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7.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 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6分)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④,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刚、刚才。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4.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问题
【甲】 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 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阅读【甲】【乙】两首诗,关注诗人所望的景物,根据要求答题。 (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___望【乙】________望
(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16.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 (1)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
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 ②反问 。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 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③借景抒情 ,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 ④借古讽今 ,作者对秦王朝 因奢侈、残暴而亡 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 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
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3. (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 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 “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 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 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4. (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
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5.B
解析: (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6.C
解析: (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理解有误。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理解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再确定赏析的角度。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2.写法,对比。3.句式特点。示例一:关键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示例二:对比的写法。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示例三:句式特点。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注意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进行赏析。
7.A
解析: (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惶恐;零丁
(2)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解析】【分析】(1)《行路难》运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他们都曾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过零丁洋》中,颈联的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营可叹我孤苦零丁。句中“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2)A句:此句诗表达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
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的自信豪迈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面对困难我也不会轻言放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会取得成功。B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作者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文天祥也确实如他所言,永垂史册,彪炳千秋。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有骨气的文人的“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故答案为:(1)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2、惶恐3、零丁
(2) 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点评】(1)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2)回答启示类的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8. 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风格的鉴赏能力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分析作答即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体现了诗词的风趣幽默。“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诗歌的鉴赏要结合相应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句子,结合相应的遣词去体会和分析。理解感悟,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阐述。
9. (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
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10. (1)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分析,从“霜落”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连绵起伏的山,蜿蜒幽深的小路,霜雪融落,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笨熊,悠闲地喝着小溪水的鹿儿,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把这些景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2)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巧妙地运用
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诗歌中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一边走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故答案为:⑴ 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⑵ 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移步换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11. (1)莫听 何妨 谁怕
(2)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向苏轼一样保持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12.(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1)漏断;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4.(1)晚;晓
(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岀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15.【示例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2】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3】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4】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16.示例一:“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
17.D
解析: (1)D
(2)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18.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19. 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0.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根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得第一个情景:风雨中吟啸徐行。根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可得第二个情景:风雨后斜照相迎。
(2)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本词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作者于风雨中缓步徐行,天气放晴,面对夕阳斜照,作者心中淡然,不因遇雨而忧虑,也不因天睛而喜悦。从作者这种淡然的心境里可以感知其生活态度,生活中也难免有风雨,有高低起伏,此时应向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一样泰然处之。一位胸襟旷达,随遇而安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⑴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⑵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点评】⑴内容的理解概括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和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