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小半径弯梁的移动模架施工应用
【摘 要】深门特大桥引桥第二、三联引桥为双幅8跨50m的箱梁,最小设计曲线半径仅为710m,设计要求采用移动模架箱梁施工,如此小半径的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在国内实属罕见,施工难度极大。本文以该工程为背景探讨超小半径弯梁的移动模架施工技术研究,主要介绍移动模架的整体改装方案及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效果,解决了移动模架在超小半径弯梁施工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深门特大桥;移动模架;超小半径弯梁;改装应用
1 工程概况
深门特大桥全长1150m,桥型布置为4×30+2×(4×50)+(115+200+115)+4×50,共分为5联,主桥为主跨200m的矮塔斜拉桥,采用挂篮悬浇施工;第二、三联引桥采用一套移动模架进行箱梁施工。
图1 深门特大桥整体图
第二、三联位于深门特大桥平面圆曲线及缓和曲线段,最小设计曲线半径为710m,纵向坡度2.8%。引桥现浇连续箱梁采用上、下行分离的两幅桥设计,单幅桥为单箱单室截面,标准跨径为50m,梁面宽11.75m,箱梁中心线处梁高3m,底板宽度6m,桥面采用单向坡,桥面横坡由顶板绕箱梁中心线旋转形成,底板保持水平。单跨最大浇筑方量为570方,采用C50海工混凝土。
2 工程技术难点
本工程具有技术难度大、施工控制难度大、箱梁施工外观要求高、安全风险高等特点。
施工技术难度大:箱梁最小曲线半径仅为710m,采用移动模架施工为国内罕见,可借鉴的先例较少;
箱梁施工外观要求高:仅为710m曲率半径,不能用传统的整跨箱梁以折代曲,否则会极大影响外观平顺度;另外平曲线导致的超高横坡变化,又导致腹板高度变化,进一步增加外观控制难度。
工程设计限制:双幅桥的净距仅为2m,移动模架开合前移会与已施工箱梁干扰;另外起始墩墩高不足,牛腿安装困难,终点墩采用整体式墩身,阻碍移动模架前移。
安全风险高:有别于我公司之前运用移动模架的其它项目,这次移动模架安拆均在水上施工,安拆施工风险高;工程所处位置为台风多发区域,抗台安全要
求高。
3 技术改装核心问题
要成功在超小半径箱梁上实施移动模架施工,需要解决2个核心问题需要突破:
(1)要解决小半径箱梁范围内移动模架的前移、合模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2)要解决弯梁的拟合性问题,需对模板系统进行特殊性设计。
经多次讨论,多轮方案论证,我部成功完成了移动模架一系列改装技术方案,并制定相关标准完成了改装施工,整个改装费用为300万元(含模板)。
到目前已经完成11跨施工,施工移机过程平稳、外观线型平顺美观。并且正常施工工期为20天,曲线段为22天,大大节约了工期。
4 移动模架改造方案
4.1 改造技术路线
移动模架是涉及重大危险源大型设备,对其的改造是系统性工程,环环相扣,考虑不足会对移动模架后续施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①移动模架的改造首先要满足超小半径前移的需要,即解决横移宽度不足、合模与前墩干涉的问题→②再解决由于工程结构设计本身的影响如起始墩高度不足、终点墩整体式墩身、双幅桥距离过近→③然后独立解决模板系统与弯梁设计的拟合度问题→④待所有的改装及新造构件确定后,进行结构受力计算,重心、纵向及横向抗倾覆安全系数的重新计算,并进行配重块的设计→⑤根据改造情况修订施工技术流程,并制定相应控制标准。
为保证改装施工校验复核符合要求,项目部又委托上海同新和武汉通联进行复核。
4.2 托架改装
由于墩身较矮,起始的6、7#及8#右幅墩身高度不足,不能直接利用原有托架进行安装。其中6#墩、7#墩需对牛腿进行改造,改造时保留原托架的上端梁结构,只对上端梁以下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制造。
4.3 折叠横梁及底模改装
通过对移动模架纵移工况模拟过孔,由于桥梁右转弯曲,移动模架底模、横梁受墩顶限制,移动模架左侧不能满足纵移要求。需采用折叠式底模、横梁,以
减少过孔时移动模架的横移量。
横梁水平方向折叠,底模板及框架通过液压油缸实现上下折叠,节省移动模架横向移动距离1.2米以满足施工要求。
4.4 模板系统改装
桥面超高设置随路线平面曲线半径变化,由于路线横坡和超高变化叠加影响作用,需对移动模架翼板和腹板进行设计,使模板系统能够随横坡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并能保证外观质量。
采用移动模架浇注50m曲线箱梁的墩号为6#—14#。横坡变化-4.00%~+2.00%。
将外模分为两部分:腹板和翼板部分以及底模部分,两者通过腹板基础段与底模的栓接成为一体。调整腹板基础段与底模的横向偏移,实现腹板及翼板的以折代曲。
预拱度通过横梁和底模间的支撑螺杆调整,侧模通过横向调节螺杆支撑在钢箱梁上,并与底模采用铰连接,在底模预设上拱度时,侧模相应随之变化,保证断面形状一致。断面尺寸通过侧模的支撑螺杆调整,侧模本身通过螺杆调节,保证线形,每段侧面模之间有柔性连接,使全长线形即可调又连贯。
由于模板实现曲线调整时,腹板及翼板两块模板是按纵向2.4m长度逐段折线调整,且腹板及翼板高度是竖直方向调整,导致箱梁平面和纵向截面的模板拼装不连续平顺。
(1)模板节段平面缺口
由于在平面逐段折线调整,腹板及翼板在平面出现节段之间的微小扇形空缺,如R725m段右幅箱梁右侧翼板最大间隙作图求算得9.6mm,为此需用木楔塞填并粘贴胶带。同时模板节段之间拧紧连接螺栓。
(2)模板节段竖向截面错台
本桥两墩之间砼箱梁横坡变化较大,由于腹板及翼板的竖向平移调整必将导致翼板不连续,节段间出现错台。考虑到箱梁横坡的变化,选取13#(-0.09%)—14#(+2%)墩跨间箱梁最大横坡差 ,作图求算得50m长翼板最大高差 ,则平均每块模板分担的高差为: 。
为此需要预先设置楔形调整垫板,采用可塑性强、宜拆除的石膏、水泥浆等材料封填。
5 移动模架作业流程图
图2 移动模架系统施工流程图
6 施工检查控制
由于移动模架改装部位较多,为确保整体使用安全,我部按照115%施工最大荷载进行荷载试验,并委托上海同新进行应力应变监控,实测结果满足现行规范及使用说明书要求。
改装根据新增的施工工序,项目部制定了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检查标准,重点检查影响外观的模板安装曲线位置及表面处理情况,另外针对移机前、移机过程中,以及浇筑过程中确保人员到位,检查到位,跟踪到位。
7 总结
7.1 技术创新领先
在国内可参照先例较少的情况下,对我公司自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攻克了超小半径移动模架施工的技术壁垒,成功完成了深门特大桥710m超小半径移动模架施工,并留有相当的余量,并可将此套模架应用进一步应用于600m半径箱梁,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
7.2 质量、安全优异
对海上移动模架安装、曲线段移机及模板系统等施工关键部位进行改装,对关键工序优化改进,移机过程平顺,各项检查控制合理到位,箱梁外观圆顺美观,经多次检查受到一致好评,是我项目将施工难点转换为施工亮点的又一典范。
7.3 工期、经济效益明显
对移动模架所进行的改造直接效果明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主要进行牛腿、底板框架及横联进行改装,改造位置少,改造工程量小。与新购机械相比节约资金约650万元。
尤其是曲线段弯梁的施工,增加了底板框架及横联折叠和调节外模线型等工序后,仅比直线段增加2天时间。这比蔡家嘉陵江大桥城市轻轨轨道桥单跨缩短时间近25天。说明我公司独立研究的超小半径弯梁移动模架施工技术,不仅攻克了施工技术难题,而且更加合理先进,工效显著,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