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烟台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1-07-15 来源:步旅网
2023烟台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2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

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 (1)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 ②反问 。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 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③借景抒情 ,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 ④借古讽今 ,作者对秦王朝 因奢侈、残暴而亡 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 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

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结合题意据此作答: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意思是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 ”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 ”,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

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 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在识诗句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注意进行对比阅读,找准异同点。

5.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6.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7.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

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8.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 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

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9. (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10.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⑴风飘絮;雨打萍

⑵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1.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2.(1)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13.(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14.(1)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2)“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15. (1)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16.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17.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8.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19.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20.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

析。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