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试验情况介绍
一、工程概况
本工点属于新建铁路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站前工程HNCJZQ1标段,主要工程项目包括路基、桥涵、站场等,为一大型综合铁路建设项目。里程桩号为DK25+404.42~DK29+100,工点范围内路基工程以填方形式为主,其中部分段落需对地基采用预应力管桩进行处理。
本次试桩位置选定在里程桩号DK25+404.42~DK25+600段的DK25+575处。试桩3根,编号分别为575-3-1#、575-3-2#、575-3-3#;桩径均为φ0.5m,按正方形布置,桩间距2.2m。桩长根据地质情况长短不等,一般为18~22m,采用静压成桩法。预应力管桩采用PC-A500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桩径规格为50cm,对应壁厚为100mm。管桩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912.0KN,最大试验荷载为1800KN。试桩适用范围里程为DK25+404.42~DK29+100。
二、试验目的
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确定相应的参数:
1.通过试桩验证施工工艺、施打顺序,确定桩基工程各项设计、施工等参数,选择桩基持力层、判定沉桩的可能性,机械型号的选用,并确定沉桩施工时停止送桩的标准等。
2.确定管桩施工时的机械组合、人员配置及作业组织,保证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三、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1.概述
1.1里程范围:工点里程DK25+404.42~DK25+600。长度195.58米。 1.2路基形式:工点范围内路基以填方形式通过,最大填高7.0米。
1.3地形、地貌:工点所处地段为河流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工点范围内乡村道路密布,交通较为便利。
2.天然地基的岩土工程特性
2.1工程涉及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黏土及砂类土,厚度不均。岩性特征详述如下:
(1)1:粉质黏土(Q4a1):褐黄色、软塑。Σ=120kpa,Ps=1.0Mpa
(1)2:淤泥质粉质黏土(Q4al):灰褐色、流塑,含腐植物。Σ=80kpa,Ps=0.49Mpa (1)3:粉质黏土(Q4al):褐黄色、软塑,局部夹碎石。Σ=150kpa,Ps=1.48Mpa
- 1 -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2)2:角砾土(Q3al):褐黄色、中密、饱和,Ⅲ级。 (3)1:砂岩(J1-2),褐黄色,全风化,Ⅲ级。 (3)2:砂岩(J1-2),褐黄色,强风化,Ⅳ级。 (4)1:闪长岩(ra),黄色,全风化,Ⅲ级。 (4)2:闪长岩(ra),黄色,强风化,Ⅳ级。 2.2场地地震效应 (1)场地类别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判定,场地类别为Ⅱ类。 (2)地震动峰值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址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0g。 3、水文地质情况
该地区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不发育。 四、施工布置
本次试验3根预应力管桩,施工时采用同排连续法施工,桩间距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管桩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如下:
DK25+575575-3-1#575-3-2#施打顺序:575-3-1#﹑575-3-2#﹑575-3-3#575-3-3#图1:管桩试桩桩位布置示意图
五、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试桩机械配备见表1。
机具设备配备表 表1
序号 1 2 3 4 机械名称 液压静力压桩机 吊车 电焊机 装载机 规格 ZYC600B PY5250-16 动力22kN 单位 台 台 台 台 - 2 -
数量 1 1 2 1 备注 ZL50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5 6 7 8 9
自卸汽车 挖掘机 发电机 全站仪 水准仪 8t EX200 250KW TC802 DSC133 台 台 台 台 台 2 1 1 1 1 六、施工时间安排
试桩时间:2008年9月19日~2008年9月20日 七、施工人员安排:
本次试桩主要人员安排情况如表2:
试桩人员配备表 表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工 种 现场施工负责人 现场技术负责人 技术员 测量员 安全员 质检员 试验人员 管桩机操作手 修理工 电 工 普工 合计 人员 1 1 1 2 1 1 2 1 1 1 5 17
第二章 试桩工艺及流程
一、施工方法及工艺
本次试桩全部采用ZYC600B型液压静力压桩机静压成桩的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 :
- 3 -
工作职责 负责现场施工组织 负责现场的施工技术工作 负责对施工现场的记录工作 全面负责施工中的量测工作 全面负责施工中的安全 全面负责施工中的质量 负责现场的试验工作 负责管桩打设 负责机械维护和修理 负责施工用电 负责现场的其他辅助施工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填盖桩孔、桩机移位 沉桩达到设计标高 送 桩 桩平面位移量测 接 桩 沉 桩 经检测合格管桩运至沉桩点、机械吊装 插 桩 桩机就位 现场测量放线定桩位 沉桩机械进场与安置 继续沉桩
图2: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 4 -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2、施工步骤
2.1测量放线:测量组用全站仪精确放样出管桩处理范围边线控制桩。中间桩位拉钢尺准确定位,插竹钎标识。
2.2桩机就位: 利用桩机上行走装置、移动行走就位,行走过程中要保持架底盘平稳,桩机就位后将行走油门关闭,然后将机架底盘调到水平固定。
2.3起吊预制桩:吊车在起吊预制桩时,采用一点吊。起吊过程中,略加大角度(减少外伸长度)后,慢慢地拖到桩机边后再开始垂直起钩,平稳地把桩送到压桩机夹桩器中,同时使桩尖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
2.4稳桩:当桩尖压入500mm后开始用两台经纬仪或全站仪成90o位置,调整桩的垂直度(测量仪器一般在距桩机15m以外处架设),观测时,上端与下端的垂直度偏差应≤0.5%。
2.5压桩:桩在入土前,应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开始压桩时,边压边观测,如果超差,及时调整,但需保证桩身不裂,必要时拔出重插,不允许采用强扳的方法进行快速纠偏,而将桩身拉裂、折断。压桩过程中,要保证压机最大压力满荷状态,连续运转,一气呵成,中间不得有间隔。压桩时应由专职记录员做好施工记录。开始沉桩时,记录压桩的开始及结束时间、入桩行程深度及相应油表压力值,以判别入桩情况正常与否及桩的承载能力并登记入表。
2.6接桩:
(1)管桩现场采用长度分别为10m和10m两节焊接接桩,焊接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密焊牢。焊接时,应采取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焊缝应连续、饱满。
(2) 接桩一般在距离地面1m 左右进行。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量不得大于20mm。
(3) 接桩处的焊缝应自然冷却不少于5min 后才压入土中,对外露铁件应刷防腐漆。
2.7送桩:将送桩筒底端对准送桩桩顶,然后施压以便达到设计标高位置,桩顶标高采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当达到桩管极限压力后而没有达到设计标高,应停止送桩。 2.8现场桩基检测
预应力管桩成桩后,应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试桩由监理单位全过程见证。
- 5 -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二、质量控制要点
1、应选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施工设备。针对本试验段的地质条件,采用ZYC600B型液压静力压桩机静压成桩具有工效高、成孔质量控制等优点,应优先选用。
2、确保桩长达到设计要求的控制要点:施工前,通过设计中的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确定每根桩的设计桩长,桩在入土前,应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与设计桩长比较;
3、预制桩就位应保持桩身垂直,用经纬仪交叉90°角来检测其垂直度,垂直度应控制在0.5%以内,在沉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防止偏移。
4、桩位精度控制在10mm,定位结束后提交监理验收认可后方可施工。
5、桩施工过程中不得中途停顿,如遇意外情况,桩端应停留在软土层中,且停歇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6、预制桩焊接时,预埋件表面应保持清洁;宜采用对角同时焊接,焊缝应连续饱满,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沉桩。
第三章 桩基检测情况
10月26~30日我们委托上海功大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对所做的3根预应力管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检验结论:经过对本次试验的3根桩基进行竖向抗压静载的结果分析,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不小于1800KN,均满足设计要求;详见附件“新建沪宁城际铁路基桩承载力检测初步结果通知单 第I 3j-1号”。
第四章 试桩结论
一、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
1、根据预应力管桩在国内应用推广及现场试桩的情况来看,静压成桩这种施工方法,能较好地保证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应首选采用。
2、施工桩长的控制可按试桩所采用的方法,桩在入土前,在桩架或桩身上设置尺寸标志,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顶面标高采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3、压桩过程中,要保证压桩机最大压力满荷状态,连续运转,一气呵成,中间不得有间隔。
4、接桩时,应采取对称焊接,以减少变形,焊缝应连续、饱满;接桩处的焊缝应自然冷却不少于5min。
5、桩机移机至下一桩位施工时,应根据轴线或周围桩的位置对需施工的桩位进行
- 6 -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站前Ⅰ标项目部
复核,保证桩位准确。
二、相关参数
1、采用ZYC600B型液压静力压桩机静压法成桩工艺时,全桩终压力值控制在2257~3010KN(即2.4~3.3倍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σ=912.0KN),相应的油压表读数控制在18.0~24.0Mpa,成桩后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结果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2、采用两主缸(慢档)压桩组合的试验结果能满足工艺要求,在以后的施工中,采用此组合是可行的,施工顺序采用同排连续法施工。
三、人员配置
通过试桩检测成果及施工现场情况来看,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的人员配置及作业组织是合理可行的。
附件一:预应力管桩施工记录表
附件二:预应力管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报告 附件三:预应力管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