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潇湘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0-08-26 来源:步旅网
2022年潇湘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A(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2、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A. 不可能性 B. 微小的可能性

)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5、辩证法的否定即 “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 粹 的 否 定 D. 既 克 服 又 保 留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8、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9、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10、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 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 1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3、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4、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15、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6、垄断是( )

A.在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D.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1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 ?欧文 D.托马斯 ?莫尔

1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

19、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 )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 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 C.旧式分工的消除 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20、垄断利润是( )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三、辨析题

2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排斥了超额利润的存在。

四、简答题

23、简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理解。

2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2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6、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7、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8、简析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论述题

29、试述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D 5、D 6、C 7、A 8、B 9、A 10、B 11、D 12、C 13、D 14、B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6、ABCD 17、ABC

18、AD 19、ABCD 20、ABD

三、辨析题

21、答: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2、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此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称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3)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你•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

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四、简答题

23、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具体来看: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24、答: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己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虽然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每个民族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根植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选择适合世情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25、答: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

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就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事物的认识来说,它是相对的;就真理在这种条件下,反映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情况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26、答:(1)生产方式的含义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也是物质生活条件各个要素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的力量。

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构成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马克思曾经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4)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二者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关系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整个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代替了旧的生产方式,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为另一种更高、更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27、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8、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②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

③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④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2)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联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实现。

五、论述题

29、答: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即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①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有自身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只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在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这对关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①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艰苦奋斗,在这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是当前正在着力追求的阶段性理想或近期理想。

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a.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党的最高纲领。

b.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党的最低纲领在当前的要求。

③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更大的共同理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是面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成员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无疑具有“共同”性。但与远大理想相比,又体现了“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方面的个性特色。 (3)以辩证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去把握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4壬何时候都要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

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