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
2021-05-16
来源:步旅网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变机制 牛钰茹 摘要: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及匿名性等特点为中国公民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和情绪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 网络信息是以非线性的传播方式扩散,所以一旦某个信息进入人们的关注范围并展开讨论,单个事件极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 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其发展途径和消退方式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其网络舆情的特点。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演变机制 网络媒体因其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成为新时期信息传播 的主要工具。人们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自由地表达意见、展 开对话。在网络上,各个阶层、不同民族和身份的人都能参与到公共事 务的讨论中,网络成为了公众意见集散平台,有效弥补了现实中表达渠 道单一的不足。但是,由于信息发布的门槛低,成本低,甚至有些网友 因不良动机和个人利益,使得网络舆情带有情绪化和非理性色彩,也使 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出现新的规律和特征,给政府执政带来新的 挑战。本文在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机制,力图全 面把握整个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群体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期 某个具有导火索性质的公共事件发生,就会刺痛公众“绷得最紧的 一、那根弦”。这根“弦”指的是该事件中的某些信息与大多数人现有的价 值理念相矛盾或与他们心理期待相拟合。某一个事件之所以引起众人的 热议或者争论,正是由于这个事件包含的内在要素和公众所持有的价值 理念、个人利益以及历史经验相冲突。不同的人在受到信息刺激的后会 作出不同的反应,网络上网友开始展开多样性的争议。这样,该事件在 网友的转发和传播事件的影响力不断加大。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传播渠道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媒体“发 声”,网络媒体跟进。但更多的是另外一种,传统媒体的集体沉默,于 是一些个人或者组织就会在网络上发表相关信息,这些人在新闻论坛、 社区论坛或者贴吧发布信息或者言论。这些信息起初分散在各个没有关 动态的变动。 联度的页面上,不容易被人注意。而且,网络媒体上职业把关人缺失, 以“邓玉娇事件”为例。2009年5月10日事件发生,5月12日一 这些微量的信息报道或者个人言论是分散的、个人情绪化的意见表达, 5月17日,《长江商报》首发 肖息,引发网民关注,但这段时间由于案 网民之间没有发生交流和碰撞。这种潜在的舆情有学者称之为“低水平 件没有进展,网络舆情指数走低。5月18日警方对该案作出第三次通 的民意”。但是,网络空间中存在“长尾效应”,一些非主流的言论或 报,而此次通报疑点重重。5月19日一5月22日,舆论界针对警方执 者新闻反而会得到高的关注度,并且以“滚雪球”的方式继续累加。事 法不公的质疑声音增多,同时批评担忧“权力机关失信于民”的媒体呼 件的传播力越大,参与进来的人就越多,有时难以控制,这就是群体性 声也显著高涨。5月22日因为媒体的立体传播效应使得该事件网络舆情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初级所具有的“蝴蝶效应”。 达到顶峰。5月23日一24日,媒体报道数量减少,尽管如此,有关案 比如,“天价烟案”中周久耕一句雷人语:房产局将和物价局整顿 情的最新进展仍然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邓玉娇案关键证据离奇被 低价销售楼盘的开发商。此番言论引起争议。网友“小花半里”发帖质 毁”、“邓母解除律师委托”等消息被媒体转载,公众也对这起扑朔迷 问房产局周局长,这封帖子引发了舆论高涨,舆情指数为6O分。随后 离的案件关注度上升。5月31日,警方案件侦查结束并认定邓玉娇属于 网友们对周久耕人肉搜索,有人在论坛上爆出,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 正当防卫,引发舆论争议。6月1日网络舆情达到沸腾状态。从6月1 表、开名车,网络舆情指数为75分,网络舆情达到了发展期的最高点。 日起到6月16日,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粘性很大,网络舆情呈现持续观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期 望态势,官方的每一次举动、案件的每一步进展都引起网民的激烈讨 网络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一方面设置 论,舆情呈现波澜起伏的状态,而一审判决(6月16日)邓玉娇免除 议程,一方面也影响舆情的发展态势。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部分网民虽 处罚,恢复自由时,当日的舆情指数甚至达到一个月来舆情指数的最高 然经常上网,但很少发表言论,面对海量信息也无所适从,这时候意见 峰,自此,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图为“邓玉娇事件”的网络舆情指数趋 领袖就发布信息分析、观点以及提供相关有力证据,帮助网民积极参与 势图: 到公共话题讨论中。由于意见领袖平日树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其言论 经发布,就得到众人呼应。网络舆情以燎原之势扩散开来。 以“我爸是李刚”案件来看民间意见领袖的作用。2010年1O月, 河北大学发生一起严重校园车祸,两名女生死亡。肇事司机在撞伤两名 女生后置之不理,继续开车去宿舍楼接女友。回途的时候,车子被群众 截住后,他不但对伤者漠不关心,而且出言不逊:“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情被网友发布网上,起初只有零星回应,但是之 后关于这场事故的照片和肇事司机的话语被放在贴吧、论坛中。“死亡” “富二代…‘飚车”等字眼迅速吸引网友关注,肇事司机的嚣张气焰引 起网友的普遍愤慨。网民开始对司机进行人肉搜索,很快确定了肇事者 的身份。l0月17日,网友“河大义工”在天涯社区杂谈版本发帖,讲 述事件的全部过程。并将肇事者的身份信息被爆料出来,还呼吁希望事 网络舆情发展到高涨期,民众的感情投入将从线上转向线下。民众 件得到公正处理。将肇事者绳之以法。网帖已经发出点击率过万,网民 自行组织起来加入到事件发展过程中去, (上转第243页) 集体声讨肇事者的冷漠举止和嚣张言论。 一意见领袖的介入,使得个人意见不断整合,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影响 程度升高。当人们发现大家都在传播相同信息时,便造成一种特殊的 “舆情效应”:讯息形态的舆情开始向观念形态的舆情转化。换句话就 是,公众开始时根据经验、记忆、成见、认知所作出的个人意见开始强 化,变为网络舆情中的深层结构——信念。这种整体性舆情一旦形成, 种牢固的意识倾向就会存留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即使支撑这种舆情的 客观事实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意识倾向却由于它的稳定性很难同步发生 变化,这叫舆情惯性规律。此时的网络舆情有了明晰的发展路径和方 向,并且社会意见整合达成一致。这种强劲的发展能力势不可挡,即使 是受到他人反对的言论和观点,也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为所动。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高涨期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的刺激信息不断更新,加之传统媒体以及 意见领袖的权威或者有影响力的言论,这些共同因素推动了网络舆情达 到高峰期,舆情就由原来几种甚至几十上百种意见变为一种或几种主导 性意见,每一个意见都意味着新的稳定结构,最后这种高涨的舆情会随 着社会问题的解决走向衰落。单看节点的起伏落差很大,有一个或者几 个突变的“巨涨落”,但是总体上呈现稳定状态,这也就是物理学中的 耗散结构,简单而言就是通过内外能量交换,达到系统平衡。伴随着网 络舆情指数调整的是公众的态度,在一个事件中,网民呈现的态度大概 分为:支持、反对、中立,持有某种态度的人和网络舆情指数一起发生 一作者简介:牛钰茹(1988.5一),民族:汉,籍贯:四川,单位:四川省社科院。 Bus¨、 sl 2、完善公路网络,加强区域内联系 川滇藏地区区域内的交通联系主要还是由公路承担,连接三省区的 公路也主要有两条——滇藏和川藏。从表2—1可以看出相对而言西藏 自治区路网密度较低,通达度较低,而四川省显然路网密度在三个地区 是最高的,其交通通达度也相对较高。不可否认,西藏地区由于地质气 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及物资流动需求较小的因素阻碍,导致公路建设方 面较为滞后,但整体上来说西藏地区公路交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3、完善铁路网络,促进西藏地区交通发展 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 更为重要,乘坐火车相比乘飞机更加经济,相比乘坐汽车更舒适安全。 从川滇藏三省区铁路设施分布来看,四川省的铁路网络密度较大, 但也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铁路设施仅集中在四川东部地区,成昆线以 西如甘孜虽地域面积较大但也未通火车;云南省也如此,铁路线路的分 场前景。但区域旅游的发展必须由交通先行,再好的风景没有便捷的交 通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川滇藏区域交通一体化首先应是各省区内交通设施的完善,如上所 述,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合理发展完善整个交通系统,这样才能使得区域 内各地区实现有效联系,各地旅游资源才能有效整合。同时也要根据各 地自然条件,完善区域间的交通联系系统,例如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 然条件导致公路、铁路设施建设成本过大,理论上建设这些地区的陆路 交通当然有助于该区域的经济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但要实现却需要更多 的时间。西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不能因为这些因素而中断,交通的发展 不仅是为了吸引外部资源的进入,同时也是区域物资向外流通的重要途 径,一个区域资源、客流有出有进,该区域的经济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规划这样的发展步骤,首先发展航空运输,即西藏部 分偏远地区可以建设民航机场或直升飞机机场;再者建设滇藏铁路,目 布仅集中在云南北部及东部。而西藏地区唯一的铁路线路是青藏铁路, 前云南省境内丽江已通铁路,在此基础上往北部延伸至芒康,能有效解 没有铁路线路连接四川和云南。 决进藏的铁路交通问题,条件成熟后再建川藏铁路,现有的青藏铁路加 铁路建设固然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但是却非常必要。以青藏铁路 上滇藏、川藏铁路,能有效完善川滇藏区域铁路交通系统;最后再考虑 的建成通车为例,从旅游运输来看,该条线路已经成为旅游热点线路, 区域内部公路等级的提高。(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工商 由于铁路运输本身具有的安全、舒适、经济等优点,同时青藏线沿线难 管理学院;2.昆明学院旅游学院) 得一见的高原风光,对进藏游客的吸引力非常大,以至于乘坐火车走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跟 藏线成为很多人西藏旅游首选进藏交通方式。 踪研究——川滇藏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11XMZ068) 4、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 区域交通一体化是指从综合交通体系考虑把区域内所有的交通资源 参考文献: 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以达到区域交通系统的整 [1] 封志明,刘东.中国交通通达度评价:从分县到分省[J]地理 体优化,以便充分利用交通资源满足所有的交通需求。区域交通一体化 究.2009(3). 要求各种交通方式应该在两个层面实现一体化:第一是各种交通方式本 [2] 张智林,蒋海荣.我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通达性比较研究 身的一体化,即内部一体化;第二是综合运输体系下的各种交通方式一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体化,即一种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与衔接。 [3] 孙尚志.川滇藏接壤地区交通建设总体构想[J].国土经济, 川滇藏地区尤其是三省区交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关联 1998(6). 性,以滇藏川交接的大三角区域为核心构筑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 [4] 卢毅,李华中.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模式框架[J].综合 区”,不仅是以汉、藏、彝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民族文化碰撞地带,而且 运输,2010(1o). 还完好地保留着地球上罕见的自然、人文等不同类型的多重立体景观, [5] 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省统计年鉴(2011年)[M].中国统计 它的巨大旅游商机,给中外旅游企业合作开发生态游,提供了广阔的市 出版社.2011. (下接第257页)由此舆情就产生了线上线下共振效应。面对汹涌而来 话语方式和集体行动方式的影响,探索不同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 的网络舆情,政府管理者只有遵循舆论才能得到公众有力支持。如果忽 情的传播机制。 视民意,对事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网络舆情将进一步高涨。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发生变化,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也 四、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退期 应该因势而变的。所以,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创新执政方法。政府部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退期指的是网络舆情在经过形成、发 门本身也应该提高应对媒体的常识和素养。媒体作为社会的监督者,可 展、高潮之后,网络舆情指数开始急剧下滑,逐渐到消失的过程。在这 能其对某地的负面报道较多,或者报道中有错误和缺失的地方。对于这 个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消退有两种情况,一是变异,二是直接消 些报道,应该认真反思,首先要认识到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力解 退。 决报道所反映的诉求,而不是一味地捂盖子,甚至用暴力方式对待媒体 网络舆情的消退原因:一是政府危机处理之后,整个事件走向了终 以及工作人员。政府应该尝试用沟通的手段去解决问题。(作者单位: 结,没有任何衍生事件的发生。二是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网民注 四川省社科院) 意力疲惫,转向关注其他事情。当然。消退和再一次发展也不是没有界 线的,有可能之后的某件同类事情的发生,会成为消退事件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该事件达到平稳状态,其作用力减弱,并且退出公众 [1] (美)李普曼:《舆情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视野。 [2] 陈力丹:《舆情学——舆情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方式,而 版社.1999年版 是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是一种多维度的交叉传播。因此, [3] 刘建明:《舆情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网民在发布信息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会对事件关键信息忽略或者变形,导 [4]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 致舆情的发展走势因为一个节点的变化而发生逆转。以“杭州飚车撞 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事件为例。关于该案,法院已经作出了判决并且就“替身说”也 [5] 杜骏飞:《网络传播概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专门辟谣。但是还是有位网友在发帖,声称主犯“胡斌”有替身。胡斌 [6] 侯东阳:《舆情传播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版 “替身说”谣言风靡网络,再次将“7O码事件”成为舆情热议焦点。 [7] 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 2009年8月25日,新华网报道《捏造散步“胡斌替身”谣言者被拘留 月 1O天》。如果从舆情走势上看,这些事件虽然为“次一级”的舆情热 [8] 喻国民:《喻国民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 点,但是并非事件的细微末节,反而对整个事件的舆情走势起到了一定 月 的转向或者延伸作用。 [9]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五、总结 2001年7月 网络是个复杂的虚拟空间,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 [10]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 交往方式和话语方式,因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机制的探讨是个动 正出版社.2003年8月 态的过程,网络舆情演变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律。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对 【l1]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传播机制重新考量,分析新的变量对网民个人的 版社,1996年l2月 Bu s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