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一、字音
脂膏(zhī gāo)慰藉(jiè)彷徨(páng huáng)石砾(lì)嚣鸣(xiāo)铆钉(mǎo dīng)揳入(xiē)罅隙(xià)锈蚀(shí)雕琢(diāo zhuó)晨曦(xī)婉转(wǎn zhuǎn)霓虹(ní)荫蔽(yīn)醇酒(chún)迸涌(bèng)摈弃(bìn)炽热(chì)
二、词语
脂膏:①脂肪;②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 慰藉:安慰。 罅隙:缝隙。
锈蚀:(金属)因生锈而腐蚀。
雕琢:①雕刻(玉石);②过分地修饰(文字)。
沐浴:①洗澡;②借指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荫蔽: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摈弃:抛弃。
炽热:①温度高,极热;②形容感情非常热烈。
酣畅淋漓: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表达充分透彻。也形容极其畅快。 霞蔚云蒸:形容气象绚丽多彩。也形容事物蓬勃兴起。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三、词义辨析
1.彷徨·徘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相同点】都有“来回走动”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或引申为“逗留”,或引申为“犹豫不决”,或引申为“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不同点】“徘徊”是中性词,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本义居多,用比喻义则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例句】①进步的作家不再彷徨歧路了。②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
2.婉转·宛转
婉转:①(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②(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也作宛转。
宛转:①辗转;②同“婉转”。
【相同点】作形容词使用时,两词可以通用。
【不同点】“宛转”可作动词使用,意思是“辗转”,而“婉转”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①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曹雪芹《红楼梦》)②一条小路宛转石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作家作品
中国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等,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重要经历: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大量古典文学作品。13岁以后,入新式学校,受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影响,多次参加学生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后弃医从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进入诗歌创作爆发期。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1924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旅居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1937年,只身回国,文化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主席等职,主政科教。
代表作:诗歌《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天上的街市》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影响:在中国新诗史上,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面貌,对新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文题解说
“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号”在这里读“háo”,指“呼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放声呼喊;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三、背景资料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白话文,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经过这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
的精神鼓舞。同时,他还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诗歌创作
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1919年9、10月间,他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于是写下这首诗歌。 四、知识链接
1.新诗
“五四”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使用白话语言和新式标点的新体诗歌(包括自由诗、格律诗)。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而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而不尚典雅雕琢,真切地表现出现代人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最初一些新诗作者曾借鉴西方诗歌的格律形式与日本俳句小诗的形式,20世纪20年代后有些诗人还吸取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民歌的一些艺术手法,对新形式、新格律的创造作了探索。代表性的诗人有郭沫若、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等。
2.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自由诗体最初源自欧洲,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体诗的创始者。自由体诗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它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的起伏变化来安排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的节奏韵律。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是中国自由体诗的代表诗集。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人的提倡,自由体诗得到极大的繁荣。
红 烛
一、作者专栏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重要经历:1912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1928年参加新月社,闻立鹏《红烛颂》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新诗,后主要从事《楚辞》《诗经》等的学术研究。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代表作:《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诗篇。
成就:新月派代表诗人。在内容上,其诗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形式上,主张新诗格律化,即“戴着镣铐跳舞”,追求“三美”-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辞藻富有色彩和画面感)和建筑美(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当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进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一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三、知识链接
1.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的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2.新格律体诗
中国新诗诞生之初,即分化为自由体诗和新格律体诗两种形式。新格律体诗是“新月诗派”在20世纪20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格律化,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理论和
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史称“新格律诗派”。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一、作者专栏
行吟在青海高原上的屈原——昌耀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入河北省荣军学校。1955年赴青海,在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
二、背景资料
1956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于1962年。此时的昌耀正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在距峨堡镇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充满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这首诗是诗人生命处于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
三、知识链接
昌耀体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的
致云雀
一、作者专栏
诗人中的诗人——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诗风自由不羁,惯用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他热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改革。其优秀的诗歌作品有富有哲理性的《仙后麦布》,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暴政的行列》,表现革命
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自由颂》,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二、背景资料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是好景不长,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之后又爆发了一系列战争,使得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借他的文学作品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极度渴望。
据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雪菜曾说:“一首伟大的诗,是一个源泉,永远泛溢着智慧和快感的流水。”《致云雀》在充分体现雪莱诗论精神的同时,几乎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三、知识链接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它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
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课堂导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任务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活动1】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活动2】读完这首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提示】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任务二:在读文章,思考探究。
【活动1】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
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活动2】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问题: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提示】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三、三读文章,体味升华
【活动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景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有着超乎寻常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活动2】如何理解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
【提示】
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涛、海的狂潮,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而诗人所着力赞颂的“力”,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红 烛
【活动1】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红烛》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活动2】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提示】
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活动3】阅读诗歌第一节,体会红烛的象征意义。
【提示】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爱国情感的热烈与诚挚。由此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
【活动4】《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感起伏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提示】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诗人的情感变化可以简要概括为
“四扬三抑”:赞叹红烛的“红”,此为“扬”;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此为“抑”;振奋于红烛的能量,此为“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此为“抑”;劝慰红烛实现自己的价值,此为“扬”;最后掂量“灰心流泪”与“创造光明”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是昂扬向上的。
【活动4】如何理解《红烛》中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提示】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
【活动一】品读诗歌,试分析诗歌中“雄鹰”“雪豹”“蜘蛛”等意象的含意和作用。 【提示】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忍,是英雄和强者,给人以奋进的力量。“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
【活动二】阅读这首诗歌,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提示】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至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的一次新生。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
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致云雀
【活动一】诗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
【提示】
(1)欢乐。《致云雀》是一曲欢乐的颂歌,诗中到处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欢乐。“欢乐的精灵”是诗人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的总的评价和赞美,而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这份欢乐和欣喜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2)自由。自由翱翔:诗歌第2节“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第3节“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明光飞行”等内容描写了云雀凌空直上,驰往碧霄,不受拘束的情景。自在欢唱:如果说飞翔让我们一睹云雀“形”的自由,那么当它打开喉咙、放声歌唱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的逍遥。
【活动二】《致云雀》是一首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
《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先急后缓,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比较研读】 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方面有何异同? (通过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 提示: 课文 《沁园春•长沙》 朗读节奏与情感 朗读情感豪迈、昂扬与奋进 意象 多组多个意象: 寓意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独立(人)、万山、东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层林、漫江、百舸、天下的凌云壮志
鹰、鱼、浪、飞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呼唤、自由宏阔、雄起奔放的情感 有浓重的浪漫《红烛》 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情感丰富,情绪四扬三抑 用一组极具特色的意象营造凝重壮美的氛《峨日朵雪峰之侧》 气息浑厚雄壮 一组意象:太阳、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同时,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单个意象: 红烛(蜡炬) 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等 一组多个意象:巨人、白云、北冰洋、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 太平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