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例研究的实践和探讨

2023-10-01 来源:步旅网


课例研究的实践和探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教师作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在教学质量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来看,在过去的发展中,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例研究各环节的实施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它的实施效果与教师的合作水平等息息相关。

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讨论与反思、撰写研究报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

●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制定计划:邀请专家、教研员参加,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目的、时间地点、试点教师、具体措施等。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主干,课例计划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构想的信息;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主题来自于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教师们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引发同事间的讨论。

3.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教师依据自己所要研究的主题,选择相应的研究课。选课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选这一节课?这节课与研究的主题是什么关系?这节课以往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未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关系的统一,如何依据新的教学论、新的学生观达到教学的优化?

5.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6.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7.撰写课例。由试点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道参与。认真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课例要有合适的主题,有独特的思考,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突出教学反思,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予事件以教育的意义。

8.课例研究总结。小组进行小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

三、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这里的课既可以是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时间纬度),可以是一篇课文或一个课题(内容维度)。顾名思义,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这是课例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模式,也是我要重点向大家介绍的。这种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1)选题、备课:主题的确定是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如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单一、孤立、封闭的现象,我们确定“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它学科进行扣读导悟”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又如,针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教材分析,忽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现象,可以将“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首轮研究课:执教老师进行第一次上课。全体成员围绕确定的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全程参与课堂观察,并如实记录下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小组研讨:第一次上课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展开研讨,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

和既定目标进行。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开研究课:连环跟进是课例研究的特征。因此,将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并与第一次上课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小组再研讨:召开反馈会议,讨论听课情形,对第二次研究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6)三开研究课:第二次上课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出一些规律,形成一些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报告。

以上学期我们开展的第一次课例研究为例,谈一谈我们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确定主题,明确方向

根据县教研室提出的教研方向并结合本校实际,我们的第一次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为:探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前个学期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已经分别探索出各个年段作文教学的大概模式,但这些模式只是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是比较粗略的模式,其科学性、可操作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学期语文教

研组第一次课例研究以一人同课多轮的形式,以 “有效教学”为核心目标,以探讨“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为主题,力争探索出各个年段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全员参与,反复磨课

确定了主题,我们的课例研究就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围绕“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这一大主题,语文教研组低、中、高各个年段的全体语文全员全程参与了研究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具体主题,完成研究方案设计,时间是第六、七周。在“探索出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这个大主题下,低年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主题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描写童话故事文章背景下,选取《电脑拼音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材——创作童话故事《谁的本领大》这一内容,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读说结合教学策略”,探索出优化的低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爱写乐写能写。由梁彩芬老师执教。

中年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主题内容是:在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口语交际是“抓住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背景下,选取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作为内容,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出优化的中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寻求较好的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爱写乐写能写。由邓春玲老师执教。

高年段确定课例研究的年段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习作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提出主题“指导小学生读说写结合教学策略”。

通过课例研究,探索出优化的高年段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执教老师是韦杰生。

确定年段教学内容后,各个年段全体老师在两位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分析、讨论教材的重难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落实人员的分工,人员分工包括执教教师、课堂实录整理人员、反思札记收集人员、观察学生、观察教师人员、活动记录人员、研究报告撰写人员等。备课组长综合大家讨论的各项内容制定课例研究计划,执教老师写好教案。

第二阶段:具体的研究阶段,时间是第八周。

第一轮研究课——评课反思——整理模式

第二轮研究课——评课反思——调整模式

第三轮研究课——评课反思——形成模式

(若第三轮模式还不成型,继续进行第四、第五轮研究课)

每一轮磨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执教老师上课,上完课后进行反思,年段全体老师围绕“主题目标”评课,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展示、总结阶段,时间是第九周。第九周的周三(10月28日)上午进行汇报展示,分别展示了低、中、高年段各一节作文指导课,之后是执教老师谈反思和收获,年段备课组长作简单的课例研究活动总结。在展示活动中,每一节课都全程录像。

经过第一次课例研究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各年段“有效作文教学基本模式”。

低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范文引路,领悟特点;依照特点,仿说句式;激趣导入习作指导

习作练习:(教师主导)总结方法,说好句式(学生主体);开想象,连句成段。

中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段欣赏,领悟写法;激趣导入习作指导

习作练习:(教师主导)运用写法,说写片断(学生主体);范文引路,连段成篇

高年段习作教学基本模式为: 例文引路,审清题意;欣赏篇章,领悟写法;激趣导入习作指导。

习作练习:(教师主导)运用写法,布局谋篇(学生主体);片断赏析,重点指导

收获与反思:

1.在课例研究中,执教的老师经过集体备课、个人钻研形成一个初步的教学方案,然后再经过反复的上课、观课、议课、反思,形成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由繁杂到有序,由匆忙到从容,由文案到学生的过程。这里面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然后带来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的改变,继而延伸到实际课堂教学关注点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条捷径。

同样,参加研究的老师也在进步。从确立主题——选定内容——参与备课——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通过看、听、说、想,对主题教学的研究产生了由实践到理论,有肤浅到深刻的认识过程。一句话就是:“红花”与“绿叶”共同成长。这就是“一人同课多轮”这

种研究模式的魅力所在。

(2)课例研究真真正正能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我们所确立的主题都是从本校的教学实际中来,通过集体智慧去研究和解决,研究的成果每个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仅解决了怎样教,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的提升。

经过一轮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的确收获颇丰。但是,我们也不否认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如何解决专家的引领问题。

(2)如何提高研究的效率问题。

2.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和教研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与“一人同课多轮”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课的不只是某一位教师,而是教研组的全体成员。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第一位教师上完课第二位教师针对前一位教师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位教师也是如此。每位教师的上课方案都是在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中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研组的整体水平,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