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朔州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0-01-04 来源:步旅网
2023朔州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

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6.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7.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D 解析:(1)D

(2)【示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2.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 (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 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 “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 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 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4.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错误,“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是刘备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故答案为:(1)C;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5.C

解析: (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解析】【分析】⑴C.\"青衫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难觅知音的苦闷心情。理解有误。故选C。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先理解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再确定赏析的角度。1.解析关键词列\"与烈\"。2.写法,对比。3.句式特点。示例一:关键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音韵和谐。示例二:对比的写法。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示例三:句式特点。短句,节奏明快,读起来气势高昂,表现了词人的豪迈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对诗句语言特点的把握,注意选取好赏析的角度进行赏析。

6.C

解析: (1)C

(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示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解析】【分析】⑴C.“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曲解诗意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故选C。

⑵ “浩荡\"本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离愁本为无形之物,用”浩荡形容,则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离愁之多之深。“白日斜”是白日西斜之意,点染出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情景,联系作者辞官出京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浩荡离愁。

⑶本题考查古诗积累,类试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如: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故答案为:⑴C

⑵ 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⑶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注意题干的要求。

7.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蘸”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如锦,且花团繁多的特点,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⑵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语境,揣摩诗人的情感走向。原本因春雨水涨,桥断,人不能渡的状况,诗人正惆怅无奈之际,竟然有小舟从柳阴下划来,增添了意外之喜。诗人游春的兴致更加高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⑵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⑵

8. (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 “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⑵ 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 地写出了, 表现了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9.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

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10. (1)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分析,从“霜落”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连绵起伏的山,蜿蜒幽深的小路,霜雪融落,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笨熊,悠闲地喝着小溪水的鹿儿,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把这些景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2)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诗歌中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一边走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故答案为:⑴ 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⑵ 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移步换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11.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2.(1)“衡阳雁去”“霜满地”

(2)饮一杯浊酒遥寄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13.(1)漏断;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4.(1)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2)“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15.【示例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示例2】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示例3】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示例4】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16. (1)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

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17.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8. (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2)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19.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20.A

解析: (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解析】【分析】(1)A.错误,此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故选A。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几句大意是:千古以来这里经历过多少兴亡事变?岁月漫长,往事悠悠,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长江,依旧滚滚东流。

①从修辞角度来看,运用设问句式,“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回答,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感慨。

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思绪和感慨比作不息的长江水,引发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又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对历史兴衰变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③从词语运用角度来看,“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④从词句的意境角度来看,“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 ⑴A

⑵ 【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