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姓氏起源

2021-08-12 来源:步旅网
中华姓氏起源

  中国古今姓氏在8000个以上,常见姓氏约500个。每一姓氏的起源都有一段历史故事。

相传,周朝的周穆王有一位驾车大夫,名叫造父。这位造父既会驾车,又精于相马术,他在华山得到8匹千里马,将之献给周穆王。周穆王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君王。他乘着8匹千里马拉的车子,到处巡游。有一回,他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娘娘在瑶池摆下宴席,招待这位远方来的客人。周穆王饮酒作乐,日日欢娱。这一去就是好几年,朝廷大政无人管,四方诸侯颇有不满。

且说在东方有一个徐国。从夏朝立国,经两朝至周朝,一直为诸侯。当时徐国的国君叫'偃',人称'徐君偃'。这位徐君偃颇有治国之才,很得百姓拥戴,徐国日益强盛起来。

有一次,徐君偃决定开挖一条河道。在挖掘中,竟挖出一副红色的弓箭。人们都说,这是一个祥瑞,天赐徐国良机。徐君偃想,周天子只知游乐,国政荒废,诸侯已有离心,这不正是我取而代之的好机会吗?于是广造舆

论,说是得了天赐神物。徐国周围的诸侯听说徐君偃得了神弓神箭,都来归附,一时竟有30多个诸侯国投到他的旗帜下。徐君偃自信大功必成,于是自称'徐偃王',率领30余国的军队进攻周朝都城镐京。

再说那周穆王正在西王母娘娘那里寻欢作乐,忽接朝廷急报,知道有人要夺他的江山,慌了手脚,他连夜动身,坐上造父驾的马车,一日千里,回到了都城,然后急点大军,前去镇压反叛的徐国联军。

徐偃王原以为周天子远在昆仑山,山高路远,待他赶回来,都城早就被攻下了,却没料到,周天子会回来得这么快。联军终究不是朝廷大军的敌手,一触即败。徐偃王弃国而逃,叛乱被平定。

这一次,造父因驾车有功,周穆王赐给他赵城作为封邑。从此,造父的后代便以封地为氏,称为赵氏,这便是赵姓的起源。

中国每一姓氏的起源,都有一段历史故事,这里限于篇幅仅就占人口比例大的前100个姓氏的起源,作一简要介绍,不一一评述。

  李:皋陶的后代,相传,皋陶为少吴后裔。少明黄帝之子。皋陶其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大理为司法之官,因此他们便以官职为姓氏,称为理氏。传说,理利贞之父理征因执法严正,得罪了商纣王,被处死。利贞与其母出逃途中沉饿,靠食李子活命。为谢恩,便将理氏改为李氏。李渊、李世民建唐朝,对有功臣氏赐姓为李,于是许多原来姓徐、安、杜、胡、郭、麻、张、董、罗,以及鲜等宗族,均融入李氏,使李氏成为中国的大姓。

王:来源复杂,大抵祖先为国王,其子孙则王为氏。因此王姓有多支有出于姬姓的王氏,为周王之后;有股商王子比干之后,亦称王氏,有信陵君的子孙,称王氏。张:据传,黄帝之子少高的第五个儿子聪慧过人,他发明了弓,被封为弓正(监造弓箭的官),赐姓张。另有一支张姓源于秦末韩国遗族姬良。姬良出谋刺秦始皇未遂,改姓张。即后来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那位张良,其子孙以张为姓。

刘:一支源于祁姓,相传尧帝姓伊祁,其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后来便以国为姓,称刘氏。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有王季被封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号为刘康公,其后代称刘氏。另外,汉代刘姓

皇帝赐项氏、娄氏为刘,匈奴族,从母姓刘,所以,刘氏有五支。

陈:舜帝之后。相传尧帝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帝,他们的后代生活在妫纳河边称为维氏。周武王灭商之后,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河南淮阳)侯。其后代为陈氏。其民以囤为姓,亦称陈氏。

杨:周朝时,周武王的后裔伯侨封邑于羊舌,其后代羊舌氏。春秋时期,羊舌氏中有羊舌,字叔向,为晋国大夫,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其后代称为杨氏。赵:相传,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他平叛偃王有功,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其子孙便以赵为姓。

黄:亦源于伯益,周朝时有伯益后裔陆终之后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其子孙以国为姓。

周:出于姬姓,其祖先后裔原居住在今陕西武功县一带。后来古公率族人移居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享国800年。至后来秦灭东周,一统天下,废周赧王为庶人,迁居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自此,赧王后代被人视为周氏正宗。另有北魏鲜卑族的普乃氏改姓周;周平王之子封汝南,亦称周氏。

吴:出于周族。相传,周族首领古公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为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古公欲传位于季历,让太伯、仲雍去东南沿海。兄弟俩在吴地(今江苏一

带)相继为君,后来君王之位由仲雍子孙世袭。至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封仲雍的曾孙于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被赵王勾践打败,亡国亡身,其子孙后来便以国为姓,姓吴氏

  徐:相传高陶牛伯益,伯益因佐夏禹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安徽泗县一带)。从夏代经商代至周代。徐国一直为诸侯国。到了周穆王时,徐国武庚于君主偃王叛周,被周所灭。后来,周王又封其子为徐子,后经11世,徐国被吴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徐氏。

孙:有多支,一支出于姬姓,周卫武公有子名惠孙,他的子孙以孙为姓,称孙氏;另一支,出于田氏,齐国有士代夫名田书,因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县一带),赐姓孙。

胡:据传周武王封舜帝为后裔妫满为陈侯,谥号为陈胡公。其子孙有以胡为姓,另外在今河南漯阳和今安徽阜阳有两个胡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也称胡氏,还有,后魏帝之兄纥骨氏也改为胡氏。

朱:据传,源出曹姓,颛项的后代,曹挟被周武王封于邾(今山东阜曲东南),其民以国为姓者多。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遗族便改邾为朱。另有一支出于舜帝之臣朱彪之后,还有一支出于曹姓。

高:出于姜姓。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朝有功,被封于齐,是为齐国始祖齐太公。太公六世孙齐文公有儿子受封于高被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一孙子因助齐恒公登基有功,被赐姓高。

林:相传商纣王暴虐无道,其叔父比干进谏被杀,比干的夫人陈氏出逃,在长林生下一子,名坚。周武王伐纣时,陈氏携坚归周,被赐姓为林。

何:据传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被封于韩,秦灭六国之后,韩姓子孙中的一支流落于江淮一带,因当地口音'韩'被念作'何',后又按读写作'何'以至变成何氏。另有赐姓何氏者。

郭:出于姬姓。周文王季弟姬仲被周武王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称郭公。后来周平王东迁,将东虢赏给郑武公,另封虢的后裔姬序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后来晋国来北虢,虢之遗族称为郭氏。

马:出于赵姓。战国时,赵国有个人名叫赵奢,因理财有方,被平原君推荐给赵王。后遇秦兵攻韩,赵奢领兵救援,大败秦军。赵王封他为马服(为河北邯郸西北一带)君,其后代称马氏。

罗:出于熊氏,相传西周时有罗国,国君姓熊,春秋时罗国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国为姓,为罗氏正宗。另有少数民族如唐代的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的后代改姓罗。

  梁:出于赢姓,相传周大夫秦仲征西戎被杀,其子再征西戎,终于获胜,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西安东南)建梁国,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灭梁国,康伯遗族以梁为姓,为梁氏正宗。另有周平王之子姬唐封于南梁,子孙亦为梁氏。

宋:宋姓始祖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相传微子启劝谏商纣王,纣王不听。后来周武王灭商,微子启请求武E保留商族。周武王应允,封约王之子武庚于殷墟。武王死后,武庚叛周,兵败被杀。周公封微子启于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宋国。宋国立国700年,后被齐国所灭,遗族称宋氏。

郑:相传,周宣王封母弟王子友为郑桓公,郑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周平王东迁时,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以护送为名,占领虢、郐两国土地,在新郑一带建郑国。后来韩国灭郑国,子孙流散于陈、宋等国,以旧国为姓,是为郑氏。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今河南唐河县南),其子孙以封地为姓,称谢氏。另有一支谢氏,出于直勒氏,改姓谢。

韩:韩之祖先于西周姓姬。西周时在韩国,为周成王弟弟的封国,后被晋国吞并。后来姬姓助晋献王夺得王位有功,被封于韩,称为韩武子。韩武子后人称韩氏。战国初期,韩、赵、魏三氏分晋,建韩、赵、魏三国。

唐:相传,尧帝为天子前,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即帝位后,立国为唐。史称他为唐尧,其子孙世为唐侯。周初,唐被周所灭,遗族称为唐氏,另一支出于周成王弟弟叔虞,成王封叔虞为唐侯,其后裔有称唐氏。第三支出于春秋时南方的唐国(今湖北随县西北),亦为尧帝后代,后被楚国所灭,遗族也称唐氏。

冯:有多支。正宗出于姬姓,相传周文王之孙毕公高食采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后代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封邑于冯,后代称冯氏。后来晋国夺取冯邑。魏长卿封邑于冯,其后代亦称冯氏。另据《姓氏考略》,冯氏按发源地,出颍川者,汉征四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燕王北定之后;出弘农者,四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唐临察御史冯师古之后。

于:出于姬姓,相传周武王封他第三个儿子在邗(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

台镇),其后代以国为姓,称'邗'氏,后因'邗'与'于'同音通用,故成为'于'氏。此为于氏五宗。另有北魏时一支鲜卑族万忸为于氏。唐氏淳于氏为避唐高宗永淳年号讳,去'淳'字,称于氏。

董:传说颛顼的后裔中有一位名叫董父的,善养龙,被舜帝任命为蒙龙氏,赐姓为董氏。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周大夫辛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董史(相当于太史,管理典籍史册的官员)其子孙世袭董史之职,后来便以官职为姓,称董氏。

肖: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有一附庸国。名肖国(今安徽肖县),始封君

主为肖叔大心。肖国后被楚国所灭,遗族称肖氏,汉代相国萧何即是其后代。

  程:传说颛顼有两个孙子被分派掌管天地。哥哥重掌管祭祖天神,弟弟黎掌管山川民事。重的后裔庄周朝被封于程(今河南洛绢东部,一说在今陕西城阳市东)国。其子孙以国为姓,是为程氏正宗。

曹:据传顺项有一后商名安,被封于曹国。春秋后以国为姓。有一支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弟弟振锋于曹国(今山东定陶市西南)。后来这个曹国被灭,其遗族称曹氏。

袁:相传周朝陈国始君胡公满有孙名诸,字伯爱,他的孙子涛涂以祖之字为氏,称爱氏。上古时,袁、爱、辕、援本为一家,后因传写不同,分为6支。

邓:一支出于夏朝,帝仲康有子孙于邓国(今河南邓县,一说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邓君子孙称为邓氏。一支出于商代,商高宗武丁封煜之子从镒,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亡,从镒之后改姓邓。

许:相传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市东),其后称为许氏,许国后来被楚国所灭。

傅:相传黄帝商孙大由封于傅,后代以封邑为姓,称傅氏。另一支出自商代名相傅说。商高宗武丁夜梦神荐贤人,醒后命人四处寻访,在傅岩找到个人名叫说。武丁任命他为国相,天下大治,傅说后代亦称傅氏。

沈:出于姬姓。沈国原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到了周朝,周成王封叔叔季载于沈国(今河南平舆县北),后来沈国被蔡国所灭,沈君后人称为沈氏。另支出自楚国,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

内)尹,被人称为沈尹戍,后任楚国定司马。其后代也称为沈氏。曾:夏代帝王少唐封小儿子曲烈于甑(今山东苍山县西北)。甑国历经

夏、商、周三代,后被莒国所灭,甑太子逃往鲁国,称为曾氏,这位出逃的甑子名巫,他的孙子曾点为孔子的弟子之一。

彭:传说颛顼有孙子(一说曾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铿,他被封于彭(今江苏徐州),被称为彭铿。彭铿因长寿而被尊称为彭祖,其后称彭氏。又据传,商代有诸侯国大彭,国人以国为姓。

  吕:传说伯夷协助尧帝掌管四岳,助夏禹治水有功,其子孙封于吕国(今河南南阳市西)。历虞、夏、商、周四代,春秋初期。吕国被楚国所灭,国民多以国为姓,称吕氏。

苏:传说颛顼的后代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昆吾氏有子孙封子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以封地为姓,称苏氏。

卢:出于姜姓。春秋时期,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名溪,溪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封邑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子孙以国为姓,称卢氏。

蒋:出于姬姓。周朝初年,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国(今河南固阳县东北),春秋时,蒋国被楚国所灭,蒋伯孙以国为姓,称蒋氏。

蔡:出于姬姓,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称蔡叔。后以国为姓。有

一支出。后来这个曹国被来蔡叔与武康一起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为蔡伯。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蔡伯后代称蔡氏。

贾:有两支。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今山西襄汾县西南)传写不同,分为6

称贾伯,其后代称贾氏。后来晋国吞并贾国,晋襄公将表叔狐射姑封于贾,称贾季。襄公死后,贾季因与大臣赵盾在立新君上发生冲突,被迫逃亡翟国,其子孙称贾氏。丁:出于姜姓的一支,始祖为齐丁公。相传齐太公姜子牙有一个儿子名武丁封煜之子李仍,在周成王和周康王时均是朝中重臣,仍死后谥号齐丁公。他的庶子以谥号为姓,称丁氏。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丁公后代亦以丁为姓。

魏:出于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有后代名毕万,因为晋献公征战有功,被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其子孙称魏氏。后来魏、赵、韩三家分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薛:相传黄帝裔孙中有奚仲,任姓,居于薛(今山东腾县南),子孙世袭为侯伯,历3代,64世,周期末年被楚国所灭,国人以薛为姓。另一支,齐国孟成王封叔叔季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后,其子孙以薛为姓。

了叶:据传,春秋后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成与吴军作战阵亡,楚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称叶公。其后代为叶氏。

阎:有两支,一支出于姬姓,周武王封吴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其后代称阎氏。另有周康王之子受封于阎,其子孙称阎氏。另一支出于春秋时晋成甑国历经公之子,他受封于阎(今山西运城县,一说山西安邑县西),其子孙亦称阎氏。

余:春秋时期,秦国有名臣叫由余,其祖先为晋人,后逃亡西戎为臣,次出使秦国。留在秦国为臣,他协助秦穆公征西戎,灭十二国,其子孙也以陆终的第他的名为姓,称余氏。

潘:一支出于姬姓。周文王后裔毕公高之子季孙被封于潘,子孙为潘氏。另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潘崇为楚成王的太子商臣之师,因协助商臣(后来的楚穆王)登上君主之位,被封为太师。其后代称潘氏。第三支出自北魏时的破多罗氏,改姓为潘。

杜:舜帝封尧帝之子丹朱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唐国历三代,至周成封子苏王时,被周公旦所灭。成王改封唐的后人于杜(今陕西西安市东杜陵),称为杜伯。宣王时,杜伯被宣王宠妃女鸠诬陷而被杀。杜城臣民便以杜为姓,称杜氏。

戴:一支出于姬姓。周初有姬姓戴国(今河南兰考、杞南固县、封丘一带),春秋时被宋所灭,遗族称戴氏。另一支出自宋国。宋国国君亡号为'戴',称宋戴公,其子孙以谥号为姓,亦称戴氏。

  夏:相传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称为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夏彻。建都安包(今山西夏县北)、阳翟(今河北禹县)等地。经400多年后,传位至夏架,因暴虐无道,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代以国为姓,名夏氏。

钟:据传,秋时期宋公的曾孙伯宗在晋国为大夫,因直谏被害,其子伯州犁递到楚国,后任楚国太宰,被封于钟离(今安徽早阳东北),其后人以钟离为姓。秦末,项羽手下有将名钟离昧,除之子名钟接,单姓钟,始居题川长江(今河南长葛),此为单姓钟氏发源地。

汪:传说上古时有汪芒国(今浙江武康县一带)。君主为防风氏,身高三次,两召集天下诸侯到会开会,防风氏迟到,被禹处死,国人迁居湖洲,称汪芒氏。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政灭。汪芒氏逃至今安徽歙县一带。战国时,称汪氏。另有春秋时鲁成公之

子受封于汪,其后代亦称汪氏。

田:相传,春秋时期,陈恒公死后,其弟杀太子免,自立为陈厉公,后来太子免的两个弟弟复杀死陈厉公,相继为君,是为陈庄公和陈宣公,宣公晚年欲改立太子,杀原太子御冠,御冠之友陈完为厉公之子,见御冠被杀,逃往齐

国,被封于田改称田氏,叫田完。后来,田完的后裔田和在齐国得势,杀死了齐康公,自立为君。变姜姓齐国为田姓齐国。最后齐国被秦国所灭。田完子孙后代称田氏。

任:传说黄帝的小儿子禹阳被封于任国,赐姓任。又传说太嗥后代封于任国(今山东济宁),后代称任氏。

姜: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炎帝生于姜水(今渭河支流),因而以

姜为姓。尧舜时代的四岳、共工都是姜氏后人,商周时的申、吕等国也是姜姓封国。

范:出于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后人以官为姓,称士氏。后裔中有士会,任晋国上军主将。因军功升为中军主帅,有封邑范(今河南范县),人称他为范公,范公的子孙便是范氏。

方:出于姬姓,周宣王时,方叔因屡立军功,被周宣王赐姓方、子孙以方为姓。另一支据传为神农氏后裔雷的后人,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县西北),后人以地名为姓,亦称方氏。

石: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贤臣叫公孙满,又称石措,石措之子石厚与州呈同谋,刺死卫桓公,立州呈为君。石措计借陈国君主之手,灭了石厚与州呈。这一大义灭亲之举,被国人称颂。其后人以石为姓。

姚:相传舜帝生于姚墟(今山东菏泽县东北一带),其后代有以地名为姓,称姚氏。  谭:古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为伯益后代的封国,春秋时,齐桓公灭潭,因人出逃,述以国为姓,称谭氏。此一支出于赢姓,为谭氏正宗。

廖:颛项帝有后商叫叔安,被封于廖国(今河南唐河县),其后代以国为以姓,称氏。另有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亦称廖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后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

熊:一支为黄帝之后。黄帝建都于熊(今河南新郑县),称有熊氏,后代中有称熊氏的。另一支出于商末周初,楚国出了一个名为'鬻熊'的国君。由于熊大有作为,成为楚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从此鬻熊的后代便以

'熊'为姓,历史上有名可查的是熊丽、熊狂、熊绎、熊文、熊胜等,一代传一代。金:上古时,少吴被尊为西方大帝。按五行说,西方属金,故又称金天氏,其后人以金为姓,是为金氏正宗。秦末汉初,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姓刘。五代时,他的子孙居于吴越,因避吴越王钱谬之名,便去'劉'字的'卵'头和

'刀'旁,以余下的'金'为氏。另有汉代时,汉武帝赐匈奴休屠王太子日殚姓金,日殚之后亦称金氏。

陆;相传颛项的孙子吴回任尧帝的火神祝融,他的一个儿子叫终,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被人叫陆终,其子孙以陆为姓。另有齐宣王的小儿子通,被封于陆乡,子孙亦称陆氏。

郝:商朝时,殷王乙封儿子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后人以郝为姓。孔:有多支,一支为商王成汤之后,一支为宋国大司马孔父之后。另外,

卫国有孔悝,出于姬姓,陈国有孔宁,出于妫姓,其子孙亦称孔氏。

白:相传炎帝有位臣子叫白阜,负责治理水道,为白姓始相。秦国有臣名百里奚,其孙子中有个叫白乙丙,乙丙后人以白为姓。又一支出自熊氏,楚惠王时,楚国有熊姓,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白公胜。因政变失败自杀,后代称为白氏。

崔:出自姜姓。周朝时,齐西公的嫡子季子将君位让给兄弟叔乙,自居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其后人以崔为姓。

康:周公旦之弟叔,其死后谥号为'康',因此又称康叔。康叔有庶子以其谥号为姓氏。另外西域有康居国,国人入中原后亦以康为姓。

毛:周文王之子伯聘受封于毛(今河南宜阳一带),其子孙称毛氏。又周武王封郑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称毛伯,其子孙为周朝卿士,称毛氏。

邱:古时有邱邑,邑人多以邱为姓。又姜太公之后人中有居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被称为丘氏,清朝雍正皇帝时,为避讳孔子名(孔丘),下令改'丘'为'邱',是为邱氏。

  秦:为春始皇之后,秦朝灭亡后,王族子孙以国为姓,称秦氏。另有鲁国秦大夫封邑于秦(今山东范县),其后代亦称秦姓。

江:项玄孙伯益被封于江(今河南正阳县一带),后来,楚国灭江,遗族以江为姓。史:周初有太史尹佚。其子孙以官为姓,称史氏。各诸侯国中史封邑于官后代亦有以官为姓,称史氏者。另有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称史氏。

顾:夏朝时,昆盏氏有子孙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商汤灭夏,顾国君主子孙称顾氏。另有越王勾践第八代孙被封为顾余侯,其子孙亦称顾氏。

侯:相传黄帝史官仓本姓侯悯,其后代有简称侯姓的。春秋时期,晋侯缗被武公所灭。其子外逃往他国,以侯为氏。另有后魏时,一些少数民族改姓侯。卲:周武王封大臣姬爽于如(今陕西峡山县西南),人称其为召公。召公之子后以'召'为姓,又作'邵',后来'召'、'邵'分为二姓,其实原本一姓。

孟:春秋时期,鲁框公之子庆父被分封,称仲孙氏,后迫杀两个国君,逃亡国外,改称孟孙氏,其后代简称孟氏。

龙:舜帝时,有位纳言之官,名叫龙,其后代以龙为姓。另外古时焉耆国王姓龙,其后代亦以龙为姓。

万:春秋时,郑国的芮伯万被芮姜赶出国,其后代以万为姓。另外晋国大夫毕万的后代,亦有以万为姓者。

段:春秋初年,郑国的叔段与母亲姜氏合谋,欲夺取胞兄郑庄公的君位,失败后逃往共国(今河南辉县),叔段后人称段氏。

雷:古有诸侯国方雷氏,其后人以雷为氏,单姓雷。

钱:彭祖之孙彭孚,在周朝任钱府上事,因而以官为氏,称钱氏。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名履,字天乙。履灭夏建商,死后谥为成汤,其后代支称为汤氏。

  尹:少吴帝之子殷,受封于尹城,其后代以地为姓,称尹氏。两周两朝有官职,尹

  尹:少吴帝之子殷,受封于尹城,其后代以地为姓,称尹氏。两周两朝有官职,尹相当于宰相。尹之后有人以官为姓,称尹氏。

黎:商前时有诸侯国黎国(今山西长治县内),周文王灭黎。国人有以黎为姓。易: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宠臣雍巫,字易牙,善烹调,其子孙以易为姓。

常:黄帝有臣子名常先,其后代称常氏。春秋时,卫国始祖康叔的支孙邑于常(今山东微山县东),其后代亦称常氏。

武:夏朝有武罗国,其后人以国为姓,称武氏。周平王有子,掌中生有'武'字纹,周平王赐姓武,后代称武氏。

乔:原为'桥'氏。黄帝死后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子孙中宁陵者称桥氏。魏孝武帝建西魏,有大臣桥勤。一日,丞相宇文泰为桥勤改姓乔,自此有乔氏。

贺:一支出于姜姓,齐桓公曾孙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齐任公、齐景公时为重臣,后因与大臣们争权失败,逃往吴国。吴王封朱方给庆封,其后人称为庆氏。到了汉朝时,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改庆为贺,称贺氏。

赖:周朝时有赖国(今湖北随县内),后被楚国所灭,其国人多以国为姓。龚:西周有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称并伯,其子孙称共古时'共'、'龚'同音通用,后来共氏改为龚氏。

文:周文王的后代中有以文王谥号为姓,称文氏。另有齐国孟尝君田文后亦称文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