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 1 , 周弼的诗的是 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 1 的心境。周诗写的是 2 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 明·范钦
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沂yí:超越极限。野寺:野外庙宇。菰蒲gū 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洞壑: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②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②霰(xiàn现):小雪粒。
(1)诗中用“野外”、“________”、“________”来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
(2)有人说,陶渊明的诗歌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请结合这首诗和他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⑥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②离梦:离人的梦。
(1)诗的首句中的“夜有霜”与下一句中的“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中的“杳”的理解。 10.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对“争”字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芙蓉国②,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
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野望 王籍 (乙)野望 翁卷 (丙)赠别 赵嘏(ji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一天秋色冷晴湾, 水边秋草暮萋萋,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无数峰峦远近间。 欲驻残阳恨马蹄。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闲来山上看野水, 曾是管弦同醉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声歌尽各东西。 甲诗是课内学过的,请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赏析方法阅读乙、丙首古诗,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翁卷和赵嘏各自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③棹(zhào):船桨。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7.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妇姑相唤浴蚕去”中“唤”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 “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2. (1)秋季;春季 (2)悲哀孤独;宁静专注
【解析】【分析】(1)依据“山果落”可知,《秋夜独坐》所写的是秋季;依据“春雪霁”可知,《夜深》所写的是春季。据此填写作答。
(2)《秋夜独坐》前两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后两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抒发了诗人悲哀孤独的心境。《夜深》前两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后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秋季;春季; ⑵悲哀孤独;宁静专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D
解析: (1)都是诗人的想象,表达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爱国情怀。
(2)雨有双关之意,既指自然界的雨,又指国家的危难,表现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解析】【分析】(1)“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忽然间听到风雨声掠过窗前,自己还把这风雨之声当成当年战场上的金戈铁马。“铁马冰河入梦来”写梦中情景, “犹作当时铁马看”写想象情景。
(2)“雨”,一指自然界的雨,二指国家的危难。
【点评】(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 赏析。【甲】诗李贺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 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 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 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 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故答案为:(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 【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 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 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
慨。【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墻压塌似的。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2)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 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乙】诗以“问”成诗: 第一个设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泛问,也是 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表现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急切的救国心愿。第二个“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 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5. (1)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2)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解析】【分析】(1)诗歌运用“澄波”“画舸”“野寺轻鸥”“人家细雨”“菰蒲”“洞壑”等意象,勾勒了作者泛游东钱湖时所看到的幽静、澄澈、空明、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之情。诗的末联“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化用了《桃花源记》所创造的意境。
(2)这首诗叙写了作者泛游东钱湖时所看到的幽静、澄澈、空明、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湖光水色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借“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也委婉含蓄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⑵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考生要理解诗歌的意象,从意象中得出答案。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情感的考查。做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要依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6.C
解析: (1)抗金前线;苏秦 (2)C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联系陆游的时代背景,陆游生活的南宋,国力衰落,被金国压制,无力收回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此作答。
(2) “关河梦断何处”意思是“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表达的是作者当年收复失地的梦想,故选C。 故答案为:⑴抗金前线;苏秦 ⑵C
【点评】⑴诗歌中涉及的典故、特殊用语要知道具体指什么。⑵要从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看遣词造句的特点(通俗、平易、简练、明快、朴素等),看画面色调(清新、华丽、雄浑等),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7. (1)穷巷;荆扉(虚室)
(2)《饮酒》中所见的南山美好的晚景,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表达了作者厌倦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情感。这首《归园田居》中幽深的小巷,甜美的乡村,有的只是淳朴美好,和谐自然,借乡村清贫来显示自己抱贫守志之心和对权诈虚伪的厌弃。两首诗都是借田园风光来寄托胸中之“意”。
【解析】【分析】(1)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据此用原词作答。
(2)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饮酒》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据此作答,做到原诗与自己的理解结合,语言简洁连贯,表意明确。 故答案为:⑴ 穷巷;荆扉(虚室)
⑵ 《饮酒》中所见的南山美好的晚景,显出不可名状的美,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表达了作者厌倦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情感。这首《归园田居》中幽深的小巷,甜美的乡村,有的只是淳朴美好,和谐自然,借乡村清贫来显示自己抱贫守志之心和对权诈虚伪的厌弃。两首诗都是借田园风光来寄托胸中之“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了解人物的生活情趣、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结合诗句中的意象和表情达意的句子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8. 《雁门太守行》主要写“将士陷敌”,士兵怀有报国死志,尤其是尾联提到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才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流露出诗人及将士们不惧危难、投身以报的积极情志;《野歌》的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则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随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智不得伸展,但心智不可沉沦,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解析】【分析】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雁门太守行》中,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点明诗歌主旨。《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结合注释,可知《野歌》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的内心抒怀,“喷”字写出了诗人面对不公的愤激之情。面对落第,面对人生的失意,不能“心穷”,更不能沉沦。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故答案为:《雁门太守行》主要写“将士陷敌”,士兵怀有报国死志,尤其是尾联提到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才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流露出诗人及将士们不惧危难、投身以报的积极情志;《野歌》的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则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随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智不得伸展,但心智不可沉沦,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 (1)月寒;寒冷
(2)“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如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全诗内容: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夜有霜”照应第二句“月寒”,表现时节的寒冷。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遣词的赏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杳”字状写出相隔相离无有穷期,足见诗人与友人离别的苦痛。表达了诗人薛涛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⑴月寒;寒冷;
⑵“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如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
了思念之深。(“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这时节相送,“有霜、月寒”相呼应,点明寒冷的天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遣词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展开联想把“杳”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解释意思:“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赏析效果: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10. (1)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1. (1)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解析】【分析】(1)颔联诗意为“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本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全诗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松柏的坚贞。
(2)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赠从弟三首》,就带有这样的气骨。诗中运用比兴之法,分咏苹藻、松柏、凤凰三物,以其高洁、坚贞的品性、远大的胸怀、抱负,激励堂弟,亦以自勉。在古人赠答之作中,堪称创格。选诗是第二首,本诗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明了心志。这里的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故答案为:⑴ 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⑵ 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和情操,以此自勉,也勉励从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诗歌的内容,理解诗
句的含义,注意对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了解诗人,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主旨,要综合的去感悟、理解。 12. (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13. (1)喜悦(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行不足
(2)“争”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14. (1);千家
(2)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15. (二)《野望》中“闲来山上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中的“闲”表现出诗人赏景的闲适,“忽”表现出诗人乍见水中美景的喜悦;
(三)《赠别》中“欲驻残阳恨马蹄”中的“恨”写出诗人无法阻止与朋友分离时的悲伤难过。(结合诗中其它句子言之有理即可) 16.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17.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8. (1)召唤;呼唤
(2)宁静幽美(自然惬意静谧)。
(3)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反衬人们“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19. (1)清幽、寂静
(2)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时间是:夜晚。天气:刚下过一场雨,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耀着大地。此时周围一片清幽、寂静,此时诗人柱杖散步,拐杖铿然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2)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个澄明的境界。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此题可从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诗人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
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清幽、寂静
⑵ 形象的描述出了月光的澄澈与拐杖著地声音的明晰(或作者运用视角写月光澄澈、野人行走和路面崎岖状况,再用听觉写拐杖著地声音),视听结合营造东坡路头的宁静与道路不平坦的环境恶劣,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享受宁静、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乐观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0. (1)色彩艳丽,开得旺盛。
(2)借无名分却因自身艳丽引来众人仰慕的山花,比喻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具有不炫耀,注重蕴积品性的人赞美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