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
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很多网站发帖需要登记注册,而发帖、写博客都需要花费时间,大多数网民上网都是忙里偷闲,除了一些不吐不快的议题,一般不会为此耗时费力,他们因此成了网络空间“沉默的大多数”。二是因为网民上网主要是为满足新闻浏览、信息查询、通信联络、电子商务、娱乐游戏等需求,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较为随性,一般都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看热闹心理和旁观者心态,决定了网民参与意见交锋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较弱。
2、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声音,而且往往以更强烈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呈现这种道义力量。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近年来,在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和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井喷式迸发出来,爱国网民作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走到了时代前台。
但是就总体而言,网上各种舆论交锋,常常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其原因在于:一是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
吸引力,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本能,引发人们的探究讨论,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由于言论尺度较传统媒体宽松很多,网络媒体常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各种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提高网站点击率,这是网络舆论负面性特征形成的基础。二是由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自身因素所致。如前所述,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络舆论参与者对社会有负面情绪、负面心态,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在网上自由发表各种批评意见成为他们发泄不满的主要方式;而另一类网络舆论参与者则往往把批评作为展示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形式,甚至“为批评而批评”,这是负面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负面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加上大多数网民选择沉默,就造成了批评性意见一边倒的态势。这种负面舆论场又形成一种压力,进一步削弱了网民发表肯定性意见的意愿和勇气,使得正面舆论更加式微。
3、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
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有效表达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并已日益成
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二是因为网络舆论变动速度很快,从发酵、升温到大规模扩散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人们几乎来不及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就仓促发表意见。此外,也与网民年轻化有关。目前我国网民中有77%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浓厚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意愿,是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他们受学识、阅历所限,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
4、从众性——“马太效应”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网络舆论的这种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尤其明显。
5、扩散性——“雪球效应”
网络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网络舆论的扩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
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从传播区域看,网络舆论可以使一个地方性议题扩散为全国性议题甚至更广,使得地方议题全国化、国内议题国际化。从传播走向看,网络舆论常常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使得对个别现象、个别案例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
6、逆反性——挑战权威
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就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这种极端化的心理状态,在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形成这种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舆论的一些参与者,既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又往往具有盲目自大的心理。他们习惯于采用偏执、片面、单向的思维定势来分析事件、表达观点,不能或是不愿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们希望通过制造与主流意识相悖的话题,展现惊世骇俗的言行,以吸引公众的关注,追求特立独行的满足感。
7、有组织性——“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
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自发形成的,但也越来越呈现出有组织性的一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理论上说,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制造舆论热点,掀起舆论风潮,这就催生了“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他们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通过设置议题,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变得简便易行,不仅改变了舆论形成和演变的正常轨迹,也使得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的现象有了更大可能性和便利性。
近年来,许多被炒起来的网上舆论热点,不少是有组织、有目的、精心策划、精心导演的,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和政治意图背景,甚至出现了利益集团以“黑金”操控网站言论、影响政府决策、进行恶意商业竞争的现象。如果引导管理不力,黑恶势力、敌对势力、恐怖分裂组织等都有可能通过制造虚假网络舆论来操纵民意,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