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中图分类号:G12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草原信、
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十一五”展大繁荣,早在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文化事业,
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自治区等一系列相关“九大工程”,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十一五”措施。进入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九个一批”以实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九大工程”“九个一批”目前和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
50多项。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三少民族”春、鄂温克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革命文物、
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基地的充实、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
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设工程,
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
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邢菊香等179
【大家谈】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程水力学”课程教学为例
12213邢菊香,吴恩兰,刘淑英,张碧莹,王树国
(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2.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3.扎兰屯市水务局,内蒙古扎兰屯162650)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文章
结合所教授的课程,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9-02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1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
课程综合实训、开放实验、顶岗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包含能力要素的模块为载体展开教学。
工程水力学是水利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人才培养规格相联系。作为高职高专,其设置的课程职业化特点鲜明,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特点突出。其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报和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点开辟元上都遗址、辽上京遗址、和林格尔土城遗址;居延遗址、二道井子遗址、秦直道遗址、十二连遗址、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环岱海遗址、萨拉乌苏遗址、嘎仙洞遗址、丰州城遗址、阿尔寨石窟遗址、燕家梁遗址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向国内外游客陆续开放,让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怎样培养人才”人才”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教育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决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中之重。探索工学结创新课程体系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合新路子,的重点。
课程始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主要是基本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
善和申报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工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诸如对全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立文物档案,树立蒙、汉两种文字石刻保护标志;对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进行勘查测绘,建立项目库和保护方案;在历代长城沿线树立保200公里长城重点地段实护标志,对其中8000公里长城围封、施加固;为重点文化遗址安装安保电子监控报警系统,对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给予抢救性维修;对重点盟市旗县博物馆进行“三少民族”扩建和改建博物馆;建设自治区级配套设施建设,
和盟市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建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同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工程和争取设立国家级抢救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完成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申遗和支持阴山岩画、辽代大遗址群世界文化申遗,每两年申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编校:王宇霞)
收稿日期:2012-12-16
作者简介:敖特根巴雅尔,从事文化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