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片涂布时的“气泡"现象
涂布时,机尾极片烘干后偶尔会有气泡状的斑痕(如示意图 1)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也有的形状不规则,但边 缘都 , 接近圆弧状,仅半径不同而已,一般不少于 2mm,最大可到 10mm 以上。下文将此现象简称为“凹坑" 。 图 1
与之相类似的,在机头极片未烘烤前,有较多气泡,如果停机时间较长,会有部分气泡破裂。极片烘干后如下图 2,半径不超过 0.5mm,肉眼较难发现,但近距离观察时可见(图中对比物体为双头小油笔的细头,笔尖粗约 0.8mm, 可初步测算图中的针孔直径不会超过 0.2mm)下文将此现象简称为“针孔" 。 。 图 2
hy 何永
事实上,两种情况并没有直接联系。下文予以说明。
备注: 1. 用显微摄影仪拍摄的部分照片,在按下“Ctrl+A"全部选中后效果会更明显(反色) 。 2. 异常位置周边画圈标识,非极片本身异常。
凹坑图片如下: 图 3 ③ ② ① hy 何永
在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如下: 图 4:凹坑 ① 此纤维状杂物较明显,肉眼可见。 高倍放大后非常明显的纤维状异物。 hy 何 永 图
5:凹坑 ②
凹坑②未发现异物。凹坑②面积较小,半径仅凹坑①的一半。图 3
疑似异物。 hy 何 永 图 6:凹坑 ③
凹坑③低倍放大时未发现异物。 凹坑③高倍放大时发现纤维状异物。 hy 何 永
异物局部放大。
以下为针孔图片: 图 7:针孔 1 hy 何永
此处有明显深坑状。 正常涂布位置清晰时, 深坑底部模糊;深坑底 部清晰时,正常涂布位 置模糊。说明深坑底部 和正常涂布表面不在同 一水平位置。另外两处 针孔也有相同规律性。
图 8:针孔 2 hy 何 图 永 9:针孔 3
另外,同一个针孔,通过调整入射光线角度对比阴影位置,可以发现针孔位置确为深坑状。 图 10:针 孔
蓝色箭头为入射光方向。 hy 何 永
针孔为浆料中的气泡在涂层干燥过程中破裂留下空隙导致。 浆料在半干状态时流动性很差, 气泡破 裂留下的凹坑不能自动流平而被保留下来。由于涂布刀隙仅有 100μm 左右到数百μm,所以浆料中 较 大的气泡不可能通过刀口,或者在通过刀口前就被挤破,且浆料一般都经真空消泡,较大的气泡 数量 很少,而能够通过刀口的,直径一般都不会太大,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数量。
上文提到的凹坑,在涂料工业中被称作“缩孔"与“缩边"同是由于表面张力异常导致的,缩孔常由涂层载体/ , 涂料中的异物或涂层表面吸附异物引起,而缩边则由于涂层干燥速度不一致导致,边缘和凸起处由于相对扩散面积大 于中部和平整部位以及液面不平,使得该处涂层干燥速度快,进而造成表面张力的差异。 以下为参考资料《涂料工艺》 :
何永
另外,与涂料的粘度和干燥 速度等也有关。缩边类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