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的对策探讨

2021-04-27 来源:步旅网


减缓下游河道淤积对策的探讨

黄河以含沙量高而著名,这也决定了黄河防洪、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黄河防洪任务艰巨、难治理,根本原因就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下游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河床不断的抬高,排洪能力逐渐下降,将黄河下游河道塑成地上河,加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河床不断抬高,变形更加剧烈,在洪水期间,泥沙强烈淤积,中水流量也可能出现异常高的水位,增大了对防洪安全威胁。采取各种措施减缓或制止下游河床淤积抬升的速度,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对维持黄河流域的安全作用巨大。

1 泥沙的来源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的面积约为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区45.4万km2,占总面积71%。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河上、中游地区,尤其是中游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每遇暴雨,土壤腐分严重,水土大量流失,给黄河下游带来大量泥沙。黄河的泥沙主要来于输沙模数大于10000t/km2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2 泥沙的特点

2.1水少沙多

黄河流域面积为68.8万km2,仅次于长江(170万km2),居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二位。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流域径流量极为贫乏,与流域面积相比很不协调。进进黄河下游的多年均匀水量470亿m3,多年均匀沙量16亿t,均匀含沙量35kg/m3。黄河水量不及长江水量的1/20,而含沙量却为长江的3倍,足以说明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

2.2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水沙来源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上游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为36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45%,水量占60%,是全河的主要产水区,来沙量仅占总沙量的9%,多年均匀含沙量5.7kg/m3;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为1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6%,水量占15%,来沙量占总沙量的56%,多年均匀含沙量128kg/m3,是全河的主要产沙区;龙门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为19万km2,水量占22%,来沙量占总沙量的34%,多年均匀含沙量53.8kg/m3;三门峡以下的伊洛河、沁河来水量占11%,来沙量占2%,多年均匀含沙量6.4kg/m3。可见,上游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黄河水量的60%来自上游地区;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90%的沙量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泥沙来源区较为集中。

2.3时间分布不均衡

黄河水沙存在长时间段丰、枯相间的周期性变化,丰枯水段和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由于水沙异源,来沙多少并不完全与来水丰枯同步,水沙搭配视暴雨降落区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如1937年,三门峡站年水量659亿m3,沙量26.2亿t,属于丰水多沙年;1983年,年水量524亿m3,沙量9.25亿t,属于丰水枯沙年;1977年,年水量327亿m3,沙量20.8亿t,属于枯水多沙年;1928年,年水量202亿m3,沙量4.88亿t,属于枯水少沙年。#p#分页标题#e#

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汛期水量占年水量的60%,来沙量的不平衡性比水量更加突出,一年之中,85%的泥沙来自汛期,且多集中于几场暴雨洪水。如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全年来沙量9.1亿t,汛期来沙8.1亿t,占全年来沙量的90%;干流三门峡站最大5天沙量占年沙量的31%,水量仅占4.4%。泥沙的高度集中形

成高含沙量洪水,支流含沙量有时高达1000-1500kg/m3,干流曾出现含沙量高达933kg/m3的洪水。

2.4泥沙粗细差异大

汛期泥沙主要由暴雨从流域表面挟带下来,泥沙粒径较细,并经过沿程调整,总的趋势是沿程变细。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分为粗沙、中沙和细沙,粗沙是下游河道淤积的主体。据统计,1960年-1996年进进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为385.6亿t,其中粗沙89.1亿t、中沙95.4亿t、细沙201.1亿t;下游河道淤积36.2亿t,其中粗沙29.4亿t、中沙9.3亿t、细沙冲洗2.4亿t。粗沙淤积量占淤积总量的81%。

2.5输沙、冲淤特性

黄河下游来水量较小时,其输沙能力与流量的高次方成正比,增加水量就能增加水流的输沙能力。输沙能力大小还与断面、泥沙粒径等因素有关,宽浅断面输沙能力小,窄深断面输沙能力大;细泥沙排沙能力大,粗泥沙排沙能力小;主槽输沙能力大,水流漫滩后输沙能力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