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一个也不能少 B、全面认识语文,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 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
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
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
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
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
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
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
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 律上。 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打个比方说,像我
这种年岁的人,小时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的,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在的孩子就不
一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高尔
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人生的开始。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
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
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
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是艺术,对艺术的理解可以不一样。因此,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
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通过读,脑中出
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表象;有的则通过这表象感悟到春天来了,万物生机勃勃;而大人们的
理解却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
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个字:读、背、说、写。当然,这四个字都
包含很大的内涵,我们实践中去细细琢磨好了。 实践性:
立足课本,突破课本 语文综合实践(整体性生活性) 整体性:
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
(1)从巩固语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寻母启事”
(2)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之鸟》“大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
课文的逻辑结构表达清楚。 (3)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文
(4)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来?”画、写美文、作
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
(5)从发展口才入手。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块面包》就是针对有小朋友把一块只
咬了两口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的课。 (6)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培养语感整体把握
怎样培养语感?熟读?想象:想象画面,体会意义?多思? 整体把握?
《黄继光》“读了课文,你被课文中的什么所感动?” 分层落实:你在阅读中感悟了什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
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探呢?
是不是上课时,两个人四个人围在一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结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独立寻找论据解决问题。同
学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忆铁人》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关于合作学 习: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形式,不实际)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对待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任务,学生对同伴观点不认真分析 合作学习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学会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
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组织好小组成员,训练好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 组织好角色分配,组织好汇报内容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山西近期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