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2022-03-11 来源:步旅网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第1课时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蜡炬(jù) 放号(háo) ..躯体(qū) .B.溃脓(kuì) .烧沸(fèi) .C.脂肪(zhǐ) .匠人(jiàng) .D.消弭(mǐ) .慰藉(jiè) .答案D 解析A项,“酣”应读“hān”;B项,“溃”应读“huì”;C项,“脂”应读“zhī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B.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C.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D.电影中韦一航在雨中哭诉的那番话,不知惹哭了多少人。韦一航的孤僻,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感同身...受。 .答案A 解析A项,津津乐道:饶有兴趣地谈论。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停”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么多若许努力,终于赢得了一句评语:一多是“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的“唯一成功者”。 B.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C.《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李焕英的女儿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健康快乐,而这一点在电影当中也有所体现。

酣畅淋漓(hàn) .

号令(hào) .

按捺不住(nà) .号叫(háo) .

熏陶渐染(jiān) .号角(hào) .

一哄而散(hòng) .

( )

D.最近几日,雾霾天气再现华北地区,有专家透露,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即将从我国北方入境,这或许有助于雾霾浓度的扩散。 答案C 解析A项,成分赘余,“这么多”与“若许”重复。B项,表意不明,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不妥当,不明确。D项,搭配不当,“雾霾浓度”与“扩散”不搭配。 4.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郭沫若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C.诗人闻一多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答案D 解析应该是“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齐溪镇夜雨

马 叙

这是一个小旅馆的雨夜。 齐溪镇的夜雨与天下所有的夜雨一样

从天上落下,落到地上,流走。

所有的雨水,看不到,只听到。

直到乱了听觉。

乱了的听觉,终于被连绵夜雨按住 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

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够乱糟糟 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

以前的夜我基本睡得很好

只有今夜,齐溪镇的雨声,这个庞大雨夜的 一滴清晰的滴雨声,让我感慨半世人生。

我有睡不着的理由

齐溪镇之夜,四周大山耸立 它们沉默地保护一滴雨声的到来 也保护我这个陌生人的一夜未眠

5.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小旅馆的雨夜,点出了诗人的境况,他旅行在外,使得这个雨夜更有其深刻的意味。 B.第二节,诗人从听觉混乱到清晰地听到一滴雨的声音,实际上指的是诗人内心从纷乱到宁静的过程。

C.第三节,诗人说生活被一声“嘘声”理顺,指的是这一滴雨声,仿佛是它用这一声清晰的声音安抚“我”,使“我”得以宁静。

D.第四节,“以前的夜我基本睡得很好”,而这个齐溪镇雨夜,诗人却感慨半生,暗示了这个雨夜给诗人带来的满是烦扰与感伤。 答案D 解析D项,“暗示了这个雨夜给诗人带来的满是烦扰与感伤”错误。从“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够乱糟糟/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可以看出雨声给予了诗人宁静,结尾处说齐溪镇之夜“也保护我这个陌生人的一夜未眠”,可以看出对于“一夜未眠”诗人恰恰是珍惜的。正是这一夜,给予了诗人这样的一夜未眠,使得他难得地从乱糟糟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倾听到了内心的真实声音。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雨和夜拟人化了,雨和夜仿佛跟诗人交流对话;诗人通过雨和夜,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

B.诗歌语言优美却不避口语,直白之中又带着含蓄,潜藏在诗人内心中的情感总是在说与不说之间,因而张力十足。

C.诗歌开篇从小旅馆写起,这个小旅馆也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因而诗歌所描绘的空间狭小逼仄,处处透着压抑感。

D.全诗都围绕“齐溪镇夜雨”来写,这既是诗人所处的环境,同时是承载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的情感在其中流动而变化着。 答案C 解析C项,“因而诗歌所描绘的空间狭小逼仄,处处透着压抑感”错误。诗歌虽然从小旅馆写起,但是,开篇就说“齐溪镇的夜雨与天下所有的夜雨一样/从天上落下,落到地上,流走”,可见这里有天、地、远方的广阔空间。并且结尾处“齐溪镇之夜,四周大山耸立”,也将空间从小旅馆拉到了更广阔的境界之中,因而诗人的心并未困在小小旅馆之中,恰恰是走向了深广的世界,因而,诗歌并未处处透着压抑感,反而给予人宁静与超脱之感。

7.“它们沉默地保护一滴雨声的到来/也保护我这个陌生人的一夜未眠”,请分析“保护”一词中的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①齐溪镇的夜晚摆脱了白日的喧嚣嘈杂,因为它的宁静,使得这滴雨声能够被“我”听到。②也因为是这样一个夜晚,“我”听到雨声,摆脱了白日的繁杂,夜的宁静与黑暗,像是一层保护色,使“我”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尽情沉溺。③“保护”这个词,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感激之情。 解析理解“保护”的内涵,应结合“沉默”“齐溪镇之夜,四周大山耸立”分析,它的宁静,使得这滴雨声能够被“我”听到;结合“乱了的听觉,终于被连绵夜雨按住/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就如我的

生活,一直以来够乱糟糟/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分析,夜的宁静与黑暗,像是一层保护色,使“我”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既“保护”了我听到雨声,也“保护”我从雨声中理清了自己,走出繁杂的内心,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夜晚的感激之情。

8.在这首诗中,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①诗人一开始心情是纷乱繁杂的,从“乱了听觉”以及“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够乱糟糟”都可以看出来。②慢慢地,诗人的心情平静下来,变得安静。从“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可以看出来。③诗人最后内心深沉复杂,感慨诸多,却又有释然与洒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从“让我感慨半世人生”“我有睡不着的理由”可以看出来。 解析结合“直到乱了听觉/乱了的听觉,终于被连绵夜雨按住/就如我的生活,一直以来够乱糟糟”分析,一开始诗人心情是乱糟糟的。结合“直到被一声嘘声突然理顺”“渐渐地,听到了一滴,雨的清晰的声音”分析,在雨声中,诗人的内心趋于平静。结合“让我感慨半世人生”“我有睡不着的理由”“它们沉默地保护一滴雨声的到来”等分析,内心平静之后,由雨声引发“我”的感慨,“我”的内心深沉复杂,却又有释然与洒脱。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

B.“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坦然,把祖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 C.“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 D.“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意象写出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属于过度解读,此处只有对新生中国的憧憬。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更简洁,富有冲击力。 B.“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 C.“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地看地图的行为。 D.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该语调低沉,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 答案B 解析B项,“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分析错误,这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想象与现实。 11.诗中作者说“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②“纵容”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写出了想象中祖国的温暖与舒适。③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

解析“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从内容上说,诗人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从修辞手法上说,“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纵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则写出了想象中祖国的温暖与舒适;从情感上看,这句话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其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

12.想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该诗的想象是超现实的。请结合诗句的相关内容,从修辞、内容两方面说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样做到超现实的。

参考答案修辞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例如“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睡整张大陆”是夸张,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是比喻。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

解析诗歌的前8行是想象部分,作者用“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用夸张的手法说“睡整张大陆”,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诗人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其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在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象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发出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就是平时看上去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研究发现,( )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木薯

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附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增强花生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或产量。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释放化学物质,相邻植物可以进行对外交流。 B.相邻植物进行对外交流,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 C.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D.相邻植物进行对外交流,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可以做到。 答案C 解析根据括号后的“这种……对外交流”可知,所填句子最后应落在“对外交流”上,由此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主语“相邻植物”放在句首,整个句子陈述的对象清晰明了,“相邻植物可以通过……进行对外交流”语意顺畅,故正确答案为C项。

14.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答案D 解析D项和原文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1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参考答案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对”;二是“增强……吸收率”搭配不当,可将“增强”改为“提高”;三是关联词使用不当,以致逻辑出现错误,应将“或”改为“和”。

1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仿照其内容和形式(形式基本一致),再续写一节。

祝 福 当一颗种子发芽的时候

别忘了

你周围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在你成长的路上 学会悄悄将她们珍藏

答案示例当一棵树结果的时候/别忘了/春夏秋冬的雨日霜雪/在你蓬勃向上时/学会静静地驻足回望 解析续写时应关注其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在形式上,注意所写小诗与所给的诗歌基本一致;在内容上,结合小诗标题及诗句的内容来看,主题为“祝福、感恩”。同时语言应贴切优美,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

① 。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你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② ,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你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③ 。

参考答案①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 ②就会泄露许多个人信息 ③切莫轻易去扫

解析①处,由前文“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及后文“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可知,此处是强调扫码也会带来风险。②处,根据前文的关联词“只要”可知,此处应有关联词“就”与之呼应;再结合后文“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可知,此处是强调扫码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③处,应填写一个总结性的语句,由前句的“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可推知,此处是强调不要轻易去扫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