、阅读感悟1、学习例1。

看主题图2时等于( )分。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是(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 ) 离家,( )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 )。你是怎样算的?

二、设问导读(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 ) 减( ) ,也就是( ) 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

3、新闻联播开始( ) 结束( ) 。计算出播放的时间( )。 三、自学检测

1、3时=( )分 4分=( )秒 4时=( )分 3分=( )秒( ) 5时=( )分 8分=()秒

2、小红来到商店门前,商店还没有开门,她看到营业时间牌上写着早9:00开门,晚8:00开门,她又看看自己的手表,心想:“现在才8:40,到开门的时间我还要等多久呢?”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练习一8、9、、10、11题 六、拓展延伸:

*1、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小力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2、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早晨要在7:35分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发?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课题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阅读感悟

看第9、1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由图可知,一年级一班有( )人,一年级二班有( )人,求一共买多少张票用( )法

列式为:( )( ) 35+3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二年级一班有( )人,二年级二班有( ),求一共买多少张车票用( )法。

列式为:( ) 39+4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二、设问导读 (一)、小组讨论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和一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元? (二)、汇报交流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 ),最后加( )。

方法二: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把另一个两

面三刀位数拆成( )和( ),先算( )加( ),再算( )加( ),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 )。

三、自学检测: 1、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 2、口算下列各题

26+39 52+18 26+43 52+18 26+63 52+38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完成练习二1—4题

2、猜猜:43+2□的得数可能是几十多? 课题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1页例题2

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 )元,动车的票价是( )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 )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 )法计算

列式为:( ) 65—5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 )法。 列式:( ) 65—48的口算方法 二、设问导读 (一)、小组讨论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 (二)、交流展示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 )和( ),( )减( ),( )减( )(够减时),再把两个差( )。

方法二、把减数拆成( )和( ),先用被减数减( ),再用所得的差减( )。

三、自学检测:

1、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 2、口算下面各题

85—43= 71—28= 35—17= 55—28=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完成练习二5、6、7、8题 六、拓展延伸

小刚在做减法练习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0错写成了6,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错写成了3,这样得的差是61,正确的差是多少?

课题三: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学习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4页例3

1、(1)由题可知,上午卖出( )个“海宝”,下午卖出( )个“海宝”。要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

(2)、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笔算

2、(1)、要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 (2)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笔算 二、设问导读 (一)、小组讨论

1、十位相加满十向( )。

2、十位不够减,从( )位( ),在十位上加( )再减。 (二)、汇报交流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加起,每个数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相就数位的(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减起,减到哪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 ),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 )再减。

三、自学检测: 1、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 2、完成坚式

230+ 540 490—130 390+260 340—260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完成练习三第1、2、3、4题

课题四: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学习目标:

1、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一、阅读感悟: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 ))与(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二、设问导读 (一)、小组讨论

1、221看作( ),239看作( ),221+239一定大于( ),但( )(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二)、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或( ),再进行计算,取( )数还是( )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自学检测:

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

够吗?

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够吃吗?

四、展示点评 五、分层训练

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 六、拓展延伸

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 故事丛书 裙子 电扇 电饭锅 118元孙 134元 230元 248元

第三单元:测量

课 题一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理解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1毫米的概念,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准 备:课件、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说一说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请同学们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三、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宽:( ) 厚:( )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的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学生举例说说1毫米到底有多大,形成表象。理解毫米的具体概念。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那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自动铅笔,签字笔标签0.5mm,0.7mm等,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或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4、巩固练习

5、课堂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