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2023-09-13 来源:步旅网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

中语文必修上册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2.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

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呼喊和喊叫。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丙】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 ① ,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丁】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 ② 。 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三、语言表达

7.阅读《郭沫若散文·重庆值得留恋》节选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在重庆足足呆了六年半,差不多天天都在诅咒重庆,人人都在诅咒重庆,到了今天好些人要离开重庆了,重庆似乎又值得留恋起来。 我们诅咒重庆的炎热,重庆没有春天,雾季一过便是火热地狱。热,热,热,似乎超过了热带地方的热。头被热得发昏了,脑浆似乎都在沸腾。真的吗?真有那样厉害吗?为什么不曾听说有人热死?过细想起来,这重庆的大陆性的炎热,实是热得干脆,一点都不讲价钱,说热就是热。这倒是反市侩主义的重庆精神,应该以百分之百的热诚来加以赞扬的。

选文中划线句子若改成“重庆没有春天,雾季一过便是热,热得受不了,但其实也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听说有人热死”,虽显得简洁,但没有原句效果好,请简要分析理由。

8.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

2020年11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1场开幕式、1场闭幕式,N是11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9.某重点中学校报《四月风》有一个读书栏目《好书推荐》,请你在下面的书目中选取一本进行推荐,写一段该书的推荐语。不超过

150字。

《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傅雷家书》《女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繁星·春水》 四、小阅读-课内

10.下列选项中,对所学诗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中上阕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B.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致云雀》运用象征手法,热情地赞美云雀,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五四”精神。

D.《红烛》化用“蜡矩\"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五、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霁月 郭沫若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 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 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 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 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 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描写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情景:幽光清淡,森林寥寂,海岸沉默,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B.第二节写白杨行道在“我\"面前导引,浮动的暗香跟他亲吻,这时,诗人完全被自然吸引住了。

C.“我身上觉着轻寒”写诗人对霁月的感受,“请借件缟素的衣

裳给我\"是诗人对霁月的请求。

D.“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是写诗人对霁月的不理不睬感到不满。

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细腻,为下文的“导引”做铺垫。

B.诗歌借助拟人的手法,诗人与自然通篇互动,有助于诗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C.诗歌描写细腻,堪称清新、秀丽,体现了温柔含蓄的风格,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不失其浪漫主义的风格。

D.诗歌四节的安排颇具逻辑性,前两节主要写诗人对于美景的欣赏,后两节写诗人和美景的交融与互动。

15.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评《霁月》诗“反映心灵对自然美的契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16.诗人精心采撷了一系列意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

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7.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C.《冬(之一)》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1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19.《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节选)

20.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联结北冰洋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呼喊,也是时代号角。

D.“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1.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读起来连贯、上口,形成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C.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诗人歌颂红烛奉献的精神,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2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3.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24.“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25.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分析。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的木板中”凸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6. 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 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7.①用词上,连用三个“热\"起强调作用,写出了热的程度。②句式上,连续问句的使用,起到强调作用,强调其实重庆热得干脆。③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用“地狱”“脑浆沸腾\"等词,形象生动地说明重庆的炎热。

8.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9.我推荐《傅雷家书》。本书主要收集了傅雷写给在国外求学的儿子傅聪的书信。这些书信谈及文学、艺术、人生等很多问题,能够给人启迪。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该书感情纯真、质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读之令人动容。 10.C

11.A 12.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

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13.D 14.B 15.郭沫若的《霁月》反映了诗人的欢乐心情与美丽自然的高度契合。前两节写诗人向情景的投入,后两节写诗人和情景的契合。自然景象和“我\"的高度融合使自然拟人化了,诗人不仅和明月交谈,和银海唱和,还要他们给自己温暖,使内在的生命之流与外在的万有生命成为一体,这种浑然一体的化境令人向往。 16.本诗的诗境由一系列意象构成,这些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系统,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既是动态的,又是特定的。首先,是动态的。幽光浸洗的森林,是说黄昏时分的新雨已停而残留着点滴,月光照着,才闪着幽光;白杨行道坦坦导引着人前行;暗香在一阵阵亲吻。同时又是特定的。这样一个森林寂寥、暗香浮动、月光闪烁、波音幽渺的大自然,只是诗人无意间遇到的,是不可重复的,诗人捕捉到并亲自感受它,又有序化地将其组合成一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具有独创的审美意义的美的形式,促进了抒情意向的完满表达。

17.B 18.①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故“红烛”比“白烛\"更好。②象征的表现手法。 19.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20.C 21.D

22.D 23.B 24.①“水瓶\"和“井”室而常满,刘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25.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宫,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