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2021-01-04 来源:步旅网
理|论|广|角

探索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杜云鹏

(天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天津

300221)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较为综合的媒介呈现方式,其自身特点与不同类别的新闻呈现方式息息相关。电视民生新闻以其与民贴近为长,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深入受众内心,时刻把握和引领受众的感受。采用长时间、单一的节目形态,较为重复的节目内容,以及增容不增质的新闻资源,不但不能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反而在日积月累间流失受众,丧失舆论引导能力。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G210中图分类号:

发展

A文献标识码:

遍联系的思维方法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全面调度媒体资源,多

方位的解读新闻资源,提高与百姓生活的贴合度,真正用“民生”来解读民生。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新闻频道《都市报道60》节目在近期解读网络安全周系列报道中,从最开始的政策传达,到网信、交管、社区等多部门的积极准备,再到市民的心态反应,最后由网络专家帮助市民分析怎样未来的网络世界与智能社会。。这样一条政策解读的新闻,经过一系列的解读,就从单一的政策变得丰满了起来,也更贴近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2.3借力新媒体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最早试水与新媒体的融合的当属综艺节目,红遍大江南北的《快乐女声》就每个人都轻而易举的与传统媒体互动。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实时互动的便利。电视民生新闻更应该发挥这种互动优势,借助微信、微博等手机客户终端,甚至研发特定的服务终端,定时推送新闻信息,时时搜集民意,提高信息的“下达”速度,使民意反馈更多元、便捷。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策划线下活动、组织互动讨论,营造良好媒介氛围,打造媒体品牌。

2.4从“三解”到“公共”上世纪末期,许多学者用“三解”来定位媒体的职能,认为应当为观众提供“解气、解闷、解惑”的媒体服务。然而,近些年,学界对于公共新闻的讨论在逐渐升温,有些学者认为,民生新闻的未来方向,应该是公共新闻。尽管对于公共新闻的界定和讨论仍无定论,但通过文献不难发现,美国学者菲利普·梅耶提出的“公共新闻”理论最受认可。媒体应具有解释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意愿,不能仅仅关注事件本身的报道,还要帮助公众看到事实背后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不要只关注极端,关注反常,大多数人是中间派;对有关时事政治争论的报道,该重视争论的内容而不是热闹的技巧;要培养公众的思考能力。

3民生新闻,服务为民在我国,新闻媒体与综艺娱乐类媒体不同,其承载的服务为民的民本精神更加严谨,更加与时俱进。深入民生、贴合民意的电视信息服务更能赢得百姓的认可。其中最需要把握的规律就是,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编排和表现形式都与百姓当下认知想事宜,甚至稍显超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和统筹规划会让电视媒体在平衡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微妙又准确的平衡点。参考文献

[1][2][3][4][5]

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6).任鹏“公共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初探[J].青年记者,2009.姚娟.电视民生新闻相关概念的解读[J].新闻知识,2013(02).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2006(05).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1电视民生新闻的瓶颈

电视新闻不同于其他媒体,采写难度和时耗都相对比较高,后期制作也需要时间,相对于文字记者而言,电视新闻运作周期比较长。然而,电视媒体以影像为基础,在逻辑阐述方面又有着天然的劣势,这无形中增加了宏观问题微观解读的难度。新的政策法规往往比较抽象,缺少具体案例的支撑,街头采访市民意见又过于平面化,难以做到深入浅出。

1.1不同媒介的同质化竞争

智能手机给了互联网行业重大突破,让每个人都可以快速、免费的接收新闻信息,比如覆盖面积最广泛的微博和微信,互联媒体的制作和发布终端,相比传统媒体都更迅速便捷。对于以速度取胜的新闻信息而言,无疑给了传统媒体巨大的压力。当受众早上已经接受了一则政策出台的新闻,经过了白天互联终端如火如荼的讨论,傍晚时分如何还能认为电视民生新闻看似亲切的照本宣科是更有吸引力的呢?

然而,现实情况还要更糟一些。便捷快速的互联媒体并不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唯一对手,同一个地方台不同频道间的新闻节目也在相互竞争,新闻资源匮乏造成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了同一电视媒体的内部竞争,增加了单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可取代性。

1.2边际效应日益突显

电视民生新闻从发端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对于电视观众而言,紧贴民生的话题已经变成老生常谈,观众对于平民化、大众化、专题化、口语化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不再新鲜,尽管每天的新闻信息确实新鲜出炉,但是已经很难在观众的心理预期上有所突破。

对于年轻的受众,也逐渐流向其他媒体,而年长的受众,也无法再从电视民生新闻中感受到昔日解闷、解气、解惑的兴奋,取而代之的是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媒体本身公信力的下降。加之本地新闻所采集的影像素材受当地自然环境所限,在十余年的拍摄中,难免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这些都会使观众收视的卷入度打上折扣。

2穷则思变:拓展“民生”价值2.1本地突围,开拓资源,缓解视觉疲劳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不仅要靠选题上的新鲜,角度上的新颖,在视觉表现力方面也应该寻求突破。重复的选题应该避免重复表达,应当向纵深广远的方向联系,拓展省市、城际间的资源互换,通过在城际间的活动项目调节民生新闻的节奏,给观众新鲜感。在拍摄手法和编排形式上也应在一段时间内寻求变化。通过内容革新和技术变换更新编排形式和表现形式,常常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2.2用深度弥补速度面对重大政治、经济政策或者议题时,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速度虽不及新媒体,却可以再深度和表现力上弥补,在逻辑性强、案例缺失的情况下,转向对问题解读的横向拓展,用普296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31期/11月(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