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ol.10No.21November 2019
基于历史学视野的中国科学传播发展史研究综述
陈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人类的科学传播活动由来已久,其文明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生产和传播的历史。本文基 于历史学视野,综合国内各学者的多项研究成果,以近现代的历史演变呈现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进程, 结合多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与历史事件,力求客观、清晰地展现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科学传播;近代科学传播;现代科学传播;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21-0067-02—、弓I言
科学传播作为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公众的桥梁,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 今天,承担着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 值。回溯其发展历史,可以在后续研究的理论支撑框 架搭建中,知兴衰,明得失。本文对中国科学传播的发 展史以近代、现代的划分展开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对于 中国现代科学传播的发展进程,笔者借鉴了孙文彬基 于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中的划 分基础而提出的科学传播的“五阶段论” [1]作为划分 标准。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中,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科学传播 的发展;而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中,《科学传播学浅 谈》一文的发表成为最重要的分水岭,至此有关科学 传播的研究在中国逐渐起步。
二、中国近代科学传播(一) 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的 次高潮。早在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就拉开了西方 自然科学引进与传播的序幕,但并未引起国内的重视, 直到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满清政府及许多有识之士才 开始有意识地接受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期 间,西方的新式教育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国 人的强烈关注,教会学校为培养我国第一批科学人才 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这时,国人更关注的并不是科学 理论知识,而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常识和技艺,科 学精神、科学理性仍然相当匮乏。
到了辛亥革命时期,传播主体由外国传教士变为 中国的知识分子,“科学救国”成为当时最有力的声 音,为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思 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一大批科学刊物如 《新青年》等的出现,科学技术传播在“五四”时期发 展到了一个高潮,科学也成为当时的标志性话语之一。
(二)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中国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自己成立 组织并系统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同时有组织地进 行科学技术传播活动。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 以及1932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此阶段 的科学传播活动中成为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最主要的综合性科学团 体,他们以“科学救国”为目的,积极开展关于科学普 及的讨论。中国科学社在1915年创办的《科学》杂志, 是中国以科学家为主创办的第一份学术杂志。
中国科学化运动以国民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为主, 虽然仅存在了 5年,但是它对科学的社会化问题的讨
一
论,对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
三、中国现代科学传播(一)新中国成立---20世纪末 1. 传统科学普及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出 现了在政府管理下的有组织的科普活动。1949年5月, 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等 共同发起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次年,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科学技 术普及协会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与第一 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科学传播仅停留在单 向的科学普及。
2. 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 关科学传播的研究在中国逐渐起步,“公众理解科学” 的概念进入国内。
国内第一篇以“科学传播”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出 现在1985年,是翟杰全以其笔名莫夫发表的《科学传 播学浅谈》一文。以翟杰全的研究为起点,20世纪末, 国内部分学者如陈静、周光召以及张家顺等,开始逐渐 将学术视野投向科学传播领域。
在国内愈发热烈的学界讨论态势中,一批研究科 学传播的学术著作也应运而生。如中国科普领域第一 部总结性理论著作《科普学引论》、中国第一部科技传 播教材《科技传播导论》以及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科 技新闻传播理论的专著《科技新闻传播导论》。
在这个阶段,国内的科学传播活动有了规范的、成 体系的发展,科学传播研究也有了起色,处于对理论本 身的讨论与摸索阶段。
(二) 21世纪
1.公众反思科学阶段。进人21世纪,国内一批学 者如翟杰全、吴国盛、刘兵、刘华杰等从不同视角研究 科学传播,积极建构科学传播理论,使科学传播逐步走 向成熟。吴国盛认为,我国已经存在一个庞大的科学 传播行业,建立一个遍布全国的科学素质状况监测网 是我国下一步要着手做的大事。[3]刘华杰提出,科学 传播系统是一个动态反馈系统,行为主体自身和之间 都有反馈关系。[4]
这个时期,国内的科学传播研究机构也日愈完善, 已有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 心、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以及中科院科技政策 与管理科学所等主要机构,它们的出现为科学传播的 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2•公众参与科学阶段〇公众参与科学阶段,以2004年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社会中的科学》报告为标志,实 现了科学管理体制从专家统治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意味
67
学m撺讨
酿職
S
着社会机构与个体行动者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张晶、尹 《国外科学传播理论的类型及述评》以及王国燕和岳 兆鹏认为,科学普及正在由居高临下走向平等,由少数 朦朦的《管窥科学传播的十年国际研究趋势蝉变》等 科学家的个人事业变成一项社会系统工程。[5]
文章,对国际科学传播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随着科学传播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的不断发 四结语
展,其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案例。 从凊到21世纪的今天,国内外科学传播活动与 唐丽和李曼罗研究了版权制度对科学传播的意义及局 研究的相互交流愈来愈密切,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和学 限,提出在版权贸易中科学作品版权分类保护对科学 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学者们在科学传播领域多年 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6]
来的稳步探索,中国的科学传播理论已日趋完善,科学 3.公共科学服务阶段。徐善衍教授提出了“公共科 传播活动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全民化的转变,国内外科 学服务(体系)”这一概念。孙文彬认为,与其说“公共 学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基本达成一致。
科学服务”是“科学传播”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不如 说它是整合“科学传播”发展的一个整体解决方案。[1]
参考文献:在这个阶段,随着国家科普供给能力的提高以及社 [1 ]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会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全社会的科学传播需求逐渐显 2013.
现出新的活力。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488个、 [2]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技术类博物馆951个。2017年,全国2570^科普网 2015:72-81.
站累计访问量达9.21亿人次,2065个科普类微博阅读量 [3 ]吴国盛.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N ].科技日报,2000-
44.09亿次,5488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阅读量6.94亿次。
09-22.[4 ]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主体结构[N ].中华新闻报,aOOO-
许多学者如张婷、由于互联网在科学传播实践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黄可心、张楠、邹霞等人开始展开对 fn-fB ( 6 ) •
媒介变革对科学传播的影响的研究。同时,互联网的 [5]张晶,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历史考察:将“传播”理念
出现也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自剑锋、昌晓红等 引人“科学”的历程[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 5 ): 学者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医学科普的现状和存在 27-30.的问题。
[6 ]唐丽,李曼罗.版权制度对科学传播的意义及局限[J ].
基于国内外愈发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有些学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 03 ) :8丨-84.立足于国际视野,如陈发俊等人的《公众理解科学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文献计量研究》,周雁 作者简介:陈伶(1995—),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专 翎的《科学传播研究的国际学术理路》,刘兵、宗棕的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上接第36页)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好 广播操、运动会等各种课外活动通过手机短视频的形式 习惯,这样,在寓教于乐中,既满足了学生玩短视频的 呈现出来,全程参与,增加学习绿色正能量实践的时间, 心愿,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学科知识。此外,教师 从而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更应定 也要根据学生在短视频APP的活跃度,深入短视频平 期邀请思政领域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进校园, 台,关注学生账号,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看学生关注什 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么,渴望接触到什么内容,然后将自己的调查有效运用 三'结语3]
到日常的教学之中。知己知彼,也会大大提升思政课 高^要积极挖掘学校校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不 堂的教学效果。
断将思政元素和校训文化内涵融合,帮助学生了解学 (三) 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形成对自己学校的情感认 一线教师必须在常学常新中提高理论修养,不断同,随时随地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校训精神的熏陶,增强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 对校训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一线教师要以更加饱满的 作为,勇于创新教学手段。课堂上要继续加大对大学 热情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不仅仅是近现代史、 发挥手机短视频的正面作用,打造思政教育融媒体。 思修、法律法规以及毛中特等教师的职责,也是其他专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将思政教育融入短视频等新媒 业课教师的职责。一
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 体中,用好互联网这一思政教育新平台。教师要牢记 创新教学手段,如使用中国大学M00C、思路整理、一 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直播等教学工具,开设更多的正能量选修课程,大大激 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发学生的学习劲头,让学生带着梦想去上课,更应该向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生推荐学习强国等优秀手机客户端生学习力量,强化学生思想认识,提升学生政治素养,APP,激发学 参考文献: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1 ]梁靖.社交短视频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辅导员思政工作
(四) 多路径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获得感
的反思与创新[J] •新媒体研究,2019 (02):68-69.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社会定位,实现自己
[2 ]席洪强.短视频在社会调査课程思政中的作用路径研
的社会价值,坚持“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大 究[J] •现代交际,2018 (23): 191-192.
学生作为国家栋梁、知识型人才,应以追求自身较高的 [3]刘冰.浅析手机短视频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应用
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专业课能力为己任,要有较强的社会 [J] •学理论,2018 ( 12):213-214.
责任感,校园里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实
现社会价值中,要把时间花费在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上, 作者简介:冯立功(
1986—),男,山西平定人,教育硕士,研 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将传统的歌咏比赛、英语演讲赛、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