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人和事
读过《激流三部曲》,还是觉得《家》最好,读了很多遍,每一次感受都不太一样,从最开始的压抑﹑悲哀,到后来的同情﹑理解,再到现在的鼓舞﹑振奋,一本好书就是要这样,经读﹑耐读。
《家》号称现代版的《红楼梦》,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故事发生在高家公馆,这儿有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在这个地方,一幕幕悲剧轮流上演着……
人物涉及好几十个,受新思潮洗礼追求独立民主的觉民﹑觉慧;被封建制度压迫心怀大志却不能实现的觉新;代表封建恶势力专横迂腐的高老太爷;勇敢大方追求自己幸福的新女性琴;温顺驯良的梅;敢爱敢恨以死守节的鸣凤;善良贤淑的长孙媳妇瑞钰等,形形色色,个个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主角高觉新是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上过高中,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但因为是长子,所以在他出世的时候,命运就被决定了。觉新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本打算到上海或北平的有名大学里去深造,还想到德国去留学,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然而有一天他的幻梦被打破了,很残酷的打破了,父亲要求他去上班,并已给他说下一门亲事,马上要结婚。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也压根没想过要反抗,只是回到房间里抱头痛哭。他不想上班啊!他还有很多学业没有完成;他不想结婚啊!他爱的是梅表妹,不是别人!说起梅表妹,他俩本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觉新的继母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这么些年,梅表妹的影子在觉新脑里总也挥不去。梦想总归是不现实的,此刻,他已接受了命运,只想安静的过日子,但厄运并不肯就此放过他,时疫夺去了他的父亲,他的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死去的父亲而哭,也为自己而哭。父亲去了,把这一房的责任放在她的肩上。上面有一个继母,下面有两个在家的妹妹和两个读书的弟弟。这时候他还只有二十岁……他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这个绅士家庭和平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当然他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敌人,终于,他疲倦了。每次看到自己的两个弟弟拿着最新出版的《新青年》,他的眼睛总是会难得的亮起来,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字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他贪婪的幻想着未来的民主世界,几乎以为自己也是这样一个新青年了,然而合上书,却只能继续去过长子的生活。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的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的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常常引起他们的责难。但他也坦然忍受了,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包,继续过旧式的生活。媳妇瑞钰的死是小
说中觉新悲剧的高潮,因为封建迷信,瑞钰生产时家里人不允许其待在家里,于是便找了个偏僻地方,后来瑞钰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门外,瑞钰终于死了。整个过程中有很多机会觉新可以反抗,可以说“不”,但他没有,他默默忍受了,成全了这吃人的封建迷信。他开始明白,两扇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他妻子生命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部压在他肩上,压了他这么多年,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爱的人。
抛弃理想,成全家人;抛弃恋人,成全家人;抛弃妻子,成全家人……觉新所牺牲的这一切全是为了这个家,而这个家又给了他什么呢?他的行为都是源于一个长房长孙的责任,他做出的这些不可思议的选择,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意味更加耐人寻味。高觉新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时的曲折与艰难,他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他的行为助长了封建制度的嚣张气焰,中国的封建制度正是在他们这种“拥护者”懦弱的纵容下才横行了两千年。但是仅凭他一人微薄的力量,又怎能反抗整个社会呢?这样一个悲剧的觉新,让我们恨不起来。
觉新的二弟觉民是相对幸运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跨过了封建势力的阻碍,胜利的得到爱情。小说着重描写了觉民的逃婚,当高家把包办婚姻的魔爪伸向觉民时,他跟他的前辈完全不同,他对自己的亲事非常关心,请觉慧给他帮忙。他跟自己的爱人——琴和觉慧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常常在一起商量作战的步骤和策略,例如怎样打消这件亲事,又怎样把他跟琴的关系公开宣布等等。当他强烈的反对遭到回绝之后,他毅然选择——逃婚,搬到外面去住,谁也找不到他。家里没有人关心他的前途他的命运,所以他决定一个人走自己的路,他要和旧势力奋斗到底。终于,老太爷在临死之前取消了觉民的婚事,他成功了!但觉民也不无妥协,在他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就回到了这个家,心甘情愿的结束与封建势力的抗争。
而高觉慧则是个对封建势力抗争很彻底的人物,他是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但他也是天真幼稚的,他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热衷于新思想,积极结交各种朋友,参加游行﹑辩论,甚至想自己办报纸。觉慧最开始对于这个家庭也是有很多妥协的,面对妹妹对丫头的盛气凌人,他没有指责;与丫头鸣凤的爱情,他认为是梦想,但如果鸣凤也是位千金小姐,他又觉得“当然不成问题”了。他喜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幻想着有一天能实现梦想。是鸣凤的死唤醒了他,他意识到在这样一个迂腐封建的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民主的,他将成为封建制度的另一个殉葬品!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也写出了即使像高家这种封建大家庭的势力也难以阻止新力量的生长,通过对觉慧的描写,更对比出了觉新的懦弱和高家的无可救药。
《家》中还有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是鸣凤,她纯洁美好,虽然出身贫贱却不卑不亢,
她的悲惨命运狠狠揪着我的心。已不是第一次看第二十六章了,但还是会心存侥幸的想也许鸣凤她不会死。看这一章,心情压抑得实在受不了,鸣凤哭得差点背过气去,撕心裂肺地恳求太太,却还是逃脱不了要嫁出去给个老头儿“做小”的命运。她去找自己深爱的觉慧,想抓住最后的希望,让他来救她。她想爱下去,否则,死。她站在他身边,而他却忙于工作不得不冷落了她,他并不知道自己这番举动将导致什么后果。于是鸣凤,这个被封建制度一再蹂躏的刚烈女子,依然选择将自己化为水波中的一漾,投湖了。牺牲品,又一个牺牲品。鸣凤是怀着巨大悲哀自尽的,也是怀着小小的爱自尽的。她在死前对觉慧仍没有一丝抱怨,她不在意觉慧对她的反常的无情忽略,而全心全意只专注于临别前的那轻轻一吻。她以为她是被爱的,于是为了贞洁和爱情,她自尽了。 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丫鬟,面对二人之间隔着的那堵厚厚的墙,鸣凤是无奈的,却仍不放弃一丝幻想。而面对去给人家“做小”的命运,她想反抗,却无力,她彻底绝望了……没人能救她,只有那片冰冷的湖水,只有死。鸣凤死了,她在冰冷湖水里的短暂挣扎只带动了几轮水波,然后,却久久回响于我的心。
整本《家》都笼罩着浓浓的悲剧气氛,很多时候会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但封建制度的确就是这样黑暗的,巴金先生用一个高公馆的衰落暗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再形象不过。《家》当然也不完全是暮气沉沉,这里还有新思想在涌动,当然,这也是巴金先生要集中表现与突出的,正如他在《激流》总序中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勇于搏斗的觉慧给这本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读者在愤恨与失望中还报有希望,这应该就是巴金先生写《家》的目的吧——赞扬新思想,激励后来人。这个社会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们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芒。这个社会永远都在进步,不曾有一刻停止,而且也不能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浩浩荡荡,向唯一的海流去。
在生活的激流中,你和我,这些新力量的代表者,同巴金先生一起,都是意气风发的弄潮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