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中审美

2024-06-03 来源:步旅网
人文地理 CHARMING CHINA/幽 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中审美 ◎乔红 (贵州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20—01 摘要:黔东南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分布广泛,历史悠久 具有“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苗族生活。美丽 的黔东南还具有原汁原昧的节日文化,斑斓典雅的服饰文化,独特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审美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全国有八百多万苗族同胞,其主要分 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贵州占一半有余,黔东南苗族 意,便用歌声呼应对方,这叫做人们常说的把你的歌“飞”过来, 我就把我的歌“飞”给你,曲调十分高亢。劳动中用歌声进行传 情,在大自然中享受这种苗族的原生态的歌唱,声音映山映水, 侗族自治外『的民族文化最为丰富。人称:“歌舞之乡”。黔东南 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东靠湖南,西迂广西, 与都匀、铜仁相邻,黔东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有全国最大的 苗寨:雷山县的西江,有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县的肇兴镇,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台江姊妹节”以及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 地:台江的施洞“龙舟节”,还有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台江反 排木鼓舞,有苗族的飞歌,悠扬的“侗族大歌”,有色彩斑斓的 苗族服饰,在黔东南可以领略到“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 养神”的民族生活。美丽的黔东南还具有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 奇异纷呈的歌舞文化,原汁原昧的节日文化,斑斓典雅的服饰 文化,独特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婚俗文化等。 一、少数民族的分布和特点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在凯里,少数民族人口有81.87%, 其中苗族人口42.O9%,侗族人口占31.86%,苗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 它主要分布在台江、从江、剑河、雷山、黄平、三穗、麻江、榕江、 丹寨、镇远一带。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质朴、善良、热 情好客。他们的生活和着装很有特点;1、居住的房屋以木结构为主, 多数是搭建两层楼,楼房底层用来喂牛、养猪、养鸡,人们居住在 第二层楼上。苗族的木楼冬暖夏凉。2、苗族汉子的衣服一般是大袖、 无领,裤子的裤脚很大,便于下田劳动,宽宽的腰带束身,冬天缠 裹脚保暖:妇女的着装多穿百褶裙子为主,上衣开襟,一般都不用 扣子,以花带束腰,常戴头帕,手镯、耳环、项圈,男女的服装材 料多半是用苗族妇女自己纺织的布料制作,以青色和蓝色为主。 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 由于地区的分布,各个苗族的节日很多,号称“百节之乡”。51:1: 台江县的“二月二”,跳芦笙、反排木鼓舞,镇远的“三月三”对歌, 黄平的“四月初八”斗乌、芦笙舞,施秉的“二月十五——十六” 姊妹节,踩鼓,姊妹饭。雷山的“苗年”,踩芦笙,斗牛、踩鼓、游 方等等,各个地方的苗族节都有它们的风俗和特点,这些节日主要 是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幸福、 兑、快乐。如:“斗 牛”,黔东南是斗牛文化的腹地和中心,苗族本身就是~个古老的农 耕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斗牛的历史十分久远。苗族人民 喜欢斗牛,人们斗牛不是戏- ̄-mZ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族 敬牛、爱牛、崇拜牛的特性。因为牛是忠心的,它默默地、无怨无 悔地为主人耕种,牛是守信的,它全神贯注地为迎接丰收的到来而 工作,牛是无所苛求的,它不需要追求荣华富贵,牛是毕生的,它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注视着那未耕完的田野。牛始终是全心全意地 为人民服务。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族人民跟牛结下特殊的情感。 苗族是一个爱和平的民族,很多年以前,苗族人为酝造一种劳逸结 合的生活纷围,丰富民族的生活,At:e,斗牛纳入了节日活动的范畴。 如“正月初一”,“四月四”,“苗年”等节日就放牛打架。黔东南的 斗牛非常具有观赏性,它体现苗族民众热爱生活、懂得生活。斗牛 具有神秘的东方文化寐力色彩。 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歌舞 (一)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黔东南苗族的“飞歌”家喻户 跷,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有挖掘价 值的歌曲,是苗族民歌的经典与珍品。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 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它的曲调高亢、豪迈奔放,穿透力强, 节奏十分自由,旋律的起伏很大,音域也很宽广,由于苗族在当 代是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就是歌,是祖 祖辈辈传唱的歌,苗族人民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有情等,就 是以歌来抒发,如:“酒歌”、“伴嫁歌”、“孝歌”等。苗族的男女 青年追求爱情的幸福,互相需要恋爱就产生了“游方歌”,男女青 年约会需要对歌,也叫“摇马郎”。它成了苗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如果人们在山上砍柴或放牛需要休闲时,便随心所 欲地用苗语真嗓高歌,把歌声传递到对面山,如果山那边的人有 悠扬嘹亮,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人们从歌声中获得更多的精神 财富。他们的歌唱让人懂得劳逸结合,在大自然中感受歌声的美。 (二)苗族的“伴嫁歌”,它是在姑娘出嫁前夕进行的歌唱, 即新娘家的亲戚坐在一起,清唱“伴嫁歌”,亲戚朋友为姑娘伴嫁。 唱“伴嫁歌”是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姊妹离 别之情。“伴嫁歌”的唱腔低沉,旋律优雅自由,流畅,音域不宽, 但它的曲调十分感人。亲戚朋友唱“伴嫁歌”新娘听了会“哭嫁”, 姑娘的“哭嫁”表示她懂得感情,姑娘“哭嫁”时会有亲人陪哭, 亲人陪哭是在嘱咐姑娘去到郎家要尊重对方老人,有时间常回家 看看父母,莫忘家乡姊妹情等等。这种“哭嫁”的形式是教育人 们懂得感恩,理解亲情、友情、传承人与人之间的情。苗族姑娘 心灵手巧,她们在出嫁之前,要把自己亲手一针一线制作的干层 底绣花布鞋摆放在“堂屋”中间,布鞋是为男方的爷爷、奶奶、 父母、哥、嫂、兄弟、姊妹专做的,待出嫁时带到男方家,以表 示姑娘的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新娘出嫁时要摆“离娘席”,表 示在新娘出门前接受及长辈的教诲,懂得去到郎家好好做人。新 娘进了郎家门,一家人要洗“和气脸”,即全家人共用一张毛rtJJr ̄ 盘水洗脸,表示新娘与新郎的家人永远和睦相处。由此可见, 唱“伴嫁歌”和“哭嫁”、摆“离娘席”和洗“和气脸”等习俗 具有一定的美德教育意义。 (三)“孝歌”,它是在老人去世时,主人招集亲戚朋友在老人 下葬的头一天晚上进行的一种歌唱。“孝歌”的曲调深沉,暗淡, 歌唱中伴有鼓点,速度比较缓慢,十分忧伤。多以男声歌唱为主。 在歌唱时主人要围着安放老人的棺材慢慢旋圈,表示敬仰怀念老 人,“孝歌”所表达的含义是回顾老人在世时养育子女的劳碌和艰 苦,让人们听后感捉极深,懂得“百善孝为先”的美德。 (四)苗族的舞丰富多彩,十分独特, ̄z31:台江的木鼓舞,剑 河的芦笙舞等,反排木鼓舞,它是反排规模隆重的祭祖舞蹈,表现 热烈、豪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民间舞蹈,它是以甩手,身体扭转 幅度大,头手脚的摆动是随鼓点的变化而变化,动作十分粗犷豪放, 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人们经过播种、耕耘,丰收在望或隆重的苗 年都会舞蹈,大家围绕着木鼓起舞,一边舞蹈,一边饮酒。飞歌, 酒歌和欢乐的吃喝声及“咚咚”的木鼓声交结在一起格外显得苗族 节日的隆重和喜头。反排木鼓舞现在已从过去的祭祖性舞蹈改变成 了群众欢乐性舞蹈。苗族的木鼓舞和芦笙舞主要体现苗族人民勤劳、 热情、豪放的性格,更能表现他们不怕困难的、乐观的、热爱生活 的风格。 为了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木鼓舞已走进了课堂。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电视、网络的影响,人们 追求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成了文化的主流,过度地 追求和向往现代流行的文化艺术,苗族原生态文化已在消亡的 时期,如苗家芦笙的吹奏等,面临失传的危险。苗族原生态文 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可忽视。目前,全州的少数民族5O岁以下的 都改讲汉语为主,而30以下的则多已不会讲本民族的母语。6O 岁以上的老人还保留穿戴民族服饰,30岁以下的青年改穿汉 装,例如: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现穿苗服的人已 很少,虽然许多家庭都将留有本民族服装,但仅是在逢年过节 或重大庆典时才穿出来照照相而已。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在自然 状态下,没有经过人为的影响和干涉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 它具有天然美、自然养、原始美,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黔 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丢失令人惋惜。为此,它的保护和传承 已迫在眉捷,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l1]主编:杨金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西部教育教学论苑*[M],2007.6 臣】主编:刘胜髋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出版,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口],2008.20. 13|黔东南人民网、《如何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文化?》,20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