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悼亡类

2021-10-02 来源:步旅网
古代诗歌阅读:悼亡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

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②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朱晦庵:南宋大儒朱熹,晦庵是他的号。即世:去世。①玄经:扬雄的著作《太玄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提倡“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B.梅雨初晴表面上写天气,实际上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独到的体会,豁然开朗。

C.词人晚年远离官场,轻衫短帽,甘心隐居于山林丘壑之间,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D.这首词上片写读书所感,下片悼念好友朱嘉,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

2.这首词是怎样表达悼念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思母 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注】与恭,字行己,号懒禅,宋末元初上虞人。馀姚九功寺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借孔子弟子闵损与后母的故

事代指母爱。

B.第二句以须发花白的诗人作为主体勾连过去与现在。 C.三、四句,诗人以回忆虚写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 D.这首诗质朴平实,叙述平凡往事,令人深为感动、叹惋不已。 2.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平甫①哀挽

姜 夔

将军家世出臛儒②,合上青云作计疏。 吴下宅成花未种,湖边地吉草新锄。 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提孩读父书。 它日石羊芳划路,弟兄来此一沾裾。

【注】①张鉴,字平甫,姜夔的挚友,生前常资助姜夔。①臛儒:清瘦的儒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律挽诗。挽诗用以哀悼或祭奠死者,内容常与死者身份、生平、功绩相关。

B.诗歌首联夸赞朋友的高贵出身、通儒之才和济世之志,因此能够青云直上,高官显爵。

C.颔联写杭州新宅刚刚落成,还未及栽种花木,而湖边的吉地却锄草破土,准备建坟墓。

D.本诗以动人著称,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蕴含诗人的无限哀感。

2.张鉴离世,姜夔“抚事感慨”,诗中除了表达挚友离世的悲伤外,还有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上坟途中,道路狭窄,桥面危险,突出逝者葬地偏远,烘托诗人祭奠的无奈。

B.颔联由远及近,写枫树外远山朦陇,麦田边破屋孤立,寂静之景寄寓诗人沉郁之情。

C.颈联写春风吹来,大地变暖,宿草由枯转青;添新路,暗示添新坟,读之倍觉凄凉。

D.尾联中的“自”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句中的“自”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人为何说“进节只愁余”?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李商隐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1),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2)隔,又送文星(3)入夜台。

注:(1)踠,屈曲,弯曲。(2)三光,指日月星。(3)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却冠以“虚负”二字,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未曾开”表现了对世事的鞭辟和人才的叹息。

B.颔联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伤感色调的景象,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竹死桐枯”暗喻李商隐的去世,一哭三叹。

C.“良马足因无主踠”,运用比喻,揭示李商隐悲剧应归之于压制人才的黑暗政治现实;“旧交心为绝弦哀”,运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情谊和哀思。

D.尾联独具匠心,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这既是安慰亡友,也是诗人自慰。 2.“哭”是本诗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哭”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节选)

杜甫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①,将老身反累②。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网恢恢,天网宽疏。①李白因受牵连被判罪而流放夜郎,时年五十八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梦”字,表明了诗人对好友李白的深切思念,可见二人友情深厚。 B.第一、二句写李白“出门”时的动作,生动展现了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绪。 C.第三、四句,京城长安达官权贵的高冠华盖与李白的困顿不堪形成鲜明对比。 D.第五、六句,诗人感慨:天网宽疏,而李白却在迟暮之年受牵连而被流放。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①,学诗谩②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③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路长:语出《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日暮:语出《离骚》“日忽忽其将暮”。①谩:徒,空。①吹箫人去:化用秦穆公女儿弄玉与其丈夫箫史的典故。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家傲》一词,写出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奇异景色,同时将生活与梦境交织,亦真亦幻。

B.《渔家傲》前后呼应,结构缜密。上片开头在下片尾句中得以呼应,下片开头又紧接上片尾句。

C.两首词都妙用典故,其中,《孤雁儿》化用弄玉与其丈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思慕之情。

D.作者善用口语,如《渔家傲》中“风休住”,《孤雁儿》中“没个人堪寄”,自然亲切,朴实晓畅。

2.这两首词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八、

诗经·周颂·清庙① 於穆清庙②,肃雝显相③。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④。 不显不承⑤,无射于人斯!

【注释】①这首诗是“周颂”的第一篇,写的是周人祭祀周文王的场景。①於穆,犹“穆穆”。①雝,同“雍”。①骏,通“逡”。①不,通“丕”;承,通“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颂,是宗庙的乐歌。这首诗表现了周人对周文王的敬畏之情。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从而巩固统治。 C.第五句意指祭祀祖先要诚心诚意,才能报答文王的在天之灵。 D.祭祀宗庙和祖先不仅是形式,而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诫后人。

2.孔子曾说:“《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 (节选自《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你对他的比喻有什么理解?请结合诗句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①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①麑(ní):指小鹿。①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写到自己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有物在人亡之痛。

B.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父亲,作者自然止不住要“泣涕连连”了,这里用语贴切。

C.“我独孤茕”四句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孔”理解为“很”。

D.整首诗清丽婉柔,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2.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一)

(宋)王安石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褭②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注释:①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①騕褭:(yǎo niǎo)古骏马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 B.诗歌前四句称赞王令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C.全诗叙写与故友交往的回忆和感叹,似对故友倾诉衷肠,凄恻感人。 D.诗人痛惜故友早逝,肯定其高尚节操和卓越才华,也感喟自身遭遇。 2.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1.C

2.①直抒胸臆,用“故人少”直接表达对友人去世的伤感。①运用典故,称道朱熹会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作。①运用比喻,认为朱熹的著作会像江河日夜奔流一样传之后世,表达对朱熹的敬仰和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甘心隐于山林丘壑之间”不当,结合诗人生平可知,隐居山林是无奈之举。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白发多时故人少”,“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是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聊聊无几了。此句直抒胸臆,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叹己悼人的情怀。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先生已经逝去,可是无论去了哪里,都会像西汉学者扬雄(字子云)那样,留下不朽的经典。这是运用典故,称道朱熹会像扬雄一样留下不朽的著作。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运用比喻,赞扬朱熹的学术成就,像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表达对朱熹的敬仰和缅怀。

二、1.B

2.饱含生活气息的场景:白发母亲倚靠柴扉盼望儿子归来;诗人典当袈裟,买米回家。 体现的真情实感:

①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亲去世的伤悲之情。母亲已经去世,诗人与母亲阴阳相隔,无限思念,不由想起往事。昔日,母亲倚靠在柴门,等待诗人回家;而现在,母亲已经不在,诗人触景生情,悲伤无限。

①诗人无奈的心情和对母亲的愧疚自责之情。去年梅雨时节,诗人归家省亲,发现家里已经断粮,只能将自己的袈裟送到当铺,换来救命粮食,表达了诗人深感无奈,无力奉养母亲的愧疚自责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第二句以须发花白的诗人”对诗意理解错误,“白头”代指母亲而非诗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以及情感的能力。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藻,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白头无复倚柴扉”,白发母亲曾经倚靠柴扉盼望儿子归来;“曾典袈裟籴米归”,诗人典当袈裟,买米回家。饱含生活气息的场景。

体现的真情实感:第一第二句写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着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因为母亲已经去世,诗人与母亲阴阳

相隔,诗人触景生情,悲伤无限,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母亲去世的伤悲之情。 第三第四句写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诗人只好典袈裟买米回家,奉养母亲。表达了诗人深感无奈,无力奉养母亲的愧疚自责之情。

三、1.B

2.(1)为时光流逝、世事无常而嗟叹;(2)为朋友生前空怀一身抱负,才华未得到施展而愤懑;(3)为朋友的后代能继承父亲遗志,勤奋读书而欣慰;(4)朋友风云流散、相继凋零,诗人既是“伤人”也是“伤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能够青云直上,高官显爵”错。“合”,意为“应该”,首联是为朋友生前才华未能得到施展而愤懑,诗句大意是:世家贵胄竟然有您这样清瘦的儒者,本来应该青云直上,高官显爵,但您终未跻身高位。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空嗟过隙催人世”,“过隙”写出时光匆匆,“空嗟”写出作者的感叹,此句写出为时光流逝、世事无常而嗟叹;

首联“将军家世出臛儒,合上青云作计疏”,“将军家世”写张鉴出身于世家贵胄;“合”是应该之意;“上青云”指青云直上,高官显爵;而“作计疏”本意是没有筹划好,实际是感叹张鉴未能实现理想。此句为朋友生前空怀一身抱负,才华未得到施展而愤懑;

颈联“赖有提孩读父书”,“提孩”指张鉴的后代;“读父书”意为继承父亲的遗志。此句表达为朋友的后代能继承父亲遗志,勤奋读书而欣慰;

尾联“它日石羊芳划路,弟兄来此一沾裾”,大意是他日,走过石羊矗立、芳草青青的墓道(石羊:墓道边的石兽),我会来祭奠您。张鉴谢世,朋友风云流散、相继凋零,此诗不仅是为张鉴做的挽歌,诗人既是“伤人”也是“伤己”。

四、1.A

2.①这清冷寂寥的寒食节使我愁情满怀。①春风依旧,斯人不在,平添新坟,使我充满物是人非的愁苦。①以景衬情,宿草转青,梨花空自绽放,使诗人增添思念逝者的感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桥面危险”错误。“桥危”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险。“无奈”也不准确,应该是“伤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理解能力。

“时节只愁予”中“时节”指的是寒食节。“愁”为使动用法,使……发愁,所以这句话是说这祭奠亲人的时节使我愁情满怀。

文中写到“宿草春风又”,即去岁的草根今年又长出草来了;“梨花自寒食”,即梨花从清明开始开放。写出了时节使春草转青,梨花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都充满生机,只有“我”愁情满怀,充满物是人非的感慨。

本诗的题目是“寒食上冢”,作者去给逝者上坟,却描写了春草、梨花的生机勃勃,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以花草之无情反衬自己内心思念逝者的感伤。

五、1.D

2.①哭李商隐的怀才不遇,哭李商隐的死亡,哭自己失去知音,也哭天下才子共同的不幸①全诗把誉才、遭遇。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层层而生,情感浓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这其实既不是安慰亡友,也不是诗人自慰。李商隐潦倒一生,郁郁而逝,人世既不达,冥间不可期。因此说,这只不过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别一种表达方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这是诗人对李商隐的评价。说他有凌云之才,这是对他的夸赞,“虚负”即“空怀”之意,对他怀才不遇表现出愤愤不平之情。“一生襟抱未曾开”,对其怀才不遇寄寓了同情之情。 颔联“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鸟啼花落”烘托成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作者对他的死非常伤感,一哭三叹,痛哭自己失去了知音。颈联后句以伯牙绝弦的典故,哭自己失去了知己。 尾联“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吧,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将情感的对象扩大化了,哭李商隐的死亡,

这样的才子都有这样不幸的遭遇。

全诗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感情真挚而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有力,诗篇感染力极强。

六、1.D

2.(1)含意:李白生前遭受冷落,寂寞困顿,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盛名,也是“身后”之事。(2)思想感情:诗人在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惺惺相惜之情,诗人也是在感慨自己的坎坷遭遇。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天网宽疏”分析错误,谁说天网宽疏?李白在迟暮之年受牵连而被流放,反问句表达的是对“天网宽疏”的质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含意: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也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生前有这样的遭遇,即使死后流芳千秋,自己已无法知晓,又有什么用呢?

(2)思想感情:是诗人发出的沉重叹息,李白这个杰出的人却报国无门,困窘不堪,临近晚年却被流放绝域,丧失了自由,既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至高评价与无限同情,体现了两人行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的万千心事,感慨自己的坎坷遭遇和李白有相似之处。

七、1.C

2.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渔家傲》中“天接云涛”“星河欲转”等句子开阔大气;“九万里风鹏正举”展现了此人欲像大鹏乘风高飞,到达那高远之地。

①才华横溢、怀才不遇。《渔家傲》中作者学诗有“惊人句”却是“空有”,才华超绝却无施展的空间。

①细腻多情,哀怨凄苦。《孤雁儿》中描写面对丈夫离世,词人心中涌起无尽的愁思,伤春伤逝只能将浓浓思念寄予梅花,哀怨之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思慕之情”错误,《孤雁儿》“吹箫”句化用弄玉与其丈夫的典故,将赵明诚类比萧史,表达了丈夫逝世,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却无人和她倚栏同赏的悲痛。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渔家傲》中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境界开阔大气,景象壮丽。词尾“九万里风鹏正举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想象丰富,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展现出了词人气概豪壮、追求高远的形象 《渔家傲》中“学诗谩有惊人句”,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作者学诗有“惊人句”却是“空有”,才华超绝却无施展的空间。表现词人才华横溢、怀才不遇。 《孤雁儿》中,“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词人闻笛怀人,因梅思春,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无心赏春的悲凉。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没个人堪寄”,哀思。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词中咏梅悼亡,浑然一体。词中描写面对丈夫离世,词人心中涌起无 尽的愁思,伤春伤逝只能将浓浓思念寄予梅花,哀怨之极。可见词人细腻多情,哀怨凄苦。

八、1.B

2.①孔子指出:①“於穆清庙,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肃雝显相”“骏奔走在庙”都是“敬宗庙之礼”: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①“秉文之德”,就是要“济济多士”“无射于人”:培养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条件和结论颠倒,“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应为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才能秉承文王的功德从而巩固统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找出孔子话中的比喻句,即“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然后结合本诗分析含义。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是把“敬宗庙之礼”比喻为“本”,即祭祀祖先的礼仪是根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蘖”是把“秉文之德”比喻为“蘖”,即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叶。

本诗中“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是说宗庙庄严而清静,助祭的公卿高贵又雍容,“骏奔走在庙”是说公卿们敏捷地在庙中奔跑操劳,都体现了恭敬肃穆,感念先人的伟业,属于“敬宗庙之礼”。

“秉文之德”体现在本诗的“济济多士”和“无射于人斯”,“济济多士”是说官吏众多,“无射于人斯”是说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和背弃文王的美德,也就是说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毫不懈怠地继承先人的功德。

九、1.D

2.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整首诗清丽婉柔”表述有误。全诗语言质朴、本色。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明确两首诗的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

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意为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鸣鹿衔草呼唤小鹿,形象具体生动,写出鹿麂有所“瞻恃”的欢乐,以鹿麂之乐——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

曹操的诗作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诗中以“呦呦鹿鸣”几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抒发曹操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十、1.B

2.运用了典故“运斤成风”,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表达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错。是回忆他们两人在江西会晤的情景,不是说“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以及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

挥斤,意思是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人用“运斤成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诗人说“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是说王令去世之后世间再也没有如此“妙质”了,而我鼻端的污泥再也没有人能够运斤成风为我斫去了。“妙质”以及“挥斤”的典故表达了对王令才华的肯定,可惜天不怜才,“生死那知半路分”,这位“卓荦高才”就这样离世了; 而王令这样有才华的人不被世人了解,以至于“行藏已许终身共”,这个典故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

“无妙质”“罢挥斤”写出对故友的思念,失去知音的痛惜,以及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