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文韬
来源:《财政监督》 2020年第2期
陈文韬
【摘 要】本文以2015-2018年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是否会产生显著影响,并从企业规模角度,研究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规模大的企业中效果更明显。本文的实证研究丰富了研究范围,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以期推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创新绩效。
【关键词】创新绩效 内部控制 企业规模 高新技术企业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重要变革期,正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此过程中,新产业、新发展模式是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新产业新发展模式均源自于创新,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储备,丰富“中国制造”内涵,加快“中国创造”步伐,为中国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特色的一类企业,山东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9.6%,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最先进的科技飞速发展,成为企业创新的领头羊。那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行为的绩效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为此,本文以2015-2018年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考虑不同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为了保护投资者,2002年美国国会和政府颁布了《萨班斯法案》,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公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至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体系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一词诞生于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产出,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价值。目前针对内部控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一是“内部控制促进论”,另一个是“内部控制悖论”。“内部控制促进论”的支持者认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约束股东的行为,实现资源资金的有效配置,有助于创新投入,加强创新活动的监督,提高创新绩效;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内部有效信息的传递,促进创新想法的生成,提高创新绩效。Simons(1995)认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合理地进行组织分工与规划,独立各部门职能,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完善公司创新制度,由此,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研发产出效率越高。“内部控制悖论”的支持者认为,过于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会束缚员工的行为,阻碍企业创新活动。Zhang(2007)在研究中说明,内部控制降低了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能力,会因实施创新计划可能导致收入报酬的降低而拒绝创新活动的投入,从而导致创新的下降。Ribstein(2002)在研究中说到,内部控制制度让员工有压迫感,束缚员工的行为,消灭员工的工作热情,更抑制员工的创新精神。
目前,学术界对于创新绩效的研究主要涉及创新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创新激励方面。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学者们多从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来探讨,比如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与创新绩效、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
Verona(1999)通过构建模型,以公司整体资源为切入点,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运用研发投入资金,提升产品创新效率,从而提升公司创新绩效。修浩鑫等(2018)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例,选取2012-2015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创新产出,提高创新绩效。Chan et. al.(2008)指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调节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冲突,减少管理者非理性决策。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制衡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的权力,避免由于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公司创新绩效。许瑜等(2017)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公司良好治理环境的创建,管理人员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李萍等(2015)用实证方法验证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RD投入。张娟等(2016)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内部控制对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企业整体业绩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带给公司的资金回报率。方红星等(2013)研究发现,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降低由于委托代理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产生。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又极不稳定的活动,很可能加大委托代理问题的严重性。经理人为了企业短期利益,创新活动在创新萌芽阶段就很可能被否决。那么为了避免由于委托代理而产生的问题,对所有者和经营者同时实施机制制约,可以有效缓解两者带来的冲突。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监督追求高额薪酬的经理人不会冒险追加创新活动的投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风险,提高创新绩效。另外,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间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规范管理制度,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并分析行业动态,捕捉创新点,并能够顺利接收创新人员对创新项目的反馈与进展,及时跟进调整方案,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创新绩效。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系统,明确创新活动各流程的分工,方便管理和控制;同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意味着一个企业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系统,保证人才晋升通道的顺畅,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出,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
假设1: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规模是一个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影响存在差异,影响着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首先,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规模大的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复杂,相比于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代理成本更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降低代理成本,同时促进信息的流通,提高创新绩效。其次,从一定程度上看,规模较大的公司,会拥有更雄厚的资本,以及愿意或者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的提供,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加强,资本的投入对于创新绩效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小规模企业一般成立时间不久,相比于大规模企业,更能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员工的创新行为加以束缚,阻碍创新活动的进行,
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敏感度较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2:
假设2:在规模大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大多是成立时间较短但盈利水平增长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科技人才,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发生。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内部控制体系相比于其他板块规模大的企业来说不够完善。所以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依据国泰安上市公司资质认定库,本文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以2015-2018年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与连续性,对数据进行了如下整理:(1)金融保险业财务报表要求与其他行业有区别,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将金融保险业剔除;(2)剔除内部控制指数为0和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数据;(3)剔除极端
值的企业数据。经过以上处理,最终获得355家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取得1060个样本观测值。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来源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使用EXCEl2007进行计算整理。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创新绩效RD。学者们对创新绩效的研究采用的指标很多,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创新产出代表创新绩效,包括专利数量、新产品数量;二是以企业RD投入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指标。相比之下,用RD代表企业创新绩效更具有连续性,更能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选取RD投入作为体现创新绩效的指标,并借鉴李瑛玫(2017)的做法,采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来衡量。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指数IC。目前国内研究学者最常采用衡量内部控制的量化指标是“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也称DIB指数。DIB指数全面性地对中国上市企业的内控水平及风险管理进行评估,能够比较综合客观地反映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因此,本文采用DIB指数来作为衡量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的指标,由于指数数额偏大,选取DIB指数的自然对数来代表企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SIZE。公司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能够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持创新,不同规模的企业,创新绩效对内部控制的敏感度是有差异的。本文选取企业总资产指标来代表企业规模的大小,由于总资产数额比较大,对总资产取自然对数来表示企业规模。
(2)资产收益率ROA。创新绩效反映的是无形资产的产出,是资产的一部分,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企业绩效对企业的利润水平有很大影响,而资产收益率可以很客观地衡量创新绩效对净利润的贡献。
(3)资产负债率LEV。不同的偿债能力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及创新产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创新活动周期长风险大,负债率高的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大,企业创新投入就会受到负债率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代表企业偿债能力。
(4)管理层持股比例MS。管理层参与管理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对创新活动政策有绝对的决定权,所以,管理层持股比例影响着企业创新绩效。
本文使用的相关变量及其定义解释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假设1,构建模型如下:
RD=α+β1IC+β2SIZE+β3ROA+β4LEV+β5MS+δ
系数β2代表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敏感性,当β2>0时,则说 明企业内部控制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表2是所有样本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创新绩效RD均值为8.99,标准差为6.04,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创新绩效的差异过大,有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有可能是企业刚成立,投入在研发上的资金相比于营业收入来说比重小,也有可能是公司在前期的研发投入大,导致比例过低。内部控制指数IC的平均值6.45,标准差为0.11,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存在差异。
表3对所有样本企业按照规模中位数分组,大于中位数的为大规模企业,小于中位数的为小规模企业,样本数均为530个。从表中可以看出,大规模企业创新绩效均值为8.31,小于小规模企业创新绩效9.65,标准差则相反。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规模企业普遍对创新投入更大一些,以求更好的创新,增加收入。大规模企业成立时间久,发展相对稳定,创新绩效的产出相对稳定。总体样本数据创新绩效的差异,主要是小规模企业中数据的不稳定性。
(二)相关性分析
表4列出了对样本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测结果。表中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在0.05置信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23。这个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本文假设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越完善,企业创新绩效越高。由此可见,提高企业的整体内部控制水平,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创新绩效。
公司规模、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分别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置信水平的显著相关性。其中,公司规模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创新绩效则呈现0.05置信水平下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久,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越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管理层是企业的领导者,也是重要决策的制定者,管理人员持股越多,越有动力去创造财富,来加大创新产出,提高公司竞争力。而资产负债率与创新绩效呈0.05置信水平下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负债比例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表5与表6分别对大规模和小规模企业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大规模企业的创新绩效对内部控制的敏感度更高,相关性更强。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久,管理系统比较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规范,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环境的协调能力更强,在此作用之下,企业的创新绩效就会更高。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 水平上显著。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根据模型,对企业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如表7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在0.05置信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1,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积极影响。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有效解决由于委托代理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并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水平。另外,管理者持股比例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资产负债率与创新绩效呈现不同置信水平的负相关。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 水平上显著。
表8对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规模企业系数11.73大于小规模企业系数10.469,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在大规模企业中效果更为显著,正向作用更为明显,大规模企业中,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绩效,证实了假设2。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 水平上显著。
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证实了本文的假设,企业内部控制的增强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大规模企业中更显著。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2015-2018年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不同规模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差异,得出:企业内部控制越高,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明显,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有效性。内部控制体系是对企业管理层、监督层以及员工之间相互制约的制度,可以有效防范公司创新风险,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创业板块上市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不管是从公司数量还是从公司规模上,创业板企业发展势头突飞猛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创业板块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坚固,对于企业来说所面临的创新风险较大,因此,
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了规范化制约,促进重要决策的制定实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对于其他板块的上市企业也应该积极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质量和风险管控能力。
其次,根据企业特征,监管部门可因地制宜地制定公司内部控制规范。我国于2008年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索引,指引并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应按规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会出现政府推动型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为了迎合政府要求而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是依据企业本身的经营特点,因此没有发挥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监督规范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监管效用,为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
参考文献
[1]陈岩,湛杨灏,王丽霞,李毅,翟瑞瑞.研发投入、独立董事结构与创新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检验[J].科研管理,2018,(01).
[2]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04).
[3]方红星,金玉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3,(07).
[4]李萍,舒伟,唐清泉,曹健. 内部控制能提高企业R&D投资的价值相关性吗?[J].北京:中国会计评论,2015,(03).
[5]李瑛玫,楚有为,杨忠海.内部控制、中期审计与年报审计延迟[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2).
[6]修浩鑫,张炳发,张金涛.内部控制对研发投资及其异化行为的治理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02).
[7]许瑜,冯均科,李若昕.CEO激励、媒体关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02).
[8]杨林,段牡钰,刘娟,徐臣午.高管团队海外经验、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8,(06).
[9]张娟,黄志忠.内部控制、技术创新和公司业绩——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6,(09).
[10]Dougherty D,Hardy C.Sustained Product Innovation in Large,Mature Organizations:Overcoming Innovationto-organization Proble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05).
[11]Gompers P. A.,Kovner A.,Lerner J.,et al.. Skill vs. luck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venture capi? tal:Evidence from serial entrepreneurs[Z].Nber Working Papers,2006.
[12]Kaplan R S,Norton D P.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M].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6.
[13]Ribstein L E.Market vs.Regulatory Responses to Corporate Fraud:A Critique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2002,(01).
[14]Simons R.Control in An Age of Empowerment[J].Harvard Business Rview,1995,(02).
[15]Verona G.A 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duct Develop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01).
[16]Zhang Ivy Xiying.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