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崂山道士导学案

2024-06-03 来源:步旅网
 《劳山道士》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记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及一些重要字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3、能说出故事情节及人物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人物形象及其启发意义

3、作品的寓意与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劳山 现写成崂山,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 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 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 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1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行七( ) 负笈( ) 稽首( ) 采樵( ) 分赉( ) 霓裳( ) 逡巡( ) 揶揄(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二、合作探究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 : (第 自然段) 发展: (第 自然段) 再发展: (第 自然段) 高潮结局:(第 自然段)

(提示: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朗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1)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2)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3)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结果如何?

3.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2

4、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5.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6.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课堂展示与讲解

1.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2.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教师在讲解补充时请作好笔记哦!

四、课堂达标 1.《劳山道士》 的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 字 , 又字 , 别号 。本文选自《 》 。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王俱与稽首( ) 分赉诸徒( ) 肴( ) 逡巡( ) 自诩遇仙( ) 蓦然而踣( )

3.解释加点词语

(1)叩而与语( ) (2)薄暮毕集( ) (3)光鉴毫芒( ) (4)分赉诸徒(5)未谙此苦( ) (6)蓦然而踣( ) (7)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 (8)阴有归志( )

4.翻译下列句子。

(1)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2)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3)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4)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4.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请你用精练的语言写在下面。 明线: 暗线:

5.本文的题目为《崂山道士》 ,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道士吗?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 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

五、学后反思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