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文学史

2021-02-24 来源:步旅网


2010——2011年度上期《现代文学》期末试卷

一、 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

1、 “双百”方针

2、 “第四种剧本”

3、 反思文学

4、 朦胧诗派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

1、 简述析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2、 简述杨朔散文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3、 简述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

1、试分析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试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四、作品赏析题(共1题,每题20分)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指出“双百”方针内容为:“每个人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辩论的自由,创作和批判的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方针的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最终是“引蛇出洞,聚而歼之”。

2、“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于1957年春天出现,名称来源于黎弘(刘川)对《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一片短评。它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杨履方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

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葡萄烂了》(王少燕)等。

3、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1979—1980年间,中国文坛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潮流。它以新的历史高度对建国以来,甚至是建国以前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责任做了积极地思考与探索,表明文革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原因。反思文学在历史内容上是伤痕文学的扩大,它的出现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的深化,新时期理性觉醒的标志。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生《李大顺造屋》等。

4、 朦胧诗派

从一九八0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为代表。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代表作品有舒婷的《神女峰》、顾城的《弧线》等。

二、简答题

1、简述析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1)小说的结构上严谨、细密、独具匠心,使小说具有历史厚重感、史诗效果;

(2)形式上,作家打破了时空局限,大量的穿插了人物的历史回忆,或双事件进程的概括议论,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生活容量;

(3) 艺术描写上,作者既擅长细节烘托、细致的心里刻画,又擅于俯视开阔,气概雄浑;

(4)语气洗练、生动、清理流畅,具有浓厚的关中乡土气息。

2、简述杨朔散文的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创作特征:(1)创造主题:表现社会主义变革与建设的时代与生活,歌颂工农兵形象。例如:《荔枝蜜》、《雪浪花》等。

(2)思想内容:思想上未能避开历史遗留下来的局限。“只歌颂,不暴露”的特点就要求散文家们的“自我”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鸣”,进行时代的,人民的抒情。

(3)追求诗化的抒情:依据人物感情的变化来谋篇布局;例如:《荔枝蜜》。

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营造诗的意境;例如:《茶花赋》。

注重字句的锤炼。

文学史年意义:杨朔的艺术审美视野比较灵活,他不满足与豪言壮语式的抒情,也不满足于当时空洞说教的文风,要求打破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散文诗化的艺术主张,充分显示了作家的艺术风格。

3、简述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内容上:

(1)大多带有自叙转的色彩,描写主人公的受难过程(灵与肉的冲突);

(2)探索智力与劳动的关系,主要是写被改造的知识分子;

(3)提供了肉体与精神上的救赎,主要是女性的劳动者。

艺术上:

(1)小说对西北风情风俗画的表现、对荒蛮而贫瘠的物质环境的描绘,笔触充满力度和诗情;

(2)在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剖析中,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如通过旁白、独白、对白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传递人物的心声,深入人物的潜意识领域进行分析,如此展示出立体的、富有层次感的心里世界;

(3)一大段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和色彩强烈的主观印象的铺展,虽然有时候有斧凿的痕迹,但却能形成富于雄辩的气势,富有感染力地表达人生的经验,强化小说的主题。

三、论述题

1、试分析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林道静是《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2)她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地主阶级家庭的出身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教育,生母的悲惨身世和异母的非人虐待,使她有可能成长为革命者,但历程又非常艰难。

(3)作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一是苦闷彷徨阶段(出走)。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水远山长处处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

二是追求探索阶段(觉醒)。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里程。

三是锻炼成长阶段(成长)。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4)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风暴、坎坷爱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坚强、隐忍的林道静。

2、试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剧作的视角选择巧妙,采用侧面透露法。老舍选取的是北京的一个茶馆作为戏剧展开的环境。这里是社会各阶层人物粉墨登场的地方。作者选取了三个特定的时代来展开剧情,分别写了是那几个时代的小人物及其生活。《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小中可以见大。

(2)戏剧结构独特:①作家有意识地舍弃了中西方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是采用人

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

②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这种结构具有

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③戏剧的每一幕都要穿插一件怪异的事。如第一幕,老舍在众多事件中突出穿插了庞太监娶老婆这件事。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增加了《茶馆》的悲喜剧色彩。

(3)在人物的塑造上:①通过极具个性化、幽默的语言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这种个性化的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它“开口就响”表现性格,“三言两语就能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②在偶然碰触的火花中塑造人物形象。

③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很有传统绘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意意味。

(4)作品戏味十足,京味十足,生活味特别浓。

四、作品赏析题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