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作文”练笔
作者:徐敏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4年第12期
教师自主命题的“小作文”,在习作教学中往往很随意,习作内容缺乏系统性、梯度性,安排学生写的题目无非是:庆祝某个节日、记叙学校开展的某项活动、记录一件难忘的事。这些习作内容和语文教材的关系不大,表达形式更是毫无瓜葛。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不是主题单元,单元课文与习作缺乏必要的关联,但是,大多称得上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可以利用教材的范文价值,让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感悟作者表达方式的独特,让学生习得语言,获得习作方法。 一、锁定名篇,习得谋篇布局之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名家名篇无论是取材构思、情感表达还是谋篇布局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以苏教版四下第一单元为例,这组课文由《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组成。《燕子》节选自散文家郑振铎的名篇《海燕》,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典范性的状物片段,是一篇状物的经典文章。在教学此文时,我尤其注重让学生揣摩文章的结构,感悟作者抓住特点状物的方法,让他们也按这样的结构,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写出小动物的特点。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布置学生从外形、玩耍、吃食、休息等方面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下观察日记,在第二天进行交流、指导。在小作文的习作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日记略加润色,便成了一篇精彩的习作。 二、品味琢磨,习得遣词造句之巧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教材中的许多文本语言或清新灵动,或极富表现力、感染力。在教学时,我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揣摩,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让学生在自己的小作文中也尝试运用这种具有新鲜感、带给人遐想的词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水》这篇课文是根据作家马朝虎的《饿水》改写而成,作者通过描述雨中洗澡的畅快和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的幸福来衬托水的珍贵以及缺水之苦。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哪些词句传递了作者对水特殊的感觉”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走近文本。学生默读、圈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与文本亲密对话。为了突出对水的期盼、淋雨时的狂欢,作者运用了诸如“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你们真的饿坏了”等不合常规的陌生化表达。这些新奇的陌生语言,学生在自读圈画时很容易就找到并能写出自己的体会。接着组织学生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品读,然后引导学生揣度作者写作时的表情与心情,最后让学生回顾马朝虎用了哪些方法表现了对“水”的感觉。在写小作文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渴盼的东西用慢镜头的方法表现出来,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品味揣度语言文字中潜移默化地积淀了语感,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构建了丰润的言语生命。 三、对比阅读,习得表达方式之异
习作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元的表达视角会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在教学时,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情动而辞发”,当浓浓的情感凝结在心头,学生需要倾诉自己的感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的习作中一写到父爱、母爱,总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甚至遣词造句都有相似之处,似乎是同一种思想、同一种感情、同一种声音,表现了学生写作角度的单一。教学完课文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进行习作,而是让学生课余阅读描写父爱、母爱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几篇文章。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把包括课文在内的这几篇描写父母之爱的文章进行比较,分别表述为:无私的爱、困境中的爱、贫困时的爱、严厉和慈祥的爱以及特殊的爱。几种情境下的爱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表达意图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从而明白同一个主题可以从多角度表达。接着,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父母的爱是独自用瘦弱的身躯承担生活的重担;父母的爱是地震险境时对儿子的不离不弃;父母的爱是贫困岁月中对孩子的无私给予;父母的爱是严厉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父母的爱是放手让孩子成长……生活中,你从哪些点滴细节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父母的爱是耐心为自己打开心结的温馨话语;有的说父母的爱是带给自己惊喜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还有的学生说父母的爱是偷拿别人东西时的一顿责罚……
经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学会以自己的视角体验生活,思维更加开阔,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写出的文章情真意切,新颖生动,富有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教材中“习作训练点”的慧眼,从文本中挖掘适宜习作的教学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