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3-06-29
来源:步旅网
社会观察(责任编辑:骆正海J 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媒体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董书齐,谢振荣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媒体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校校园媒体作为校园文化传播建构的载体,长期以来在助力高校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高素质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 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利用新媒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的校园应用纷纷展开,拓 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研究新兴网络媒体,发挥其作用,努力担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媒体;高校文化建设;传统与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关于推 导向规范师生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净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推进大 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文化 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是大学之魂,特色校园文化是大学竞争力核心所在,是大学赖以生 2、校园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宣传教育和价值引导功能 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军,培育和发展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定》中指出: “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深入动员社会各界 而优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则依赖于高校校园媒体文化的建设。在深化高 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处于高速变动的社会大环境 校教育教学改革、塑造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 中,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大市场环境下的拜金主义、利 骨干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典型的知识青年群体文 己主义等负面思想无可避免地冲击着校园文化人,在这种情况下,校 化,高校媒体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 园媒体应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主线和核心理念,宣传社会主义先 设的主阵地。 进文化的精髓,为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校园氛围,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 营造一个洁净、积极的舆论环境,促进高校文化建设事业在正确的道 态。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 “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 路上稳步前行。 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 3、校园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骨干培育和人才储备功能 可以说是新媒体”。具体来说,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手 机报、手机或移动电视、网络等,甚至sns社区、博客也都可以算作 校园文化作为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各种思想观念、科 新媒体表现的形式。随着信息科学和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高速发 技新潮、文化热点、生活信念、行为方式等融合互渗到校园,对大学 展,校园媒体正在逐步走上多重技术手段并举的新媒体时代,由第四 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而 媒体一网络和第五媒体——手机引领新媒介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 精神文化的着力点则在于价值观的塑造,高校青年学生正是校园文化 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它们在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 价值体系的载体,通过校园媒体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可以使青 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意识习惯,塑造和 年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校园媒体 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 以其固有的思想政治宣传功能和传播编辑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学生媒介素养、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加强校园媒体之间的 的培育储备人才,使参与校媒编辑的学生能够经常在正确的思想舆论中 协作互动已然成为校园媒体进一步取得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的高校 受到熏陶,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加以升华印证,最终实现个人实践技能和 文化建设中,整合化、系统性、高效有序的高校校园媒体运作模式将 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新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的接棒者。 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研究新兴网络媒体,发挥其作用,努 二、新媒体时代的校媒发展现状—传统与新型并存 力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优秀文 高校校园媒体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组成,传统校园媒体时代由校 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应该勇于履行和承担 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形成三足鼎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 起新的功能和使命,积极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 代后,校园媒体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生自主创办的一些平面刊物或者 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宣传广播、校园电视这些形式上,新媒体时代的校媒文化所包含的内 校圈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 容要丰富得多,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一网络以其信息快 一、校园媒体是大学校园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所共同认可的新 捷、使用方便等特点被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可。同时,随着校园手机用 闻舆论工具,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和桥梁,这一特殊地位表 户的大量增加,手机网络以新兴校园媒体的姿态悄然形成,并迅速发 明,校园媒体在大学校园区域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高校校园文化是 展壮大,继网络之后引发了又一场校园媒体的革命,校园媒体“五足 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综合时代特点和现代管理思想, 鼎立”的局面正在形成。 由领导者所倡导、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学员共同实践形成的高校物质文 1、校园学生报刊。这种传统的校园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给高校文 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定时期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总 化建设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它作为学校党政机关报,是学校党政部门 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重要元素之 的喉舌、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学校教育的发声工具。但是,由于校报信 负担着传播校园文化、推进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为真 息量与关注视角较传统报纸狭窄,且出版周期较长,在很大程度上影 一,正实现高等院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 响了校园新闻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使校报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出 射源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现了疲软的迹象。 2、校园广播。是受众群体最为庞大的一种媒体,也是校园媒体中 1、校园媒体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舆论引导和实时监督功能 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传播速度快,新闻发布周期短的优势使其成为 马克思曾将媒体誉为人民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强大杠杆,可见媒 传统校媒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高校的校园广播适应时代的要求,逐 体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力之大。校园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 渐普及了无线调频数字信号广播系统,但由于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 具,在现今良莠不齐的社会大思潮中,一部分有悖于先进文化的社会 责任与义务模糊、缺少专业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校园广播多处 观念会反映到大学校园里来,影响到部分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 于离散状态。而随着第四代和第五代新兴媒体的广泛普及,校园广播 值观的大学生,为此,校园媒体应发挥其强大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 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 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复杂事物的识别、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政 3、校园电视。随着校园电视事业在校园媒体中出现,校媒的视觉 治理论素质。同时,针对高校内部师生共同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 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欢迎的校园媒体形式。但由于电 问题,校园媒体能够适时适当进行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以正确的舆论 视节目制作的复杂性,校园电视的自办节目往往周期不能确定,节目 一95— 社会观察(责任编辑:骆正海) 的形式也乏善可陈,多以谈话类和教育片为主,节目制作经费短缺又 致使高校校园电视的节目质量普遍偏低,电视媒体无法在在校媒文化 中充分展现其魅力。 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2、以高度的思想重视打造校园媒体,推进校媒领导方式革新 4、校园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 的校园媒体形式。校园网络改变了原有的校园媒体模式,具备随时更 新、流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在广大师生 中深受欢迎。但建立完善的网络站点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且校园网络的实用性、娱乐性与传播范围与传统网络存 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各校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上有参差不齐,校园网络 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范的体系架构。 5、校园手机。网络是第五代新兴媒体,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阅览自 己关注的消息与资讯,在新型校媒中显得最为快捷便利,因其出现较 晚,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运营体系,信息内容不能受到高校相 关管理部门的审核,因此无法保证信息的健康与安全,倘若不能合理 传媒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其运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 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要在高校中引起对校园媒体的高度聚焦,首先 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校园媒体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及 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只有领导重视,在人、财、 物上给予支持,适时加以指导,通过政策推动,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媒体 的价值。其次高校宣传部门要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仗,善于运用校园媒体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校园媒体还应积极与 社会接轨,在高校宣传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尝试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在保 证校园文化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吸引商业元素进入校园。市场化能够拓 宽校园媒体的资金来源,更好地提高校园媒体的硬件建设,促进校园媒 体的快速发展,使其J『顷利实现高校文化建设价值。 3、以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校园媒体,改革校园媒体运作方式 利用则潜藏着较大的危险。 笔者所在学校(江南大学)对“高校校园媒体使用比例和学生满 意度调查结果如下:在该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oo份,回收问 卷8560 ̄,回收率95.1%,其中有效问卷797份。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覆 盖面涵盖各个学院年级。以下为数据处理结果: 园报千U 髓21 园F-播 园电视 园网络 豳l手 L 图一高校校园媒体使用比倒田 图二大学生对校园媒体质量满意度调查 从图一可以看出,高校校园媒体中,校园报刊所占比例最大,是 学校师生了解校园新闻的首要途径。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其次,师生 对校园手机网络和校园电视的使用范围相对较低。从图二可以看出, 在对现有校园媒体质量满意度调查中,只有9%的大学生对现有校园媒 体的质量表示比较不满意,而很满意的人数占到38%,这充分说明现 有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模式极具借鉴意义。 高校校园媒体在全社会层面辐射面虽然不大,但足以影响一所高 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我们应当对高校传媒的改革与发展给予高度 重视。传统的校园媒体在新时期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急需有针对性 地进行改革,新型的校园媒体尚且稚嫩,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 进一步给以技术指导和完善组织管理。校园媒体目前属于非专业性质 的媒体类别,在设备、技术方面均落后于正规媒体,但从另一方面来 说,这也将会是校园媒体超越自我、追求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发挥新兴媒体优势。建设高校校田文化 1、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导校园媒体,坚持新型校园传媒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观念更加开放,高 校校园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社会大众媒体的强烈冲击,这就要 求高校校园媒体必须团结一致,精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确的舆论 导向,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信息化时代新型校园传媒观念的 灌溉,共同践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要 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实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放在首位,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并且矢志不渝朝这 以目标前行,才能使各校园媒体凝聚到一起,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一96一 目前各高校校园媒体的规章制度不尽相同,但都不免在内部规章 制度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宏观的、统领性的规章 制度缺失。比如,统领全校校媒组织章程等。二是内容不够健全。现 有的制度不能覆盖校园媒体运行中的各个方面,有些方面无章可循。 三是制度不配套。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或办法,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四是主体混乱,政出多门。 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媒往往自行其是,就同一事项作出不同的规定, 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因而由校方宣传部门的在宏观层面统筹全 局,在统领性纲程的指导下制定个校媒组织规章制度,把握实用性、 可行性原则,从制度层面改进校园媒体运作的散乱状态。 4、以新型的科技手段创新校园媒体,提升校媒队伍战斗能力 新媒体时代是人掌控科技的时代,掌握现代科技的娴熟程度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校园媒体的发展前景,此时精心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 业务精良的采编人员队伍,成为了当前校园媒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新型校园媒体应该把加强校媒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核心,加大对 校园编辑、撰稿人员、摄影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以社会正规媒体人 才培养模式为借鉴,提升专业素养。 在保证人才储备的同时,校园媒体的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引进先进 的设备仪器,提高校刊、校园网络等作品的质量。我们要清楚地认识 到,校园媒体的发展对设备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各个媒体的融合 加大了信息量,原先的模式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所以, 及时更新设备也是校媒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5、以宏观视野整合校园媒体,实现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 每一个媒体都有对自己的定位,即对自身传播的性质、任务、传 播对象的规定,校园媒体也不例外。我们通过高校媒体资源联动和整 合,实现资源共享,彼此互动,发挥协同效应,使媒体资源用途多样 化,采集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转换成适合不同媒体的需要,资源共 享,相得益彰,以达到多个媒体之间相互支援、相互造势从而增值的 目的。整合后各个媒体既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又交叉互补,弥补了各 自的不足和局限性,从而扩大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立体报道的 舆论合力。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展壮大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寻求自身最佳 发展道路之后,必定会对校园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有着强烈时代特征 的校园媒体的运作和管理不仅为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为参与校园媒体运作的学生、以及接受媒体作品的大学生受众提供 着丰富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为高校文化建设 提供了主要阵地。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它包含一 所学校师生认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 办学理念等。在新媒体视阈下,我们要与时俱进,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建设的内涵,使之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高校应紧跟 时代步伐,充分发挥校园媒体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 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高校文化 事业提供广阔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高校文化创 造活力持续进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最终到达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 局面。● (下 ̄g86g) 社会观察(责任编辑:骆正海) 人际传播,人们能更即时地感知更为丰富的非语言信息。然后,通过 这些信息,交流双方能即时定位彼此关系,从而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对 方所要表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曾被媒介所丢失的不可言传的情感内 容。无疑,在通过3G手机进行的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将会变 得更真挚紧密,更直接可靠。 此外,还需强调的是,3G的应用,对人际传播中意义模式认知 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媒介是身体的延伸”,麦克卢汉在抛出这个 著名论断时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一种媒介会真正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 分。我们可以说,3G实际上并不是改造了媒介,而是直接改造了人 的身体。人类好像经此而成为了“超人”,能不受限制地进行人际传 播。然后,在技术赋予人的超凡能力逐渐成为人们共识的时候,媒介 方显现它影响意义模式识别的能力。比如,在固定电话时代,被呼叫 人不能接电话会被认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也会自然将此类情 况归人“被呼叫人出门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听见”等意义模式 中;而即使在2G时代,我们通常也会比较自然将其归结于“手机没信 号、话费贵或者忘带手机”等意义中;但是,3G技术将这些常见“理 由”从技术上否定了,因而在3G时代此类情况就很难再被归人类似的 意义模式。 因此,在人们通过3G手机进行的人际传播中,意义模式的识别将 会摆脱一些既有的因素的影响,而更多集中于关系考虑的范围。这使 3G手机在人际传播中具有一种透明性。一方面,它就像玻璃一样, 信息在中间可以自由、完整的透过,而几乎不会产生“折射”和“屏 蔽”现象。另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3G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且 它给人一种错觉,让用户在使用中逐渐忽略了3G手机作为一种媒介的 存在,认为交流是直接、真实的。关系则在其中进一步显示了它的力 量。3G手机使人们在信息传播行动中更加注重“关系”,这一改变至 少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关系”对主体的束缚,使得 社会中微观的人际传播交流结构趋于稳固。而越是稳固的交流结构, 势必会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也就使得传播主体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与他人亲密度的提高,无疑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朋友多了, 路好走”正是对此的真实写照。于是,传播主体无论出于什么样的传 播动机,或者说无论他的传播行动是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必须考虑到 关系信息传播对人际间亲密度的影响。因此,单纯的人际传播难免不 会因为或多或少的利益诉求而带上些许目的理性的色彩。这样,在人 际传播中价值理性类型行动具有了向目的理性类型演变的趋势。这种 演变从理论上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可抗拒的,因为它主要由媒介 变迁导致,具有一定客观性。同时,这种演变也发生在其他非目的理 性类型中,甚至是在目的理l生类型本身中。那么,3G手机给人际传播 的目的理性化打开了一扇演变之门,无论是什么行动类型都可能由此 向目的理性过渡。 们都会选择更优越的媒介。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在实践中,特别是 在3G技术应用之初,人们选择人际传播媒介的考虑因素远比此复杂。 人际传播媒介的竞争力并不完全是来自它的业务功能,它还依赖于一 定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每一种人际传播媒介除信息传播外 还具有一定社会能力,它源于媒介自身的业务功能,是媒介在社会应 用中的整体呈现,是媒介作为被选择对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每一个 人际传播媒介所有的社会能力都将培养出独有的使用者的交流意识。 3G手机在应用之后,造成了传播主体交流意识的改变,这是对主体在 认知和行动方面的整体影响。 所以,当3G手机大规模使用之后,它势必会使各个社会群体的内 部联系更加频繁。于是,依托于3G手机的多种传播功能就在每一个群 体内部建立起一条快速、便捷、形式多样的信息扩散通道。从结果来 看,3G手机在每个群体内搭建起了一个有效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个公 共空间和目前被广泛看好的网络公共空间(BBS等)相比有着更多的 优势:在消息扩散方面,它更快速;在公共空间的参与性方面,它更 便捷;在消息的可信度和来源方面,它更真实可靠;在监管方面,它 采用纯粹的人际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政府部门的监管……。 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以3G手机为媒介来彼此联系,又依靠群体内成员 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协调沟通的秩序。于是,3C.-7z机提供了建立信息 流动空间的可能性,而传播主体间的交流关系则保障了此种作用模式 的有效,这恰是目前的网络公共空间比较难做到的。这样,它好像又 带上了点哈贝马斯的味道,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哈贝马斯曾论 述的公共领域的三个特质:其一是能形成一种独立于经济和国家的议 论空间;其二是能建立一种大众通过群体方式普遍参与的联系模式; 其三是这种议论空间将民众视为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基于此,我们 也就有理由说,3G手机可使一个群体内部联系更紧密,就意味着可能 会带来的另一个效果:使群体之间联系更紧密。因为在一些群体间是 存在交叉点的,比如某个人属于一个单位群体,可能还属于另一个协 会群体或者一个家庭群体。在“意见领袖”的作用下一些群体间无疑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且紧密的联系。于是,一条社会性的信息扩散通路 仿佛形成了。而个人则在这条通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不仅 是信息传播的具体承载者,更是群体传播的联结点。 基于以上这样一些认识,我们认为,在3G及其后,以手机为媒介 的人际传播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有更多值得期许的地方,更多符合 我们对传播愿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怡红:《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J】,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年第四期. 2-【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 社。1984.P49. 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媒介,3G手机不仅可以出色完成既有人 际传播媒介的所有功能,而且还拥有更多更强大的传播功能。因而, 当众多的人际传播媒介摆在面前供我们选择时,同等条件下,无疑我 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译,上 海:学林版社,1999.P141. (上接第96页) 参考文献 [8】江南大学:隶属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IT_程”和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综合性大学,多次举办大型校园传媒论坛,其主办的江南大学校刊在社 会上已经打造成了知名刊物,无论是校园传媒的规模还是发展的速度,该 学院在同类院校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选取该校作为个案研究对 象。 【1】参见薛波:《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载《人民 论坛》2012年第9期。 【2】参见李银:《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素质》,载《江苏高 校》2004年第6期,第109页。 [3】参见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 究》,载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2012—12—5。 【9]参见王爱萍:《论校园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载《陕 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2页。 作者简介 董书齐(1992一)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 业10级本科在读。 谢振荣(1956一)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4惨见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载《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8年第3期,第5O页。 [5】见前引,第50页。 【6】参见贾小桂:《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及其影响》,载《湖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35页。 【7]见前引,第51页。 一86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