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资源概况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境内青山绵亘、河渠纵横、沃野千里、山环水绕,城景交融,天人相应,品味独绝,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88年撤灌县设市。都江堰市区位优越,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区仅有2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3万,其中城市人口23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都江堰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美誉度不断提高。都江堰市是名满神州的长寿之乡,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世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获得中国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青城山—都江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首批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境内有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
一、旅游资源概况都江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富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世界级和国际级著名景观众多,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利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展示与体验之地。
(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位于青城山麓的青城外山普照寺、以三教合一为突出特色的灵岩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位于青城外山的药王庙以及道家养生之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长寿文化的重要体现。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平原往川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西
蜀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汇区,民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我市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两个不同的
自然过度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六山一水三分田。而且有从海拔500余米到4500余米的巨大高差,最高处在虹口乡光光山,海拔4582米,最低处为沿江乡三滴水,海拔592米,市区平均海拔720米。在地貌上以岷江为界,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河西诸山属邛崃山脉。正是大自然对都江堰市的眷顾与厚爱,让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多个垂直气候带,产生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拥有高等动植物14000余种,有川芎、杜仲、林麝和鹿等药用动植物1000余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有极其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岷江7大输水干渠纵贯全境,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全年流量达150亿立方;境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现有高等植物3012种,动物1100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珙桐、银杏等珍稀濒危植物46种,有我国离特大城市最近,面积达3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翠月湖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800亩,内有森林150亩,湖泊200亩,草坪近200亩。宽阔的翠月湖水波飘渺,长年栖息着成群的白鹭。园内林木苍翠,鱼果相戏,景色如画。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集灌溉、防洪、发电、旅游功能为一体,是开发水体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青城湖、赵公山、王婆岩、莲花湖、安龙花卉基地等旅游资源正在开发中。
(三)是人居环境最佳。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0.59%,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气温15.2℃,,政府着力建立和推广IS14000环境管理体系,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人称“天然氧吧”、“长寿之乡”。人均寿命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岁;城市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天然交融,背靠千里岷山,前拥万倾平畴,奔腾而下的五条河流宛若绿色动脉穿城而过,给城市凭添无穷魅力,苍翠欲滴的玉垒山耸立其间,山水人文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特色独绝。
2005年8月,大熊猫盛林1号来到城市中心区域这一典型事例(后放归虹口自然保护区),更进一步说明我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